邵小翠 鹿習健(臨潼區姜寨文管所 陜西 西安 70600;臨潼區秦東陵文管所 陜西 西安 70600)
?
試析古代礦冶遺址調查方法與手段
邵小翠1鹿習健2(1臨潼區姜寨文管所 陜西 西安 710600;2臨潼區秦東陵文管所 陜西 西安 710600)
摘要:礦冶遺址考古調查屬于專項調查中的一種。本文以銅陵地區古代礦冶遺址調查為例,就礦冶遺址考古調查方法、手段進行分析,指出其中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希望學術界對礦冶遺址專項調查的方法論予以重視,繼續推進該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礦冶遺址;調查方法;調查手段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4.094
在皖江流域(銅陵地區)古代礦冶遺址調查中,針對礦冶遺址和皖南區域特殊性,我們采取針對性較強的專項調查方法,應用多種調查手段(技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未能盡善盡美。就此項調查的方法、手段創新進行分析,同時對不足之處進行探討,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學術界對礦冶遺址專項調查的方法論予以重視,不斷進行深入研究。
考古調查方式(即方法)分為傳統調查和區域系統調查,傳統調查包括全面普查、專題調查和預備調查;區域系統調查又稱全覆蓋式調查。在實際工作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
此次礦冶遺址調查主要采用專項調查(部分地區有全覆蓋調查)、系統采樣等方法,這些調查方法比較適用于調查礦冶遺址,調查手段既包括傳統手段也包括科技手段。此次調查的基本流程為:收集大量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結合地圖、衛星影像、地理坐標確定調查區域、路線、范圍——到達遺址后根據采集遺物確定遺址、遺跡面積及其性質——現場采樣、記錄——室內整理。
1.調查方法創新
(1)密切聯系聚落遺址
1987年,安徽省銅陵市古代銅礦遺址調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銅陵地區發現了29處礦冶遺址,年代跨度從商周延續到六朝。但該次調查只針對采礦、冶煉遺址。本次調查中,我們對各大礦山周邊的聚落遺址(主要是墩形遺址)也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很多墩形遺址都有煉渣(爐渣),個別遺址還采集到陶范,如夏家墩遺址、觀音山遺址,這說明某些聚落遺址同時具有冶鑄的功能,證明當地人直接在居住地進行冶煉,鑄造小型工具。實際上,此類商周時期具有采冶的功能的聚落遺址(墩形遺址)也屬于礦冶遺址。調查時應結合區域系統調查的方法,不僅對采礦、冶煉遺址進行調查,也應對這些聚落遺址進行調查,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礦冶遺址調查。
(2)以礦山(礦區)、河流為主干線
傳統考古調查線路是沿河流或大路為主干線,因為古代遺址一般都是在河流兩岸。但對采冶活動來講,最重要的是追逐資源,其次才是優越的自然條件。結合這兩個特殊因素,礦冶遺址一般都是圍繞礦山(區)成片的集中分布,與礦料來源地有密切的聯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銅陵地區進行調查時發現,礦冶遺址大體分金山片、鳳凰山片、獅子山片、銅官山片。本次調查中也同樣以礦山(礦區)為主線進行劃分,由于工作中又調查了部分聚落遺址,故適當結合各區所在流域,這就涵蓋所有礦冶、聚落遺址,避免遺漏。
(3)對采冶遺址位置、分布有新認識
傳統觀念認為半山腰、山中和山頂這類區域不應有、或少有古人類活動。但礦冶遺址分布卻有自己的規律,尤其是古采礦遺址(老洞),幾乎都分布在山中、半山腰,有些甚至在山頂,如大團山遺址、銅官山遺址和金山遺址等。古人對采掘出的礦石,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主要是山上開采、山下冶煉的生產格局,但也發現了個別遺址采取山上開采、山上就近冶煉的方式。如銅官山和羅家村遺址屬于山上采——山下煉;大團山遺址,既有礦坑又有煉渣,就屬于山上采——山上煉。古人對這些方法的選擇主要是根據礦產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水源位置,也有社會組織因素的影響。結合本次調查,我們發現要想找到古礦冶遺址,需要打破常規思路,到山上、山中去找遺址,這一條經驗值得推廣。
