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宇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探析家庭倫理劇中知識女性形象塑造的敘事模式
鄭 宇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家庭倫理劇對塑造知識女性形象中的敘述模式的選擇與實踐有著獨特特點。縱觀二十多年家庭倫理劇知識女性形象塑造中的敘述模式的演變,主要有矛盾沖突式、突遇危機式和生病亡故式等三個方面。
家庭倫理劇;知識女性形象;敘事模式
隨著國產家庭倫理劇的逐步成熟,敘事方式展現出一定的特征和規律。劇中更傾向于通過每個普通人物極具個人化的視角,表現出普通的家庭關系和情感糾葛,劇中人物情感趨向樸實、平淡,而其敘事方式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1 家庭、社會角色沖突
在2011年以后,家庭倫理劇的新矛盾沖突走入該類型劇的敘事模式當中。女性形象,尤其是知識女性形象在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的沖突的被涉及的越來越多。在這類家庭倫理劇中,女性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之間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剩下所有的矛盾沖突,都是由這個基本的矛盾沖突引發而來。在劇中,相關人物發生的沖突各異,但劇情發展到大結局時,一定是這個主要的矛盾沖突被化解或者在其中找到了平衡點。如在《夫妻那些事》中,林君是一名建筑設計師,不想被孩子困住手腳的她,決定做一個“丁克”家庭,但是丈夫唐鵬希望有一個孩子,兩個人就此開始斗智斗勇。在這些家庭中,雖然劇中展現出的是由于夫妻兩人的性格不合、觀念不同等導致的分歧,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對于知識女性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的觀念不同產生的沖突。
1.2 家庭背景懸殊沖突
隨著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的二元對立也愈發明顯。在展現日常生活的家庭倫理劇中,這樣的問題也頻繁涉及。《雙面膠》《新結婚時代》《婆婆來了》《麻辣婆媳》《金太狼的辛福生活》等倫理劇都展現了夫妻之間的兩家人或者兩代人生活習慣、家庭觀念的巨大差異。在這樣的倫理劇中,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女性和生在農村,扎根在城市的“鳳凰男”及其家人是天生對立的兩個群體,矛盾沖突不言自明。而這樣的矛盾沖突的展開一般是放在融合結構的框架內來設置的。融合結構指的是在文本中將異質成分組合在一起,按對立或對比關系來設置人物、組織情節的敘事結構。異質成分介入家庭后,引起的直接反應就是原有家庭生活秩序的失衡和成員之間關系的對立。這其中以婆媳間的對立最為常見。在《雙面膠》中,胡麗娟是一名報社的編輯,和來自牡丹江的東北小伙李亞平結婚后,生活平靜愉快,但是婆婆的到來,使得家里的生活一團糟。婆媳的巨大矛盾來自文化和地域的巨大差異。同樣,在《新結婚時代》中,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的顧小西與來自鄉下的何建國結婚。當兩個人在享受家庭的恩愛與溫馨的時候,公公的到來徹底攪翻了整個家庭。在這兩部電視劇中,兩家從農村來的婆婆和公公就是異質成分。
在家庭倫理劇中,危機敘事模式一直是主創人員慣用的模式,與那些細碎的日常家庭生活的摩擦相比,危機中的矛盾沖突既涉及人物性格的沖突,還涉及相關人物命運轉折,是家庭生活中的嚴重事件。而在危機敘事最常見的就是家庭婚外戀的婚姻危機。從1999年中國第一部反映夫妻之間背叛的家庭倫理劇《牽手》開始,背叛作為家庭倫理敘事的一種結構類型,被廣泛采用。其所呈現的人物之間的矛盾,所反映的沖突更為激烈,更能帶給觀眾情感上的沖擊。在黑格爾的美學體系中,心靈的沖突視為真正重要的沖突。它來自于“心靈的差異”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動。背叛主題的婚姻危機一般為“第三者”介入作為“主線結構”。作品主要沿著的家庭中背叛者、被背叛者和第三者軌跡進行敘事。其他人物在副線中,主要是起推動主線劇情發展和人物間情感對照的作用。以《牽手》為例,全劇主要講述被第三者插足的家庭破裂又復合的故事。這是主線為我們所呈現的敘事,而全局的四條副線則有力地為主線起了很好的襯托作用,并為這部劇提供主要人物之間溝通的媒介。當鐘銳抱怨日子索然無味的時候,老喬夫婦的日子卻過得平淡和諧。在另一條副線上,姜醫生是有婦之夫,他的追求使曉雪發現自己當時在家庭中的境況與姜妻現在的處境是何等的如出一轍,她選擇了退出。而正是他和姜醫生的感情,使得姜妻去醫院大鬧,神情恍惚的姜醫生給何濤打錯了藥,致使何濤溺水死亡,這也將曉冰的即將家庭毀滅。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第三者對于家庭的傷害。
生病亡故雖以常態化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家庭生活里,但和平靜瑣碎的日常生活相比,還是屬于不平常的事件。通過這樣家庭生活的變化,可以更充分地展現人物之間飽滿的親情,放大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使劇情更具有戲劇性。這里我們談的生病亡故,不是指敘事主題中的生病亡故的敘事內容,而是指通過家庭成員的生病亡故形成的敘事框架和模式。這樣的情節既可以貫穿全劇也可以作為敘事的一部分為全劇的主題服務。普羅普在對民間故事作敘事分析時,將故事中的角色的行動,稱之為“功能”。并做了詳細定義。“功能是指對其對于行動過程意義角度定義的角色行為。”在苦情的家庭倫理劇中,人物的行動,即生老病死會參與到故事的敘事中,起到故事情節引入,劇情推向高潮,引起劇情轉折等作用。
例如,在電視劇《咱爸咱媽》中,以父親喬貴義去省城看病為主線,講述了家中的四個兒女,為給老父親看病作出的種種努力和犧牲,贊頌了兒女對父親的“反哺”之情。故事在圍繞這一主線進行敘事的時候,以大兒子喬家偉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的敘事對象。所有主線以外的敘事都是從主線發散開來的,目的是使主題表達的更完整。喬家偉作為家中的長子,為了給父親治病想盡一切辦法。花光了家中積蓄,不惜把家中的鋼琴賣掉,這引起了家中妻子的嚴重不滿,最后導致離婚。二兒子對老父親也是孝順有加,妻子馬上就要臨產,自己顧不上照料,但是妻子卻一點怨言都沒有。大女兒和小女兒為父親治療也花費了巨大心血。在這樣的敘事模式中,生病和亡故的情節貫穿全劇,知識女性作為“反哺”父親的一方,展現了其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受過高等教育的一面。
[1][德]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鄭宇,男,山西太原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視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