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西寧市湟水河沿岸養殖場搬遷工作方案的通知
寧政辦〔2016〕107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各相關單位:
《西寧市湟水河沿岸養殖場搬遷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
西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6月20日
西寧市湟水河沿岸養殖場搬遷工作方案
隨著西寧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市畜禽養殖場(小區)呈增長趨勢,對湟水流域(西寧段)水環境帶來一定的壓力,污染影響凸現。根據《青海省湟水流域污染防治條例》《青海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相關規定,我市決定三年內完成湟水河兩岸養殖場(小區)的搬遷工作,停止在川水地區批建高密度集中圈養式養殖場,合理布局規模養殖場(小區),實施養殖業出川上山。現結合我市實際,就湟水河沿岸養殖場(戶)搬遷工作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我市湟水河沿岸的規模養殖場共有33家(湟源縣6家、湟中縣7家、大通縣17家、城西區2家、城北區1家)(見附表1),其中生豬14家、奶牛4家、肉牛8家、肉羊4家、家禽2家、獺兔1家,現存欄畜禽17.2萬頭只(其中豬存欄2.48萬頭,牛存欄0.29萬頭,羊存欄0.24頭,家禽存欄14.16萬頭),33家養殖場占地1302畝,畜棚及附屬設施建筑面積25.5萬平方米,其中湟水河沿岸800米以內的養殖場距西寧30公里以內的14家(見附表2),以外的19家。在農牧、環保等部門的扶持治理下,畜禽糞便及死亡畜禽基本做到了無害化處理。
(一)搬遷工作的主要目的。貫徹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青海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減少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污染,改善湟水流域(西寧段)水環境質量,確保湟水流域(西寧段)達到水體功能要求,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Ⅵ類水平。
(二)搬遷的工作原則。按照“先易后難、先近后遠”的原則,對湟水河沿岸的畜禽規模養殖場采取不同的方式逐步搬遷或轉產。一是動員拆平。對基礎設施建設相對簡陋,經營效益不好的養殖場動員拆平。二是引導搬遷。對發展前景好、繼續養殖愿望強烈的養殖場,按照“出川入山”的要求,相關部門要積極落實土地,爭取國家、省、市項目重點支持,引導其在新選址建設養殖場,原有場址按照業主意愿處理,也可做為農畜產品加工用地。三是鼓勵轉產。對不愿意搬遷,也不愿拆平的養殖場,動員其將畜禽出售,轉辦其它產業,對轉辦的產業按照扶持小微企業相關政策予以扶持。
(三)目標任務。在湟水河沿岸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水污染防治重點防控區域內規模化養殖場(小區),按照國務院《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和《青海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相關規定,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分二年全面搬遷或轉產。對在城市建設、道路等重點建設規劃范圍內及基礎設施建設較為簡陋、經營效益低下的養殖場首先動員搬遷;對暫未搬遷的養殖場,嚴格執行《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切實做好糞污及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工作。各縣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搬遷計劃,確保2016年搬遷7家養殖場(小區)(見附表3),2017年計劃搬遷14家規模養殖場(小區)(見附表4),2018年計劃搬遷12家規模養殖場(小區)(見附表5)。
(一)加強領導,強力推進。縣區政府是整治搬遷工作的責任主體。各縣區政府要成立養殖場(小區)整治搬遷工作領導小組,按照省、市“十三五”規劃和《關于進一步做好規模養殖場用地選定工作的通知》(寧政辦〔2013〕103號)文件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落實相關工作經費,合理界定養殖區、禁養區和搬遷場地,精心制定方案和搬遷時間表,并采取措施確保搬遷后新建養殖場的土地審批工作順利進行,推動整治搬遷工作有序落實。整治搬遷工作中,要統籌謀劃、大力發展生態循環畜牧業,確保畜禽存欄數量和肉、蛋、奶產量的穩定增長,提升畜產品有效供給水平和自給率,要做到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兩兼顧。市發改、財政、國土、規劃建設、環保、農牧部門要緊密溝通聯系,落實措施,各負其責,支持縣區政府做好搬遷工作。
(二)廣泛宣傳,營造氛圍。要通過廣播、電視、標語等形式,加大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和養殖場(小區)搬遷工作宣傳力度,并深入做好養殖場(小區)的思想工作,既要確保整治搬遷工作任務圓滿完成,又要確保全市大局和諧穩定。
(三)從2016年起停止在川水地區的禁養區和湟水河沿岸批建規模養殖場,對在上述地區已建的規模養殖場,今后在項目上不再予以扶持,并銜接省相關部門不予項目和資金支持。
附表:
1.33家養殖場基本情況表(略)
2.距西寧30公里以內14家養殖場基本情況表(略)
3.西寧市湟水河沿岸畜禽規模養殖場2016年計劃搬遷表(略)
4.西寧市湟水河沿岸畜禽規模養殖場2017年計劃搬遷表(略)
5.西寧市湟水河沿岸畜禽規模養殖場2018年計劃搬遷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