2.調查手段創新
(1)加強學科交流
因礦冶考古調查需要多學科交叉合作,所以在人員組成上也與一般考古調查不盡相同。本次調查人員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考古專業人員、地質專業人員及測繪專業人員。在工作中都有各自具體的分工:考古專業人員進行標本采集、遺址性質判斷工作,地質專業人員對礦冶遺址附近的礦石、巖石進行取樣、檢測,測繪人員專門對遺址及其周邊地形用RTK和全站儀進行測繪,各司其職,分工明確。
(2)加強部門合作
本次礦冶遺址調查項目,主要由國家博物館和市文物局合作,也多次得到銅陵縣文管所的大力支持。由于礦冶遺址調查涉及地質、測繪、采礦、冶鑄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就需要多部門合作。在調查某些地區、礦區時,與銅陵有色公司和321地質隊等部門進行密切合作,借閱了部分地質資料和工作資料,并邀請中科院遙感所同志對遺址進行了測繪。
(3)加強科技手段應用
在本次調查中,有專人攜帶元素儀,對采集的樣本、古礦井圍巖、礦石及遺址中的煉渣進行檢測;同時還選取了銅陵市、銅陵縣博物館中所藏的部分青銅器進行檢測,將這些元素數據匯總進行比對研究,試圖將礦料來源地——冶鑄發生地——礦料成品(青銅器)消費地這三者統一起來研究。
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調查時,測繪人員需測繪該遺址的地形。測繪基本要求是包括遺址附近相關的地貌和遺址,盡可能擴大測繪范圍,必要時需將兩、三個遺址呈在一副地形圖上,以便于更好地分析遺址和環境、遺址和遺址之間的相互關系。礦冶遺址應包括兩個范圍,遺址本身范圍和采冶活動范圍。本次調查時,給采集標本的人員配發了手持GPS,在采集點必須記錄采集樣本的種類,成圖時取得陶片分布范圍和煉渣分布范圍,根據陶片分布范圍推測遺址范圍,根據煉渣分布范圍推測冶鑄活動范圍。
(4)選取適宜調查時間
本次調查分三階段進行。第一次是在2013年4月中旬,第二次是在2013年12月初,第三次從2014年3月至6月,前兩次都持續一個月左右。結合三次調查的效果來看,冬季調查的效果比夏天好。銅陵市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位于安徽省南部,在東經117°42′00″——118°10′6″,北緯30°45′12″——31°07′56″之間。春末夏初,雨水較多,植物生長快,地面散落陶片不易發現;進入夏季以后,山間、田中植被極其茂密,行走困難、很難采集到標本,同時由于炎熱酷暑,隊員體力消耗很大,給調查工作帶來了困難。而冬季(11月至次年1月)天氣涼爽、地面植被稀疏,更容易采集到標本,故在皖南地區調查時應選擇在秋冬季節。結合此次調查效果,我們發現田野調查選取合適的時間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年代問題
護和傳承圖騰文化,堅持對圖騰文化物質產品的使用,教育下一代子孫有關于圖騰文化史的內容,讓下一代意識到圖騰文化對于本民族的一個重要性;在與其他民族進行交往的過程中,應該就圖騰文化的相關內容進行交流,還可以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法進行探討。
總之,面對仡佬族圖騰文化日漸消亡的現狀,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在仡佬族圖騰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中,國家、社會、個人應該攜起手來,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展現自己的能力,挖掘民族文化內在生長的生命源,在仡佬族的傳統文化保護過程中,政府提供制度保障與經濟支持,專家學者提供智力支持,社會提供適合的環境,仡佬族自覺發揮主體性作用,這些因素凝成一股合力,仡佬族的文化保護工作方可取得應有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熊大寬.仡佬族文化百科全書.[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
蔣雯霞、莫鳳婷、文旭婷、劉奕源、王欣怡,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本科生。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