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紅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帶來的新驚喜
——淺析寧夏衛視《解碼一帶一路》新媒體運用
謝 紅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到來后,傳統媒體的日子并不好過,有研究報告稱,“2015年可能要載入中國媒體發展史。因為,這一年,中國用戶花費在數字媒體上的時間已經過半,一舉超過傳統媒體。”作為三線衛視,寧夏衛視的節目必須想辦法,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在節目影響力上做出自己的特色。
新媒體;電視節目;解碼一帶一路
2015年9月10日,寧夏衛視開播了一檔新欄目——《解碼一帶一路》,這是一檔立足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宣傳并解讀與“一帶一路”密切相關的政策措施,展示“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及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推動作用的高端訪談節目。2016年7月,《解碼一帶一路》在迪拜中阿衛視開始播出,覆蓋整個中東及北非地區。
這樣一檔形式上非常傳統、內容上非常嚴肅的電視欄目,如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電視節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呢?
《解碼一帶一路》算得上是國內最早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題內容的電視欄目,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說是領先一步。但僅僅靠在時間上領先別人就意圖成為業內佼佼者顯然只是一廂情愿。《解碼一帶一路》從策劃開始,就制訂了明確的工作步驟。僅策劃文案就歷經數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是在充分征求了相關專家的意見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歷經大半年的征求意見及文案修改后,最終形成了《解碼一帶路節目方案》《解碼一帶一路工作手冊》《解碼一帶一路工作流程》《解碼一帶一路推廣方案》等系列配套方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策劃初,頻道和欄目就明確提出,《解碼一帶一路》的推廣工作,必須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力量,甚至將新媒體推廣的作用等同于節目制作。
在全媒體傳播時代,《解碼一帶一路》當然也要充分利用各種傳播手段,在欄目開播前,頻道就制訂了“節目推廣計劃”,開設了欄目的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并通過頻道的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同步推送,力圖通過新媒體傳播方式擴大節目影響力,使節目的覆蓋人群更廣。目前《解碼一帶一路》欄目推廣逐漸穩定,效果逐步顯現。
目前節目傳播渠道分為三大類:一是移動平臺,如新浪微博、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和網易等。二是視頻網站,包括愛奇藝、鳳凰視頻、優酷土豆、騰訊視頻、搜狐視頻和樂視。目前,愛奇藝、鳳凰傳播效果較好,單期視頻的平均點擊數2萬左右,隨著節目收錄的規范、內容的細化和網站推薦力度的加強,節目傳播前景比較樂觀。優酷土豆和騰訊視頻也設置了節目專題。三是以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欄目與百度的百科、貼吧、知道等產品建立了合作,百科詞條已經升級成為特型詞條,貼吧和知道等平臺也建立了合作關系,逐步開展相關推廣。
除了常規節目的推廣,欄目還實時在新媒體平臺進行圖文報道的推送。如欄目組在中東四國行期間,寧夏衛視及《解碼一帶一路》欄目官方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網易平臺等同時推出,閱讀點擊數累計近200萬次,相關消息也在沿途各國引起積極響應,得到了所在國大使館、當地華文媒體的多次轉載,當地華人華僑及中資機構員工個人踴躍轉發。
在《解碼一帶一路》赴中南半島采訪時,欄目又嘗試了網絡直播,聯手新浪微博、一直播和今日頭條等多種類型網站進行同步網絡直播。觀眾和網友在直播過程中不僅可以看到采訪現場的實景,還可以評論或發彈幕字條,記者、嘉賓還可以與觀眾、網友進行有效互動,并以“口播+鏡頭”的直觀形式為觀眾實時解答。欄目組在外采訪拍攝了17天,共進行網絡直播19場,累計點擊數突破500萬次,單場最高到達用戶超過50萬。在傳統節目形式關注度略顯疲態的今天,巨大播放量證明直播在節目形態上的可行性。作為節目中的一環,系列直播為《解碼一帶一路》節目所起到的推廣效果也不能小覷。
電視臺在處理欄目播出時,通常只有首播、重播兩種傳播手段,當然也會在臺里或者頻道的網站或者合作網站上加以播出。但對于《解碼一帶一路》這樣的節目來說,每期30分鐘的體量,很多信息很多傳播點都淹沒在整個節目當中,于是欄目在播出約10期后,便開始進行“碎片化”傳播的嘗試,即把每期節目按照新媒體傳播的規律和方式,打碎成四五個小短片,重新剪輯,并只在官微及合作網站在播出。
中國“博客之父”方興東認為,從媒體的變革來看,博客是新媒體的真正開始,它解放了內容和作者,改變了媒體內容的生產方式,而微博進一步改革了內容的傳播方式,微信進一步增強了自媒體的傳播力,從而實現了根本的媒體變革。“經過這幾次變革,人人傳播的愿景已經慢慢成為現實了。”
順應科技的發展,順應時代的發展,應時而變,對于傳統媒體來說,不一定能避免消亡,但若不改變思路,不加以創新,則必定會被時代拋棄。即使是為時代變遷而高歌的媒體,也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