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麗
建平縣農業機械化學校
談談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
袁曉麗
建平縣農業機械化學校
建平縣位于中國遼寧西部朝陽市的北端。東部與朝陽縣交界,南部與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凌源市接壤,西部和北部與赤峰市的寧城、喀喇沁旗及赤峰縣隔老哈河相望。東北與敖漢旗毗鄰。地處東經119°14′至120°03′,北緯41°19′至41°23′之間??h轄5個街道、16個鎮、8個鄉、2個畜牧農場:建平縣屬丘陵山區,氣候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適宜馬鈴薯生產。馬鈴薯是建平縣主要農作物之一,為一年一熟制,年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降雨量不均,主要以雨養為主,有灌溉條件的可發展規模種植;宜選擇干旱、熟期適宜的中晚熟馬鈴薯品種。
1.種薯處理
播種前,應針對當地各種病蟲害實際發生的程度,選擇相應防治藥劑進行拌種處理。在切割薯塊時,切刀需用藥液處理。為適應機械化作業,防止種薯塊間黏結,需用草木灰或生石灰等拌種。
2.播前整地
播種前要進行機械旋耕、滅茬、深松等作業,有條件的地區應采用多功能聯合作業機具進行作業。大力提倡和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深松作業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原則,一般為30~40厘米。
適時播種是保證出苗整齊度的重要措施。當地下10厘米處地溫穩定在8~12℃時,即可進行播種。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地應按照當地的馬鈴薯品種特性,選定合適的播量,保證畝株數符合農藝要求。應盡量采用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多項作業,在不同區域可選裝覆膜、鋪滴灌管和施藥裝置。作業要求應符合有關標準。種肥應施在種子下方或側下方,與種子相隔5厘米以上,肥條均勻連續。苗帶直線性好,便于田間管理。
目前,建平縣壟作種植行距大多采用50、60、70或40、80厘米大壟雙行。
1.中耕施肥
在馬鈴薯出苗期中耕培土和花期施肥培土,應根據不同地區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培土機具或輕小型田間管理機械,田間黏重土壤可采用動力式中耕培土機進行中耕追肥機械化作業。在砂性土壤壟作進行中耕培土施肥,可一次完成開溝、施肥、培土、攏形等工序。
2.病蟲草害防控
根據當地馬鈴薯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按植保要求選用藥劑及用量,按照機械化高效植保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防治作業。苗前噴施除草劑應在土壤濕度較大時進行,均勻噴灑,在地表形成一層藥膜;苗后噴施除草劑在馬鈴薯3~5葉期進行,要求在行間近地面噴施,并在噴頭處加防護罩以減少藥劑漂移。馬鈴薯生育中后期病蟲害防治,應采用高地隙噴藥機械進行作業,要提高噴施藥劑的對靶性和利用率,嚴防人畜中毒、生態污染和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適時中耕培土,可減少田間雜草。
3.節水灌溉
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噴灌、膜下滴灌、壟作溝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裝備,按馬鈴薯需水、需肥規律,適時灌溉施肥,提倡應用一體化技術。
根據地塊大小和馬鈴薯品種,選擇合適的打秧機和收獲機。馬鈴薯收獲機的選型應適合當地土壤類型、黏重程度和作業要求。在丘陵山區宜采用小型振動式馬鈴薯收獲機,可防堵塞并降低石塊導致的機械故障率,減小機組作業轉彎半徑。各地應根據馬鈴薯成熟度適時進行收獲,機械化收獲馬鈴薯應先除去莖葉和雜草,盡可能實現秸稈還田,提高作業效率,培肥地力。作業質量要求:馬鈴薯挖掘收獲明薯率≥98%,埋薯率≤2%,損傷率≤1.5%;馬鈴薯打秧機應采用橫軸立刀式,莖葉雜草去除率≥80%,切碎長度≤15厘米,割茬高度≤1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