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書娟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探析電視媒體與微博融合傳播
焦書娟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目前,隨著新技術的大量應用,電視媒體技術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微博和電視媒體的科學融合可以大幅度提升信息的傳播速率,因此,加強對二者融合傳播的研究意義重大。本文首先闡述了電視媒體和微博傳播的模式,然后分析了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解析了當前電視媒體和微博的融合問題,基于上述解析內容提出了具體的融合策略,以期為提高電視媒體與微博融合傳播質量提供一定的參考。
電視媒體;微博;融合;傳播
隨著微博使用人數以及應用數量不斷增加,其特殊的傳播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對電視媒體的發展形成了沖擊。一般來說,微博信息傳播速度較快,但信息內容真實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而電視媒體信息真實性高而傳播速度較慢,這樣就需要將兩者進行有效融合從而實現信息傳播最大功效[1]。
1.1 電視媒體的傳播模式
一般來說,電視媒體主要包括線性傳播和封閉傳播兩種傳播模式。線性傳播模式的內容采集、傳播以及接受,均采用直線單向傳播方式,各要素之間缺少必要的相互作用,因此,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難以有效滿足,同時,在這種模式下,傳播受眾的作用也較為被動。在封閉傳播模式條件下,其信息的產生以及傳播環境較為封閉,并且主要基于一個系統,在整個傳播過程中,電視臺處于主導地位,其信息傳遞過程,可以充分表現出圈子式互動傳播的特性。
1.2 微博的傳播模式
通常微博傳播模式主要為多層次和裂變性的傳播模式,其中多層次主要為第一層傳播受眾為定向人群,第二層傳播為大眾傳播,這樣使得傳播活動的參與群體不斷增加[2]。就裂變傳播來說,微博傳播主體以及接受主體身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多向轉換信息傳播空間的自由性以及可能性較大[3]。
電視媒體和微博之間相互影響,其中,微博對電視媒體的主體以及內容的影響較大,微博依靠傳播速度成為第一手新聞線索,其已成為當前新聞工作人員獲得新聞線索的主要方式[4]。對于傳播內容而言,其主要根據微博制造話題,從而將其成為電視媒體報道的主要內容。微博對電視媒體的受眾影響也比較大,其改變了電視受眾的收視氛圍以及收視渠道。
電視媒體對微博的內容影響較為明顯,由于微博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這使得微博制造信息的速度較為快捷,從而難以像專業媒體一樣制造出高質量的信息內容。當前,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的話語權相對較大,微博運營商根據微博空間的特征開發出滿足觀眾需求的節目,微博和電視媒體的有效結合,可以開發出新功能,進而滿足受眾的需求。
目前,電視媒體和微博的相互融合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和話語權沒有在微博中得到完全體現,而且,輿論的影響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同時,受眾的收視習慣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改變,電視微博的定位不明確,受眾的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并且,電視微博的受眾在供需方面的差異性較大,因而,電視媒體微博信息的吸引力以及其運營策劃能力均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制定出電視媒體和微博融合的相關策略。電視媒體和微博的融合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這樣才能對未來的媒體發展趨勢作出合理預測,從而制定出具體的整合方案。因而,媒體工作人員必須要提升融合意識,這樣不僅可以適應微博時代新聞制作的要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新聞發掘和報道采寫等能力,同時,還可以對電視媒體機構進行意識轉化以及為電視傳媒文化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助力。
其次,針對當前時代發展要求來說,需要對微博的傳播形式進行適當創新,其可使用電視媒體制作視頻新聞的方式向受眾傳播小流量的視頻文件,這樣可以使得信息更加直觀接收。同時,基于微博的推薦功能,電視媒體可根據不同用戶設置的個性標簽進行信息的分類推送,這樣可有效增加信息傳播的準確性。
最后,電視媒體和微博融合的層次感較為明顯,其主要體現在評論反饋方面,電視媒體的各類節目可在微博上進行評論,從而增加節目的互動性,使更多觀眾參與到節目中,這樣的參與屬于淺層次,其很難真正涉及節目內容制作方面。一般來說,較高層次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對節目內容的有效反饋,其能將電視節目與微博合理結合,在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充分利用微博的作用。目前,很多電視節目已將觀眾的反饋設置為具體的節目單元,如NBA直播節目,其將大量微博留言放置在比賽暫停或中場休息時間進行現場評論,這樣可以提高球迷對節目的忠誠度。另外,還有一些節目將微博信息反饋作為電視節目內容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這樣可以實現電視媒體和微博的高度融合。
綜上所述,當前,電視媒體與微博融合傳播的優勢較為明顯,但在實際融合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限制了二者的融合應用。因此,電視媒體與微博融合的過程中,應當重點發揮二者的優勢,對于一些沖突部分,則采取合理策略加以處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信息高效傳播的要求。
[1]劉光民,曹學軍,馬京元.電視媒體與微博融合傳播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5(15).
[2]顏英杰.位置媒體的傳播影響探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