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莊(鎮江市第四人民醫院/鎮江市婦幼保健院,江蘇212001)
·案例分析·
婦幼專科醫院中醫科的特色發展思考
尹莊(鎮江市第四人民醫院/鎮江市婦幼保健院,江蘇212001)
【提要】中醫歷經千年的實踐與積淀,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的傳統地位受到嚴峻挑戰,中醫科室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尤其是婦幼專科醫院中醫科室匱乏,即使設有中醫科室,生存發展也舉步維艱。作為婦幼專科醫院,更多的承擔了婦幼保健職能,傳統中醫的“治未病思維和整體觀、平衡觀”也契合婦幼保健服務理念,當前,探討如何加快中醫科室發展,更好的發揮中醫特色,對婦幼專科醫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婦幼保健中心;醫院,專科;中醫管理;醫院科室;醫院管理;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
中醫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最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傳統醫學。早在第一次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國家就將“團結中西醫”確立為衛生工作的三大原則之一,新時期我國仍將“中西醫并重”作為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內容來指導中醫發展。近幾年,國務院相繼出臺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新醫療改革方針政策,再次強調“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指導思想,進一步顯現出中醫在我國衛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現實中普遍存在“重西醫、輕中醫”的現象,婦幼專科醫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這使得中醫的地位受到挑戰,同時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與現代科技深入融合的西醫為廣大群眾認可,更加劇了中醫弱化[1],中醫的保健優勢和治未病理念未得到發揮和應有的認可,無形中也影響了婦幼專科醫院的多維發展。現對婦幼專科醫院中醫科室的建設發展思考如下。
中醫科室是醫院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婦幼專科醫院,醫療保健與醫療服務職能兼具,加強中醫科室發展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婦女兒童的健康提供更加優質、全面的醫療保健服務,是醫院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
1.1中醫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利于更好的服務患者。“簡、便、驗、廉”即中醫可因時、因地制宜地進行治療,用藥方便,療效確切,費用低廉,這是中醫服務的獨特優勢。有效地加強婦幼專科醫院中醫科室建設,在患者接受現代醫學診療技術服務的同時,為患者提供了及時、安全、有效、便捷的中醫藥服務,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保健服務需求,有利于提高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和運行績效,是解決當前人民群眾反映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途徑。
1.2中醫的“治未病”理念在預防保健服務中具有特色優勢。“治未病”根據傳統中醫“望、聞、問、切”的原理,對生理健康進行有效干預[2],是“防患于未然”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是關于中醫保健、預防、養生、醫療、康復全過程的預防哲學思想[3]。婦幼專科醫院可通過中醫的“治未病”理念,積極開展適宜婦女、兒童的預防保健服務技術,不斷提高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的能力,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需求。
1.3中醫特色理論更契合當代健康服務需求。中醫理論上“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陰陽平衡觀等是中醫認識人體及其疾病的理論基礎,強調人與外界、人體內部各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這有利于科學、客觀的看待和了解患者的狀況,全面評估和把握患者的病情。從治療方法上看,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主張調和、平衡、和諧而非對抗;從藥物來看,中藥采用的是純天然藥物,綠色環保[4],這些與人們追求健康,養生保健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利于人們更好的接納中醫。
1.4中醫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與西醫不同的是,中醫關注人體本身,這就使得在發病原因和傳播途徑均不可知的情況下,中醫從人體“平衡”的角度入手,依然可以采取救治措施,這在疫情爆發初期對于穩定社會秩序和安撫民眾情緒有著重要作用[5]。
1.5中醫科室是婦幼保健服務的重要補充力量。在婦幼專科醫院中,中醫科室并不是醫院發展的重點科室,但可結合婦幼專科醫院特點,在婦女、兒童診療、婦幼保健、孕婦產前、產時、產后一體化服務等方面,可充分發揮中醫優勢,建立起以中醫為基礎的特色專科專病,積極協助西醫科室為患者解除痛苦,形成特色中醫療法,與西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2.1中醫科室發展定位模糊。婦幼專科醫院在發展定位上更多的將重心放在專科、專病上,未給予中醫科室應有的重視、扶持與發展,中醫科或多或少的存在著科室規模小,資金投入少,設備更新慢,服務范圍小等問題,有的醫院甚至根本未設置中醫科室,服務內容也相對單一,難以形成差異化服務。
2.2中醫科室人才嚴重不足。在對中醫人才的培養上,有的醫院只注重中醫人才的有,而不注重中醫人才的育,造成中醫人才培養、引進機制缺失,人員嚴重不足,難以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中醫診療技術,帶動和樹立起本院的中醫服務品牌。
