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露
(作者單位: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從人文視角談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
田 露
(作者單位: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民生新聞受到人們認可和歡迎的主要原因就是民生新聞可以從人文的角度出發,立足本土,并體現出地方文化特色。新聞媒體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發展,就必須認識到媒體與受眾互動的重要性,新聞媒體需要聽取和采納受眾的意見和想法。
人文視角;民生新聞;深度報道如今,民生新聞已經成為重要的電視欄目,是最時尚的新聞形態,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認可。但是,也正是因為民生新聞受到人們的認可,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吸引更多受眾,新聞媒體必須從人文視角深入挖掘民生新聞的核心和價值,豐富民生新聞的表現形式。民生新聞必須了解現代受眾的特點和實際需求才能體現出民生新聞的價值,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發展。
我國是人口大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的風俗習慣和地區文化各不相同,受眾所處的環境對受眾對民生新聞的關注角度有很大影響。要想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受眾的新聞需求,新聞工作者就必須先對當地的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進行調查分析。民生新聞受到人們認可和歡迎的主要原因就是民生新聞可以從人文的角度出發,立足本土,并體現出地方文化特色。受眾希望看到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報道,民生新聞必須堅持“本土化”的報道理念,“本土化”的民生新聞可以提高民生新聞的關注度,民生新聞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新聞媒體和受眾之間的距離。相比其他新聞而言,民生新聞的報道形式更能深入到受眾的內心,也更能感染受眾。民生新聞就是報道百姓實際生活的,如果民生新聞脫離受眾實際,那民生新聞就失去了原本的價值和意義。“本土化”也已經成為各媒體相互競爭的手段之一。
新聞媒體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發展就必須認識到媒體與受眾互動的重要性,新聞媒體需要聽取和采納受眾的意見和想法,定期走訪受眾,貼近受眾的生活,多和受眾進行溝通交流,縮短受眾與媒體之間的距離,新聞工作者可以把受眾提供的新聞線索整合在一起,制作出滿足受眾需求的民生新聞,這樣才能發揮出民生新聞的作用。在人為視角下,受眾可以參與到新聞編輯中,提高了受眾對民生新聞的關注度。民生新聞要切實幫助受眾解決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提高受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度。在人為視角下,民生新聞涉及到受眾生活的多個方面,成為受眾請愿的方式和工具。民生新聞愿意傾聽受眾的聲音,堅持“以受眾為主體”的新聞報道理念。在人文視角下,受眾已經成為民生新聞深度報道的主體。在傳統的民生新聞報道模式下,受眾無法參與到民生新聞報道中,只能被動地接受各類信息,且新聞媒體搜索民生新聞線索的難度也比較大。此外,在人文視角下,民生新聞主要為受眾解決困難,這樣可以提高民生新聞的關注度。
相比其他新聞報道,民生新聞之所以能得到受眾的認可和歡迎,這與民生新聞受到受眾監督有很大關系。民生新聞更加貼近受眾,這也是民生新聞有別于其他類型新聞之處。民生新聞時刻關注受眾的動態,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穩定的社會秩序不僅是新聞事業發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民生新聞可以對政府機構和領導人的行為起到監督的作用,而受眾又對民生新聞媒體起到監督的作用。如今,人們已經進入民主時代,民主時代主要體現在百姓的實際生活中,而不是體現在政治時事上。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有權利了解國家的時事動態,而民生新聞正是起到了一個連接作用。事實上,民生新聞的監督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國家政府部門職能的監督上。民生新聞的受眾群體是十分龐大的,民生新聞媒體可以調動受眾的力量共同發揮監督作用。目前,隨著受眾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受眾參與監督的意識也在逐漸增強,在受眾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下,很多黑幕被揭穿,進而扭轉了社會風氣。受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自身攜帶的手機等設備記錄下身邊發生的事情,并把這些素材提供給民生新聞媒體,豐富民生新聞的素材,而且受眾所提供的新聞素材更具說服力,受眾可以通過民生新聞的平臺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受眾行使了自己的輿論監督權和發言權。當前,民生新聞已經成為受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受眾的生活知音,新聞媒體在保證受眾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增強媒體的引導意識,引導受眾的思想。在人文視角下,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定期參加專業化培訓,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
民生新聞的受眾群體十分龐大,民生新聞已經成為受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受眾的生活知音。民生新聞媒體可以調動受眾的力量共同發揮監督作用。在人文視角下,受眾可以參與到新聞編輯中,提高了受眾對民生新聞的關注度。民生新聞要切實幫助受眾解決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受眾可以通過民生新聞的平臺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受眾行使了自己的輿論監督權和發言權。
[1]張慧.淺析人文關懷在當代新聞傳播中的體現[J].新聞傳播,2014(6).
[2]吳玉光,李曉梅.電視民生新聞人文關懷的實踐原則[J].青年記者,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