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海一勺
1984年除夕夜,當廣西南寧的鞭炮滿城爆響時,父親突然站起身來,說了聲“走!”就出了門。廣西壯族自治區陪同他的同志很奇怪,跟在后面問:這時候了,還要去哪兒?父親說:“你們不用管,去哪里坐上車子再說。”
上了車,父親才說,他想到附近農村去看看。廣西的同志便安排他去武鳴縣。可是,父親搖搖頭,說:“武鳴縣你們早已經準備好了,我要去邕寧縣,去看看你們沒有準備的地方。”
到了邕寧,縣委機關一個人也沒有,父親與郝建秀、王兆國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韋純束等一行在縣委收發室等了十幾分鐘,縣委副書記韋武瓊聞訊趕來。父親告訴他,只是想到附近的村莊走走,并專門交代說:“不要選最好的看。”韋武瓊說:“那就到龍崗好了,這是一個中等大隊,交通比較方便。”一行人來到龍崗村,分頭訪問。
(摘自《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滿妹/文)
1933年8月,張震的父親張爻山辭世,被草草安葬。1962年9月,母親吳命蓮病逝。由于工作太忙,張震未能回家奔喪,他托付表兄吳誕生:“母親身故,心中很悲痛,但因工作不能分身,只能盡忠報國,難以盡孝,請代為安葬。”
1992年秋,張震的老同學鄭楷蔚和長壽區委書記去看那墳地(張震是湖南平江長壽鎮人),只見荒草萋萋。他們商議由區里撥款好好修整,并畫了圖樣,寄給張震。不久收到張震復函:“不同意公家出錢修墳;不要死人和活人爭地,若鄉親要在墳地上種菜,就將我父母深埋,上面種菜……”
1994年8月,張震在接受采訪時談及此事:“共產黨員要時時事事為群眾著想,時刻不能脫離群眾,更不能侵害群眾利益。”
(摘自《老年生活報》徐亞平/文)
中國歷代官場出現了許多清官,戲曲舞臺上遂有一些“清官戲”上演,大家熟知的如東漢有“強項令”之稱的縣令董宣,不畏皇親豪權,捉拿劉秀寡姊湖陽公主府侍從趙彪(因他仗勢殺人);宋代寇準剛直不阿,智審奸臣潘仁美;宋代包拯愛憐百姓,嫉惡如仇,鍘陳世美,鍘包勉,鍘趙王;明代海瑞懲豪強,平冤獄,為百姓“退田”;明代唐成(知縣)審誥命,發出“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警語(雖然這個人物是虛構的,但也體現了生活真實);清代巡撫于成龍,災年撫恤百姓,開倉賑災……都極受百姓擁戴,戲文久演不衰。
老百姓之所以愛看這些戲,是因清官本身清廉,不僅不貪賄,而且對貪賄之官嚴懲。他們都是剛直不阿,寧可罷官而去,也不向惡勢力低頭。他們處處為百姓找想,興利除弊,造福民生。古今同理,只要是一心為民的官員,都會受到百姓稱頌。至于在“文革”前夕,姚文元寫文章大批特批京劇《海瑞罷官》,那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文革”中又對“清官戲”大加討伐,說什么“清官比貪官壞”,因清官“瓦解人民的斗志”,純屬無稽之談。筆者認為,清官應該歌頌,清官總比貪官好,海瑞總比嚴嵩好!(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春秋時吳國公族季札,出使魯國時經過徐國。他在拜會徐君時,徐君被其腰間的一把佩劍所吸引,喜歡之情流于眉眼。季札自然看到了,心想辦完事歸來,定將這佩劍送給徐君。
季札返回,再經徐國時,徐君已過世。季札來到徐君的墓旁,將那把佩劍掛于樹上。隨從不解,問:“這是為何?”季札說:我內心有過承諾,這佩劍已非我所有,怎能因為他的去世,就違背自己的初衷呢?
無獨有偶。清代縣令、書畫家鄭板橋遇到乞討的爺孫倆,恰巧與他們是同鄉,于是鄭板橋承諾每月給老人二兩銀子,以助其渡過難關。兩年之后,老人突然病故,鄭板橋仍每月拿出二兩銀子給其孫子。別人不解:老人已走,約定不就自然解除了嗎?鄭板橋不以為然,解釋為:同鄉孫子尚且年幼,助其渡過難關是自己的承諾。
(摘自《今晚報》長歌篤行/文)
明朝初年的淮揚名醫陳君佐為人機智,滑稽詼諧,因是御醫,經常出入宮中,深得朱元璋喜歡。有一天,朱元璋問他,我可以比前代哪一位君主啊!陳君佐說:“陛下可比神農。”朱元璋說:“為何?”陳君佐笑答:“陛下如果不像神農,如何嘗得百草。”言下之意是,奉承朱元璋曾經因軍中缺糧,和將士們食草木同甘共苦,多么清苦。馬屁拍得龍顏大悅。
因和皇帝相處久了,朱元璋也一直拿陳君佐開玩笑。有一天,朱元璋令陳君佐說一個字的笑話。這一個字的笑話如何說呢?但這難不倒陳君佐。陳君佐要求寬限一天,朱元璋答應了。出宮后,陳君佐找了十來個盲藝人,謊稱皇帝要召集他們演出,命他們明天一早帶上樂器,聽候安排。第二天,陳君佐帶著盲藝人來到金水河畔,看見朱元璋,陳君佐大叫一聲“拜”。盲人匆忙下跪,紛紛落水,引得朱元璋哈哈大笑。
難不倒的陳君佐,越發使得朱元璋想戲弄他。朱元璋命人押著陳君佐去投江,想看看陳君佐究竟有什么辦法應付。而陳君佐到江邊,只是把衣服弄濕就回來了。朱元璋好奇地問:“為何不投江?”陳君佐一本正經地說:“我在江上看到屈原了,因為他說的話有道理,所以我死不了。”朱元璋問:“屈原說什么了?”陳君佐說:“屈原說,我是因為沒有遇到明君,所以投江而死。而你遇到明君了,何需學我。”朱元璋聽了莞爾一笑。陳君佐的機智堪稱一絕。
(摘自《北京青年報》老錢/文)
蔡京(1047-1126)是北宋大臣,“六賊”之首,位高權重,迫害忠良,執政誤國,生活奢靡。但他還有另一面,如他是著名書法家,現在用的“宋體”字就是他創造的(因他為人不齒,所以所創字未稱“蔡體”)。尤其是,他還是北宋“國家福利制度”的最重要推動者。
蔡京執政之時,正是北宋的福利政策全面鋪開之期。他推動建立的國家福利制度包括三個系統:一為居養院,是政府設立的福利收養院,收養孤苦無依的老人、孤兒、棄嬰、流浪乞丐、殘疾人,被收養的孤兒還將獲得免費的基礎教育;二是安濟坊,即福利醫院,免費收治窮苦的病人;三是漏澤園,即福利公墓。這三個福利體系,基本上涵蓋了對窮人“從搖籃到墳墓”的救濟。按照蔡京政府的規劃,天下各州縣及規模較大的城寨市鎮,都必須設立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以救濟無法自存之人。
(摘自《南都周刊》吳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