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龍
摘 要 論文從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的視角對新中國67年社會變遷進行探究,提出并探析了新中國社會變遷的三個維度:即社會變遷必須研究我國人的發展;必須研究我國社會物質狀況的發展;必須研究我國文化觀念的發展。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 新中國社會變遷 探索 三個維度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1.067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changes of 67 years of new Chinese from Marx's social structure theory, puts forward and analyse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ocial changes in new Chines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China's social change must b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we must study the material situation; must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of China.
Keywords Marx's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changes in New China; exploration; three dimensions
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是指社會各個基本活動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之間相互聯系的一般狀態,是對整個社會體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質屬性的靜態概括。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認為,在社會各種基本活動領域中,社會經濟結構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現實基礎,社會經濟結構對社會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在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各種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并對社會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所謂社會變遷是指社會現象,特別是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動態過程及其結果的范疇。新中國67年來的社會變遷,客觀上經過了兩種主要形式(或階段):一是整體的社會變遷,主要是指社會形態變遷;二是社會結構層面的社會變遷,主要是包括改革、改變、改造、變更、轉變等變化的局部性變遷。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以后的社會變遷,主要是體現在社會結構層面的局部性變遷。應該說,這種理解是符合我國社會變遷的客觀歷史實際的。
馬克思在論述人類社會這個包含復雜結構要素,有機程度極高的系統時,深刻而辯證地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和生產力之間,以及它們各自內部結構要素之間,本質上都是一種辯證的矛盾運動關系,正是這些辯證矛盾關系的展開,推動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幫助人們科學理解社會發展規律、動力體系,是研究社會變遷的科學指導思想。本文嘗試從人的發展、物的發展、思想文化觀念的發展三個維度,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的視角,對新中國社會變遷做一探析。
1 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要求社會變遷必須研究我國人的發展
我們知道,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中,生產力是最基本的動力因素;而在生產力復雜的系統結構中,人又是最活躍的因素。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①馬克思、恩格斯在表述未來社會的基本思想時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②可以說,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
新中國67年來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人的變化。早在1925年,毛澤東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中把社會人口結構分為地主和買辦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游民無產者,直到建國時狀況基本未變。建國后沒收財產消滅了官僚資產階級,然后通過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階級,社會人口結構變成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變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階層;改革開放以后,分化成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無業失業半失業十個階層。這就是說,1978年尤其是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我國人口階層結構呈現出一種新的變遷趨勢。新中國67年來階級和階層分化,在人的解放和發展上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也為新時期進一步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起點。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物質保證、政治實踐、文化條件和制度設置等諸層面上,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有許多需要完善和改進的方面。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黨和政府面對這些實際狀況做出了許多政策性調整,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黨的十七大提出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文明建設,在物質的基本保障、醫療保障、入學難等問題上,逐步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逐步得到改善;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推進脫貧攻堅工程,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收入差距,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關于人的視角探索社會變遷,對于新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2 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要求社會變遷必須研究我國社會物質狀況的發展
“從哲學上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歸結起來無非是兩大類現象: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③物質生產方式的發展,不僅是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中完善經濟基礎的要求,而且也是新中國67年來社會變遷的重要方面。早在1949-1978年的30 年間,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就已經開始啟動并推進我國現代化的發展。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現代化啟航,從無到有實現了零的突破,并且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開始了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過渡。
20世紀80-90年代,鄧小平卓有成效地進行了中國現代化模式的思考,他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和道路、戰略布局以及其他許多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我國的工業體系逐步擴展,國民經濟各門類更加齊全,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我國現代化進程邁入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四大系統地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計劃和市場關系問題上的認識有了重大突破。黨的十五大,豐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的內容。在這一階段,不僅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推向了縱深的發展,而且使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取得顯著的成效,把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變遷又進一步引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黨十七大報告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講到,“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④
我國的城市化在新中國成立的最初十年受蘇聯模式影響。從1958年開始,開始偏離蘇聯模式。20世紀7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城市化進入最活躍的時期。城市發展要求堅持實現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針,使之同國民經濟協調發展。進入新千年,要求適當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發展大城市的衛星城市;積極適當發展中小城市;大力發展小城鎮。應該說,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快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世紀新階段的重大任務。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大強調,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十八大提出,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總之,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最終發源地,以物質生產領域為現實出發點去探索社會變遷,可謂抓住根本切中要害。
3 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要求社會變遷必須研究我國文化觀念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同時也強調包括思想文化觀念在內的上層建筑的能動反作用。研究新中國67年的社會變遷,同樣要高度關注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發展。
毛澤東對于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視。他不僅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應該有新民主主義的文化,而且強調在社會主義也應該有社會主義的文化。他提出了 “雙百方針”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化繁榮方針,在文化創作上倡導走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道路,堅持文藝來自于社會生活,同時又為社會生活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這也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批判了文化戰線的錯誤觀點,提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針,堅持“雙百” 方針和“三不主義”相結合;提出了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中心的文化建設道路;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重要培養任務。在他的領導下做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文化領域的撥亂反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走上了一條繁榮發展的道路。
2000年2月25日,江澤民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指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更好地做到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發展和繁榮戰略; 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深入研究我國文化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對文化改革發展進一步從戰略上進行了研究部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⑤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先進文化是有效解決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中各種矛盾與問題的精神武器。依據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的視角,從新中國67年來文化建設發展的維度探索社會變遷,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注釋
①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③ 逄錦聚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2.
④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
⑤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