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互聯網社交媒體文化建構的可能性分析
王 薇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會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潮日益復雜和多元化,本文通過論述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對互聯網社交媒體文化認同的可能性進行分析,旨在說明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能夠借助社交媒體的平臺得以傳承和發揚。
互聯網;社交媒體;文化;建構;特征
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前提和基礎,“以一種文化認同為核心,在長期的融合發展中外部的各種文化群體始終以此為向心力,融合進這一主體民族,人們對一種文化的認同,對一個民族的歸屬意識,是一個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先決條件。”[1]一般而言,一個比較有秩序易管理的文化傳播環境容易集中統一乃至有目的地進行文化認同上的建構,而社交媒體的傳播生態則徹底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認同建構環境。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文化傳播突破了傳統領土疆域,形成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涌入,極大地影響了國人原有且根深蒂固的文化認同,并且原有的由國家為主體來建構文化認同的傳播秩序遭到了挑戰。但與此同時,網絡社交媒體其特殊的傳播特征和傳播效應為文化認同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空間,如何積極利用和發掘網絡社交媒體的文化建構的作用,同時盡可能規避和抑制網絡社交媒體對文化認同的消解功能,是應該深入探究的問題。
文化認同從根本上來說,是主體在特定社會的文化關系中的一種關系定位和自我的確認,是一個可維系、重建的過程。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互聯網社交媒體文化的建構不僅是一種文化理念的更新,同時也是一種價值觀念的變革。
2.1 社交媒體文化認同建構有利于新時期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
新時期意識形態的復雜性,價值觀的多樣性,使得人們更難判定傳統文化存在的真正現實意義。尤其是在全球化網絡的覆蓋下,強勢文化的沖擊,無疑會消解本土文化的內涵,容易產生文化認同的危機。網絡社交媒體所具有的獨特的傳播特性、與人際關系趨同的網絡社交模式、開放多元的輿論格局都是構建社交媒體文化的優勢。在開放的心態指引下,能夠有效地推動整個網絡媒體文化的交流,在碰撞交流過程中能夠將主流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融入互聯網文化的建設之中,使網絡媒體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娛樂、消遣功能,還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使人們在進行網絡活動中嚴格自律、形成規范,從文化的多元碰撞到文化傳承的演進,真正使網絡媒體成為傳播社會先進文化的有效途徑,成為保護傳統和傳承文化的傳播空間。與此同時,在互聯網社交媒體中,往往能夠突破地域和國家的差別,更好地促進文化的溝通,能夠將這些民族文化納入集體及個體的價值認知體系內,成為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這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復興也十分重要。
2.2 社交媒體文化認同建構有利于網絡社會的良性發展
互聯網社交媒體是一個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平臺,提供給受眾言論充分表達的公共空間,在這里公民自由表達自己的偏好和意見,這與貝馬斯所構想的“原則上對所有人開放”的公共領域的特點是一致的。社交媒體所提供的公共領域不僅滿足了人們人際溝通、娛樂休閑等社交需求,同時給想要表達意見的人提供了一個交流意見的平臺,賦予了更廣泛人群更加廣泛的話語權利。以微博、微信為例,每一次公共事件的信息發布就會引發成千上萬次網友的轉發和評論。事實上,這種高度的參與性帶來的話語的狂歡事實上也是文化認同的一個標準,人們參與的認同充分地體現了平等的公民精神和公民權利,對網絡社會的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2.3 社交媒體文化認同建構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
文化認同的前提是承認文化的差異性,現實生活中會因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文化上的差異和紛爭。但是在保證個人思想自由的前提下,還有一定的規范,比如社會的文化道德傳統、社會制度。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將社交媒體充分地運用到政府管理方面,2012年3月美國國會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已有超過1 504個聯邦政府注冊了域名,建立網站的數量更是數以千計。截至2011年6月,24個聯邦機構中有23個注冊了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的賬戶,每個總統內閣機構也都至少注冊了一個Twitter賬戶。這間接地承認政府并不是無所不知的,政府也需要博采群智。而對社交媒體的有效利用,能夠采取一種更為柔和、親民的管理方式,這對于國家、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互聯網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克服現實的障礙,促進文化的諒解和溝通,使社交媒體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該文化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的模式。互聯網社交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媒體,憑借其傳播的優勢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生態,成為一種真正與現實社會關系接軌的新型網絡媒體。它不僅使傳統的傳受關系發生革命性的改變,模糊了傳者與受眾的關系,同時也引發了廣泛的參與性,這無疑能夠為中國現實的傳播環境帶來新的文化生態。
[1]鄭曉云.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