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虹
(作者單位:三峽都市報社)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人員能力培養對策
胡 虹
(作者單位:三峽都市報社)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文化全球交融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新媒體依托信息網絡高速發展,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在傳播時間、效率和范圍等多方面的缺陷。傳播媒介與傳播技術不斷改進的同時,新聞采編人員的整體素質與能力也要進行調整與改變,以適應不斷發展與改變的內外部環境。本文通過梳理現階段新聞采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提高新聞采編人員綜合素質的方法思路,提出如何提升新聞采編能力的策略,以期有助于新聞節目及時、有效和詳實的傳播。
新媒體環境;新聞采編人員;能力培養
新媒體概念是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其核心是依托互聯網、移動網絡等傳播媒介,將媒體所要傳播的信息送至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新媒體的主要特點是傳播速度快、參與個體多以及互動性強。信息源的多樣化導致信息量的巨大化,而快捷的傳播渠道又使得巨量信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大范圍的傳播。這種發展模式,是傳統媒體遠遠不及的,海量的信息量與數量巨大的受眾群體對新聞采編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新聞采編人員在新媒體環境中的不適應性,也在新媒體發展中逐漸暴露,因此,新媒體環境中只有高素質的新聞采編人員才能更好地實現新聞報道的傳播價值最大化。
1.1 人才培養機制不配套
信息時代催生新媒體的高速發展,而相應的新聞采編人才培養則發展緩慢,難以跟上新媒體發展的快節奏,這就導致了能適應新媒體發展的新聞采編人員的缺口越來越大。高等教育是新聞采編人員培養的主要途徑,新聞采編人員不僅要具備很高的文學素養,還應具備對新媒體的敏感性與適應力,以及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基于上述原因,高校新聞采編專業的發展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能適應新媒體的新聞采編的發展。換言之,新媒體新聞采編的良莠不齊與人才培養機制的不配套,導致新聞采編人員不能更好地滿足與適應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采編工作。
1.2 適應力缺乏
傳統意義上的新聞采編人員,從事的都是傳統媒體的新聞采編工作,其工作性質要求采編人員的整體素質修養趨同,且新聞采編工作人員的錄用門檻相對較高,這也是現今傳統媒體中的新聞節目仍保持高水準的主要因素。傳統媒體新聞節目的詳實準確、報道規范等特點在新媒體新聞采編中難以復刻。然而,在新媒體中由于其對采編人員的錄用要求不高,致使采編人員綜合素質降低,使現階段新媒體新聞報道中對于同一事件的報道,其言論五花八門,許多網站新聞的用詞規范、用字規范等都值得商榷。良莠不齊的新聞報道必然不利于對受眾的正確輿論引導,網絡的急速傳播功能又將這種負面影響放大,因此,新媒體中的新聞采編綜合素質修養是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1.3 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低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采編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新媒體對新聞采編人員的選擇要求降低,飛速發展的新媒體需要大量的新聞采編人員,但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能力缺口與用人單位的再培訓機制不完善,造成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采編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降低;二是網絡時代的信息量急速增加,新聞采編人員的工作負荷較大,短時間內處理成倍于傳統媒體時期的新聞采編工作,“量”的增加造成“質”的缺失。
1.4 職業道德問題
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價值觀變化,加之全球一體化趨勢下不良思潮的沖擊,使許多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道德缺失,在利益的誘惑之下,堅守不住本該堅守的底線。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應重于其自身的專業素質,只有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謹守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道德,才能傳播詳實、準確的新聞,才能維護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2.1 提高新聞采編人員責任感
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采編人員要掌控好新聞信息的傳播內容、方式和渠道等,強化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道德,使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得以保障,不能道聽途說、人與亦云,通過多方求證、深入了解等方式對所報道的新聞進行全面剖析,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新聞報道中的虛假信息,保證新聞報道的權威性與真實性。
2.2 提高新聞編輯能力
新聞編輯能力是新聞采編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編輯更為快捷,時效性增強對新聞編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首先,要提高新聞采編的時效性,使之與新媒體發展相適應;其次,提高新聞編寫能力,通過不斷學習優秀新聞采編的編寫方式,在運用基礎技能的同時,加入自身特色,準確把握受眾的心理變化,才寫出符合時代潮流,符合大眾審美和需求的新聞稿件。
2.3 善于與受眾交流
互動性是新媒體的特點,新聞采編也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通過編輯與受眾之間的交流,了解受眾的不同觀點與看法,在得到反饋完善自身的同時,能促進新聞的高效傳播,同時更有利于新聞采編與新聞傳播。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采編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加強監管監督的同時,對新聞采編人員的培訓中要切實加強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這樣才能保持新聞的權威性與準確性,從而保證新聞傳播的高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