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皎
(作者單位:東莞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轉型方式研究論述
曹雪皎
(作者單位:東莞廣播電視臺)
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的途徑,從之前單一的報紙、電視、廣播等獲取方式擴展為全媒體方式,而且網媒占據著重要的作用。這間接也對媒體行業的從業者提出了更多要求,新媒體更簡單、快捷、環保,每個人既是信息的受用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擁有傳統讀者優勢的傳統媒體、網絡紅人、大V脫穎而出,他們引導著話題,基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差異,也對新聞采編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媒體;新聞采編;轉型
人類文明的創造與傳承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得益于信息記錄和傳播,從遠古時期的龜殼、銅鼎到竹簡、宣紙、毛筆,每一個發明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電磁波的廣泛輻射,手機、電視、電腦傳播信息的方式被稱為新媒體,它們直接或者間接地服務于全球至少80%的民眾。本文從新媒體對采編的影響入手,探索新聞采編在此背景下的轉型方式,希望能夠對從業人員有所啟發。
1.1 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傳統媒體從業人員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例如,記者的工作就是采訪寫稿,編輯的工作就是核對,主持人的工作就是播報,但新媒體的發展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要有高度的信息收集和編輯能力,還要有一定的營銷能力,這需要參與新聞制作和傳播的整個環節,這樣才能與受眾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關系。概括而言,就是采編人員需要轉型成為復合型人才,參與到新聞產品從醞釀到售后的所有環節中去,這也需要相關的院校要對人才的培養模式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這一發展趨勢。
1.2 對管理者管理方式的影響
傳統媒體管理人員比較注重對員工紀律的要求,如按時上下班,按規定格式做工作報告等。但是新媒體從業人員很多是90后,在思維方面比較靈活,;在利益方面,很多新媒體從業人員會從網絡上獲取信息和線索,他們的作息時間不規律,對于他們來說,之前的考核方式無疑是一種拖累,那就需要轉變考核方式,可以閱讀量、社會討論度等作為考核的標準之一。
2.1 培養專才
由于慣有理念的束縛,傳統媒體從業人員轉型后并不能很深刻的跟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因此把從小在電腦、電視旁邊長大,并且對其有熱情的學生培養起來是補充人才的根本之道,因為他們知道網民需要什么才能針對性的生產。對此,相關的學校和學院應該把傳統教學中的精華思想保留下來,然后納入比較實用的如手繪、PS、Video制作課程,積極鼓勵學生經營個人賬號,對于成績突出的學生可以邀請其做分享;同時,可以學校申請公眾賬號以供學生實踐,這樣學生既有基本的理論作為鋪墊也能夠適應市場需求。
2.2 堅持新聞的真實性
新聞的本質就是真實、有效、及時。傳統媒體在轉型中要想與純粹的新媒體有所區別,就應該認識到新媒體存在的缺點,并且充分挖掘自身的優勢,發揮自己的長處。新媒體消息一般都是網民發布的,這顯然在真實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問題,那么作為傳統媒體就要在質量上面取勝,追求品質、堅持新聞的客觀真實,并能夠使獨特的思維觀點解剖新聞,發掘新聞熱點,在魚龍混雜的新聞中做能夠被讀者發現、認可的龍,以自己的真實和獨特觀點獲得手中的認可。另外,要貫徹落實傳統媒體嚴格的審稿優勢,嚴格遵循這些審稿流程,堅決杜絕虛假的新聞,讓受眾監督成熟的審稿制度的落實貫徹,嚴格遵照正確的審稿程序完成稿件篩選、修改,堅決杜絕新聞造假,讓受眾從中獲得準確的信息。
2.3 打造團隊
雖然在第一點中提出培養復合型人才,但由于個人在知識體系和認知方面的差異化,筆者認為多人團隊,各有所長,又可相互替代不失為一個更加合理的轉型方式。例如,微博上比較紅的團隊,狗仔“卓偉”雖是以偷拍為生的,但是成員之間有專門獲取明星行程的,有負責開車的、有負責拍照錄影的、有負責公關的、有負責經營團隊微博賬號的,這種團隊的好處就是多人能夠生產出更全面的內容,突然少一個人其他人也可以快速頂上,同時解決了多個技術專精人員組成團隊問題和個人全才人員缺乏問題。
新媒體傳播時代已然到來,新聞報道的生產和傳播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傳統公眾媒體是否能適應這種傳播方式關系著生死存亡,而采編人員作為內容的生產者應及時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儲備,使傳統媒體獲得新生。而且新聞采編人員也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與專業要求,跟得上新媒體發展的潮流,做到自身采編行業的更新與團隊打造與建設。
[1]程毅韜.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的轉型之路[J].新聞研究導刊,2015(20).
[2]李玲玲.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及其調控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1.
[3]王瑛.傳統媒體轉型時期“全媒體”采編人才培養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5(15).
[4]吳曉芳.新媒體環境下的媒體監管與傳播秩序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