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班林
(作者單位:廣東省遂溪縣廣播電視臺)
新聞媒介應強化社會職能 真誠為社會公眾服務
羅班林
(作者單位:廣東省遂溪縣廣播電視臺)
新聞媒介對社會和公眾的影響力非常大,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影響,所以,新聞媒介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感,以維護客觀公正為己任,真誠地為社會公眾服務。
新聞媒介;社會職能;
新聞媒介具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影響,因職能強大,其對社會和公眾的影響力非常大。面對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若新聞媒介片面地追求經濟利益,缺乏有效的監管和約束,而社會公眾又十分信賴新聞媒介時,負面影響就更加顯著。所以,新聞媒介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感,以維護客觀公正為己任,真誠為社會公眾服務,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媒介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新聞媒介作為輿論工具,其選擇信息和解釋信息的權力往往會左右大眾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可以獲得控制社會的能力。這種權力和能力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增強,新聞媒介既可以為善服務,也可以為惡服務,如果一味地追名逐利,罔顧社會效果,不加以適當控制,沒有把握好尺度,則其為惡的可能性與危害性則更大。
要做到真實、客觀、公正,新聞媒介必須把握好新聞來源,對新聞來源的真偽加以識別,才稱得上對社會公眾負責。如2015年,遂溪縣傳出豬肉市場出售有蟲豬肉的消息,有一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人心惶惶,很多人不敢買豬肉,更不敢吃豬肉,生豬屠宰商販和養殖戶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為澄清事件真相,給社會公眾一個滿意交待,縣廣播電視臺的記者本著對社會和公眾負責的態度,聯系縣食品監管、動物檢驗檢疫等部門到縣城農貿市場,進行現場查檢,檢驗結果表明,所傳聞的豬肉里面生的蟲子,原來是豬肉本身生的白色小筋,真相終于大白。經縣電視臺如實報道后,謠言不攻自破,“豬肉生蟲”事件得以有效平息,對當地穩定社會、消除公眾恐慌心理起到了積極作用。假如記者對“豬肉生蟲”的傳聞不深入調查事實真相,而是對道聽途說得來的新聞來源進行新聞制作和傳播,新聞把關人員也不問青紅皂白,一路綠燈,那么,作為新聞媒介的縣電視臺,就成為謠言傳播擴散的推手,而報道的新聞就失去了真實性、客觀性。這種誤導受眾的行為,會造成公眾心理恐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此外,有些純商業行為,如房產促銷、產品展銷之類的信息,有的被當作新聞直接發布。很顯然,這是將公眾當作產品促銷對象。商業往往給公眾以輿論影響,若不加強行業內部自律,也不采取有效的外部監控措施,這種行為很容易導致新聞“炒作”,會嚴重影響新聞媒介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公正地報道,可能產生誤導公眾的后果。
新聞媒介不能利用自身的權威性與公信力來制造和炒作新聞而達到某些目的,否則,既是對社會準則和公眾利益的侵害,也是對新聞事業的破壞。如北京某媒體記者報道“紙餡包子”的新聞,導致當地市民不敢買包子,不敢吃包子,賣包子商家的經濟損失就不用說了,事后經有關權威機構調查證實,“紙做包子”的新聞是該記者為博取媒體和受眾的關注而虛構的假新聞;再如,海南某記者報道“有毒香蕉”的假新聞,當時不但使消費者談香蕉色變,而且給蕉農造成慘重的損失。由此可見,虛假新聞對社會和公眾的危害是如此巨大。因此,必須強化媒介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增強新聞媒介分析和甄別新聞事件真假的能力。
作為現代社會的新聞媒介,其最主要的職能就是客觀、全面地反映世界的真實面貌及其重要發展。如今,世界呈現紛繁復雜趨勢,受時間、精力和客觀條件等方面限制,對多數人而言,要想直接了解和認識現實世界確實很難。只有通過傳播媒介給廣大受眾提供一個實性世界的投影——虛性世界。一般來說,人們對新聞報道信賴有加,甚至相信新聞媒介能夠忠實行使監視環境的社會職能。
然而,受眾不可能隨意約束新聞媒介,相反,新聞媒介完全可以利用虛性世界控制、影響和左右受眾。若媒介把關人推崇媒介利益至上,不顧公眾利益,把關人完全可以利用新聞媒介,根據媒介的需要操縱社會公眾,從媒介利益角度去解釋世界和反映社會,這樣,新聞媒介為謀求本身利益必然成為濫用權利者,不可能成為履行真實、準確、客觀地反映現實世界,服務廣大受眾的新聞媒介。
其實,媒介組織也要以經濟收入來求得生存和更好地發展,謀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取利潤最大化。然而,媒介活動和商業行為不能完全等同,媒介組織經營的經濟利益多少不應該成為衡量新聞價值高低的標準。
通常情況下,新聞媒介的商業利益主要靠的是廣告收入和商界贊助,要贏得廣告客戶和贊助商的青睞,必須通過某些途徑來達到這一目的,倘若新聞媒介將經濟收益當作商業化經營,根據市場需求制造新聞,用這種做法提高收視(聽)率和閱讀率,那么新聞媒介就會淪為迎合受眾,唯利是圖,不顧實際和社會效果,隨意創造出一個媒介世界的純商業機構,不再是純粹為受眾服務的傳播工具了。
因為新聞媒介具有獨特的巨大影響力,決定其必須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強權”必須得到社會和公眾的有效監督和約束。
首先,打鐵還須自身硬,媒介首先要自律。新聞工作者要按照《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規定,扎實辦好新聞事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紀守法,認真履行社會職能,一心為社會公眾服務。
其次,媒介要加強管理。國家和政府通常是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制度等手段對新聞媒介進行管理。但政府管理不應該越界,不能觸犯和干預新聞媒介應具有的社會輿論監督功能。新聞媒介要有法可依,對新聞媒介就要實行法治,用法律來規范和監督,以法律形式體現對新聞報道的保護和對濫用媒介權力的限制。近年來,我國新聞立法步伐不斷加快,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和支持。我們應以只爭朝夕的姿態制定新聞法,將新聞媒介的活動納入法律框架內,有效促進新聞媒介的正常、良性發展。
再次,社會要加強對媒介的教育,公眾要加強對媒介的監督。新聞媒體有責任公開采訪及報道方式并允許公眾接近和了解;公眾對新聞媒介的運作程序也有責任去了解,減小或消除對新聞媒介的神秘感。社會公眾如果發現“強權”的新聞媒介有可能影響到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公正性,有違背社會責任和侵犯公眾利益的行為,都應該勇于表達意見,提出批評和建議。
最后,要加強對媒介的批評。有權不能任性,“強權”更不能任性,除了法律法規制約,社會和公眾的軟性監督外,新聞媒介也需要專家的批評和理論的指正作為一種有效補充與監督,同時能給廣大受眾提供某種忠告和理性的思考。
既然新聞事業是一種社會的事業,也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服務的事業,新聞媒介就要無條件地肩負起社會責任,強化社會職能,加強自律和外部約束,客觀真實地反映新聞事件,誠心全意為社會公眾服務,只有這樣,新聞媒介才能不斷做大做強,實現良性科學發展,成為廣受社會和公眾認可的知名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