2.3政策扶持機制不到位。政府在引導中醫發展過程中,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工作方針在基層不能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如財政投入不足,中醫科室發展專項補助缺如,嚴重影響了醫院發展壯大中醫科室的積極性。同時,在中醫醫療服務收費方面,醫保政策未充分考慮中醫服務的技術難度和風險程度等現實狀況,造成部分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的虧損,難以體現中醫的技術服務價值。
3.1積極培育和宣傳好中醫文化。加強中醫科室發展,應高度重視中醫文化建設,充分發揮中醫文化的導向和帶動作用,結合醫院發展定位可適時開展婦女兒童保健推拿、針灸、拔罐、刮痧及孕產婦食療藥膳等簡單有效,易被接受的服務。科室間相互銜接配合,積極開展中醫科普知識宣傳,通過開展中醫服務演示、發放中醫保健手冊,進行健康宣教等增進患者對中醫的了解,讓中醫真正走進患者的治療當中,增強中醫發展活力。
3.2積極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探索。隨著科室之間的緊密程度日益加強,中醫越來越顯示出不可或缺的優越性,尤其是在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疑難雜癥的治療等方面,中醫科室發揮的作用更趨明顯。作為婦幼專科醫院,依托婦幼信息平臺,可建立中醫與西醫相結合的一體化健康管理模式,將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工作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有機結合,做到未病先防、欲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6],以滿足婦女、兒童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需求,提高醫療保健質量,維護人們健康。
3.3全面加強中醫科室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加強中醫科室建設,首先要培養和造就中醫科室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人才,可通過自我學習、外出培訓、專科進修或師承名醫等方法,促進學科帶頭人及骨干的個性化、特色化成長。同時,要建立科學的中醫科室人才培養制度,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中醫科醫生在職學習和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加強科內人員的傳、幫、帶,強化中醫文化傳承,促進中醫科室發展。
3.4加大對中醫科室發展的扶持力度。近來政府部門也在加大對中醫科室發展的政策扶持,但短時間內難以快速見效。對此,醫院要充分認識和了解中醫,熟悉中醫發展特點,看到發展中醫科室的長遠優勢,并為促進中醫科發展制定切實可行,具有針對性和中醫特色的管理辦法。不僅要從政策上支持中醫科室的發展,更要打破經費、人員、設備、床位等制約瓶頸,根據中醫服務的需要,在人才引進、中醫特色診療設備購置、科室建設等方面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有效提升中醫科在醫院發展中的地位。
3.5積極開展中醫特色專病建設。中醫要生存、要發展,根本出路在于保持自己固有的特色[7],中醫科室要加強中醫特色專病建設,突出中醫在優勢病種上的作用,做到“科有專病、人有專長、病有專術專藥”[8],從而具有醫院特色。婦幼專科醫院可根據婦幼特點,突出中醫特色,開展婦女兒童專科專病建設,如開設小兒推拿中心、小兒咳喘中心、不孕不育中心、中醫婦科特色門診,中醫更年期保健門診等,積極開展針灸、貼敷、藥熏、藥膳及中藥離子導入治療婦科病等特色療法。同時,醫院可在婦幼保健各環節全方位引入中醫服務,從而形成從預防、醫療、康復、保健到養生的全“鏈條式”服務新格局,滿足患者的需求。
3.6協調好中醫科室與西醫科室關系。發展中醫科室并不是要中醫科室在醫療服務上單打獨斗,特別是在醫院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發展中醫科室要善于將中醫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更要善于協調好中醫與西醫科室發展關系,要揚長避短,相互配合,既突出中醫特色,又與西醫優勢互補,并借助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方法促進中醫科室發展,杜絕中醫科室被邊緣化。
總之,作為婦幼專科醫院,發展好中醫科室,要結合醫院發展戰略對中醫科室的長遠發展設定明確目標,持之以恒的予以扶持。作為中醫科室,中醫特色是立科之本,要充分發揮中醫特色,積極融入到醫院醫療服務流程的各關鍵環節,因勢利導,繼承創新,努力為患者提供優質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這樣,中醫科室才能在發展中贏得先機,在激烈的科室競爭中綻放異彩。
[1]張斌,馬忠誠.從模因論視角探討中醫發展[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9):2304-2305.
[2]范建云.中醫“治未病”在醫療保健工作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2011,26(10):10-11.
[3]于曉彥,湯少梁,王高玲.“治未病”理念下的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及政策研究[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5,8(2):71-75.
[4]何曉明.后現代視野下的中醫[J].中外醫學研究,2010,8(16):91-92.
[5]陳勇.中醫發展現狀與思考[J].醫院院長論壇,2012,9(2):16-18.
[6]趙登科.中醫治未病基本原則及方法探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5,19(7):48-49.
[7]張訓浩.淺議中醫文化與中醫發展[J].中國民間療法,2013,21(11):5-6.
[8]張志軍.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后中醫學科發展的思考和探索[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2):8-9.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3.063
C
1009-5519(2016)03-0471-02
(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