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青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教師在作業的設計上下功夫,并且能夠深刻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出符合實情的個性化作業,突破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會做、想做、敢做、樂做”的作業中升華知識、掌握技能、提高能力、開拓思維,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將從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三個方面來講述信息技術個性化作業的設計。
[關鍵詞]信息技術;個性化;作業設計
設計合理、個性化的信息技術作業,不但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檢測基礎知識鞏固與發展的一個手段。教師對作業的重視程度、觀念、態度直接影響課堂的績效。而且,課堂教學的效果與目的可以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熟練度、優秀率得以體現。作業有益于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和創新思維,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方式。學生是作業的主體,要讓學生樂于做、勇于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個性化差異進行分析研究,設計出有個性化的作業,尋求突破。本人將結合課堂教學的經驗,將從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幾個方面來講述如何設計有個性、適合學生口味的作業。
一、趣味性的作業設計
趣味性的作業設計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學生會在愉悅的學習狀態下,盡可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享受獲得新知識的樂趣。如果只是“一刀切”、流于形式,老師從課后練習中按步就般地布置作業,雖然也能完成教學任務,但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開拓性。
例如,FLASH 教學的第一課時,我先布置課前作業,讓學生在網上去搜索優秀的動畫作品以及常見的MV作品,學生們欣賞每一個美感的制作時,不僅驚嘆動畫的神奇,更佩服FLASH軟件的魅力!大家有學習動畫制作的沖動和決心。有了學習態度,接下來的教學進展就不是難事了。我簡單介紹FLASH家族里每一個成員以及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演示制作一朵美麗的花朵。同學們在看到老師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完成花的制作,學習的欲望就更加強烈,都迫不急待打開軟件嘗試著制作,我先讓學生從簡單的作業入手──可以隨心所欲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事物,激發他們的興趣。適時再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工具、顏色的選擇、形狀的改變、變形的技巧以及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讓自己畫的畫更加有靈氣。同學們因為喜歡而認真完成的作業能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給他們自己帶來信心和希望,原來他們也能用Flash軟件設計出如此動人的元件(各種各樣的花朵、 形式多樣的幾何圖案等作品)。對接下來的單元學習,他們更是充滿信心、充滿期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讓學生們在享受成功的喜悅中有效地完成作業。
二、層次化的作業設計
學生在認知能力、學習悟性、學習習慣、個性上存在差異,再加上家庭條件、周邊環境等儲多因素的影響,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就要因人而設。教師要學會放手,讓孩子有選擇的自由、鍛煉的機會、創新的空間、挑戰的信心和求知的欲望。不同水平的學生之間的信息技術能力都能得到體現,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并且能及時有效地完成任務。當然,多層次作業的設計也要多維度方向考慮策略,從作業量、難度、作業內容、合作方式等方面來設計靈活、豐富的作業。盡量體現教學目標,達到教與學的有效交流。
例如,在word《圖文混排》教學中我設置了多層次的作業:基礎作業是面對學習上相對有難度的學生;提高作業主要是面對中等學生,確保他們能完成基礎作業的條件下進一步精益求精;而對那些操作熟練、有開拓思維的優等生可以直接選擇挑戰性的作業。
(1)基礎作業:打開“動物運動會.doc”
①把正文分為兩欄,正文設置為宋體、四號字、字間距為20、首行縮進2個字符
②利用自選圖形為標題添加一個背景(橫卷形)
③利用藝術字工具設置藝術字標題
④配上插圖。
(2)提高作業:利用word軟件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圖文混排
要求:
①根據文章內容的進行素材選擇、下載
②版面要合理、美觀、視覺效果要好
③制作工具運用準確、適當
(3)挑戰作業:利用word軟件制作電子板報
①明確主題:收集相關文字資料
②圖片選擇:富有創意、突出主題
③版式設計:色彩豐富、藝術氣息、個性明顯、獨特創意、主次分明、結構合理
④報頭設計:報名、要目、期號等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
從學生完成作業的案例中可知,把作業分層、細化,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相同知識點的學習中,都有收獲和進步,各自學有所得。
三、實踐性的作業設計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說過:“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信息技術課首要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嘗試通過設計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實踐性作業,指引學生拓展知識點,深入到實際生活中,通過探究、分析、摸索、體驗到解決問題的一系列研究過程。不但能鞏固知識點、獲得新知,而且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和探知的欲望,培養了學生多元構建知識的能力。學會創新、學會運用——這也是當今新課改理念所要求的。
例如,在《Excel公式與函數》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幫忙統計班級期中考成績情況表的作業——錄入成績、統計總分、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偏科率、排名情況以及各個分數段的人員情況。要求學生熟練應用公式和函數來進行相關的計算,通過自己的操作,學生才會對函數和公式的使用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因為是真實的實際情況,學生操作起來也更有積極性,他們會主動去探究和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多次嘗試和摸索問題的解決中,會不斷總結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當他們運算失敗時,求勝的心態促使他們去思考和反思。相反,當他們很好地完成任務時,那種成功的喜悅更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心理。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自我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無疑對學生來說是享受的。他們會更加愿意去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比如說,統計校運動會比賽情況、學校歌詠比賽、個人開銷情況等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實踐中學習,不僅能延伸和拓展知識,而且能激起學生的創新意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綜合性的作業設計
新課改的改革越來越重視課程內容的綜合,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其它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是時代發展所要求的,是當今課改迫切要面對的問題。信息技術老師如何面對這種教學局勢,要有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每個模塊作業設計時學會滲透其它學科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整合。學生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反思領悟到學科之間相互關聯的內涵,不但能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而且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走進可視化程序設計》教學中,可以把數學中常見的一些問題用編程的方式來解決,比如求a ,b,c三條邊能否構成一個三角形;輸入一學生成績評定其等級;求1至100之內能被7整除的所有整數之和。在《flash教學》中,引導學生制作物理學科和化學學科的模擬實驗(比如說牛頓的第一定律、電解水的過程)。在《平面設計》教學中,利用Photoshop這個畫圖軟件把美術學科相關知識和這個軟件的學習結合起來。在《搜索引擎》教學中,設計如何在因特網上去查詢歷史學科相關資料(文字、圖片、影像)的作業,讓學生去感知歷史的真相。在《word文字處理》教學中,要求學生輸入自己的作文進行編輯、修改。所以,作為信息技術老師,要善于挖掘學科去間的關聯點,設計整合性的作業體系,讓教學效果具有多維性和綜合性。
總之,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倡導以學生的發展為主體,即要讓學生全面發展,又要體現學生的獨特個性。信息技術老師要改變教育觀念,提高信息素養,秉承“以學生為中心、以興趣為觸點、以實踐為基礎、以發展為目標”的原則,精心設計課堂作業。讓學生在“會做、想做、敢做、樂做”的作業中升華知識、掌握技能、提高能力、開拓思維,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石培軍.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設計[J].教育藝術,2016,(10):64-65.
[2]姜艷芳.基于網絡學習環境的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電教:教師版,2007,(Z):25-27.
(責任編輯 ?陳始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