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郭孟剛(遂寧市中心醫院:.呼吸中心二病區;.心血管中心一病區,四川69000)
胸腔內高級別軟骨肉瘤1例并文獻分析報道
李麗1,郭孟剛2(遂寧市中心醫院:1.呼吸中心二病區;2.心血管中心一病區,四川629000)
軟骨肉瘤;肋骨;放射攝影術,胸腔;腫瘤/病理學;胸腔積液;胸腔鏡
軟骨肉瘤起源于軟骨組織,發病率僅次于骨肉瘤的第二大骨惡性腫瘤,其組織學分級有3級,即Ⅰ級(低度)、Ⅱ級(中度)、Ⅲ級(高度),分級越高,其惡性程度越高,發生在肋骨者較少見。現報道本院收治的1例胸腔內高級別軟骨肉瘤患者的診治經過,以提高臨床醫生對該病的認識。
患者,女,43歲,因“右側胸痛、氣促半月”于2015年7月6日入院,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胸痛,與呼吸及體位改變有關,伴進行性加重的氣促,活動后明顯,不伴明顯咳嗽、咳痰、咯血,不伴潮熱、盜汗。查體:體溫(T)36.5℃,脈搏(P)98次/分,呼吸(R)21次/分,血壓(BP)142/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氣管居中,胸廓未見畸形,右側語顫減弱,右側叩診濁音,右側呼吸音低,雙肺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心律齊,未聞及雜音,雙下肢未見水腫。否認結核患者接觸史,否認外傷史。
入院后查血氣分析提示低氧血癥;血常規未見異常;紅細胞沉降率59 mm/h,結核抗體陰性,PPD陰性;免疫全套:ANA1∶100胞漿型,余均陰性。心臟彩超示心臟結構及血流未見明顯異常。7月7日胸部CT平掃:右側大量胸腔積液,并右肺大部分不張、縱隔左移,左肺門區多發鈣化灶(圖1)。胸腔彩超示右側大量胸腔積液。胸腔積液常規示胸腔積液橘黃色渾濁,有凝塊,白細胞計數(WBC)240×106L-1,紅細胞(RBC)1800×106L-1,單核細胞85%,多核細胞15%,黏蛋白定性(+);胸腔積液生化示血清總蛋白(TP)47.8 g/L,清蛋白(ALB)28.5 g/L,乳酸脫氫酶(LDH)331 U/L,腺苷脫氨酶(ADA)4.1 U/L;胸腔積液癌胚抗原(CEA)0.3 ng/mL;胸腔積液未找到腫瘤細胞。7月21日復查胸部CT平掃:右側胸腔大量積液(局部包裹征象)、散在積氣,伴右肺條片狀影,部分肺組織不張,表現相似,縱隔及左肺門區鈣化灶(圖2)。電子支氣管鏡代胸腔鏡檢查見胸腔較多黃色胸腔積液,壁層胸膜見白色顆粒狀結節病灶(圖3)。病檢:少許(胸膜)組織重度慢性炎。請胸外科會診后建議轉科行評估及廓清手術治療。在診斷性抗結核1周后在全身麻醉下行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術中見右側胸腔廣泛粘連,中轉開胸,見約100 mL血性胸腔積液,清除胸腔積血,見右側后胸壁廣泛約5 cm×5 cm大小的包塊,填滿右側后胸腔,包塊質地硬,無明顯邊界,內為魚肉樣組織,術中冰凍示:惡性腫瘤,由于包塊不能夠切除,再次與家屬交代病情后,再次取活檢并結束手術。華西醫院病檢示:結合形態學及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病理診斷考慮高級別軟骨肉瘤,請結合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圖4)。8月6日患者及家屬要求到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簽字出院。

圖1 2015年7月6日胸CT平掃

圖2 2015年7月21日胸CT平掃

圖3 電子支氣管鏡代胸腔鏡下表現

圖4 病理切片示高級別軟骨肉瘤(HE,×20)
軟骨肉瘤根據組織型分型,可分為5類,包括普通髓腔型、透明細胞型、間充質型、去分化型及黏液型,按組織學分級可分3級,即Ⅰ級(低度)、Ⅱ級(中度)、Ⅲ級(高度),只有組織學分級最具預后意義。發生在肋骨的各型在國內少有報道。發生在肋骨的軟骨肉瘤患者,大多以胸痛、氣促、咳嗽為主要表現,也有無臨床癥狀的,極少合并血胸[1]。部位多發生在前胸壁,起源于肋骨或胸骨。影像學特點有溶骨性骨質破壞,病灶內可見砂粒狀、環半環形鈣化以及含有鈣化的軟組織腫塊。腫塊大小差異較大,密度可不均勻,可見壞死、囊變區的更低密度影。超聲下軟骨肉瘤多表現為肌層深面、緊貼骨皮質生長的弱回聲團塊,腫塊最長徑多大于或等于5 cm,邊界多清晰,形態不規則,內部回聲不均勻,多伴發骨質破壞、鈣化形成,腫塊內血供較少;低級別與高級別軟骨肉瘤的超聲差異主要是低級別中血供更少,鈣化多為斑片狀[2]。主要是同胸腔內畸胎瘤、原發性支氣管肺癌、胸腔內其他肉瘤鑒別,大多通過外科手術切除后能確診。本例誤診原因作如下分析,一是患者在行電子支氣管鏡代胸腔鏡檢查時并未能發現包塊,考慮與電子支氣管鏡所視范圍有限有關。二是胸部CT并未發現胸腔內腫塊及肋骨骨質破壞,臨床醫生并未考慮到有此種少見病的可能性。三是胸腔鏡胸膜活檢提示重度慢性炎,考慮為活檢組織較少及活檢部位并非為病灶部位可能。因此,臨床工作中,在胸水檢查及臨床表現不支持結核性胸膜炎的情況下,行開胸胸膜活檢,可以減少誤診率。
目前,手術切除仍然是治療軟骨肉瘤的主要方法,Widhe等[3]對106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胸腔內軟骨肉瘤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10年生存率為75%,局部復發率同手術切除方式密切相關,分別是病灶內切除為73%,邊緣切除的為4%,局部復發的危險因素主要是手術切除邊緣及組織分級,轉移的危險因素包括組織學分級、腫瘤大小、局部復發情況。因此,良好的手術切除邊緣是治療胸腔內軟骨肉瘤的關鍵。Marulli等[4]研究了86例胸壁軟骨肉瘤患者,也表明手術邊緣同預后密切相關,還提出組織分級Ⅰ級、年齡小于55歲、沒有聯合其他治療方式、腫瘤直徑小于或等于6 cm的患者預后較好。目前,該腫瘤對放化療不敏感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為治療胸腔內軟骨肉瘤提供更多的方法。
[1]Rad MG,Mahmodlou R,Mohammadi A,et al.Spontaneous massive hemothorax secondary to chest wall chondrosarcoma:a case report[J].Tuberk Toraks,2011,59(2):168-72.
[2]冷錢英,向茜,楊裕佳,等.軟骨肉瘤的超聲表現分析[J].腫瘤影像學,2015,24(2):94-98.
[3]Widhe B,BauerH,Scandinacian Sarcoma Group.Surgical treatment is decisive for outcome in chondrosarcoma of the chest wall:a population-based Scandinavian Sarcoma Group study of 106 patient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9,137(3):610-614.
[4]Marulli G,Duranti L,Cardillo G,et al.Primary chest wall chondrosarcomas:results of surgical resection and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4,45(6):e194-201.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3.067
B
1009-5519(2016)03-0477-03
(20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