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錄 李曼琳 李凌皛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簡析高校新媒體建設
——以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新媒體中心為例
方云錄 李曼琳 李凌皛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校園也進入到了新媒體時代,本文以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新媒體中心為例,簡析探討高校的新媒體建設。
高校;新媒體;建設;校園文化
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它借助互聯網通過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進入新媒體時代后,隨著QQ、人人、微博、微信日益風靡,校園媒體也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校園新媒體在學校的日常工作、宣傳教育、溝通交流、生活服務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
為了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早在2012年10月,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新媒體中心正式成立。新媒體中心一直致力于利用現代新媒體平臺服務學院師生,進行宣傳教育,展示學院形象,在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活動互動、構建優秀校園文化
新媒體中心自成立至今,共舉辦了百余次線上線下活動。2013年3月,新媒體中心第一次參與并承辦“新浪微博·愛地球”全國大學生綠植領養活動,同學們積極響應“種子變綠植,低碳在身邊”的號召,學習環保知識,用實際行動踐行節約能源、綠色出行等環保倡議。2013年4月,面對全國陸續出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學院微博協會承辦了“預防H7N9禽流感宣傳活動”,活動加深了師生們對于疾病的認識,提高了他們的防護意識和能力。2015年10月,新媒體中心開展“原創作品征集”活動,活動為校園帶來了一股原創之風。2016年6月,新媒體中心又推出《話說——畢業季》《不說再見》等畢業季系列活動。
活動的舉辦營造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了學院師生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2.2 積極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提供給大學生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視角。像食堂飯菜質量、宿舍裝不裝空調這類簡單的校園事件,放在人人網、微信、微博上,就可能在各說各話的環境下持續發酵。作為思想最為活躍的大學校園,單一直接的價值說教已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借助新媒體手段,嵌入核心價值觀,可以使新媒體的使用者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接納和認可。
學院新媒體中心在微信上推出了《優秀學生訪談》,節目獲得學生的廣泛關注,學生紛紛用點贊、留言等形式表達對優秀學生的支持和認可。這些互動,看似潤物無聲,但是“有愛”“點贊”的背后都是正能量。優秀學生的品質將逐步內化為學院師生的主流價值觀。
3.1 貼近師生需求,打造原創精品
大眾傳播講求“內容為王”,內容是傳播的出發點和歸宿。高校新媒體的受眾主要以在校師生為主,內容建設就應更多地貼近師生的校園生活與需要,做到“接地氣”。
2015-2016學年,新媒體進行改革,增加了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比如:開學前夕發布“入學指南”系列、考研報名階段及時發布考研相關信息、學院新食堂開放之前發布食堂解密。這些內容覆蓋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十分受師生喜愛,閱讀量和點贊數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3.2 加強隊伍建設與培養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新媒體的運營團隊均為指導老師帶領的學生編輯團隊。但由于大學階段的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重要階段,新媒體運營學生的專業構成也較為復雜,所以也會存在對內容的政治性、準確性把握不到位、新聞編輯專業素養較低、深挖新媒體功能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制作內容趨于娛樂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有以下幾點建議。
3.2.1 引入“把關人”
新媒體學生隊伍要由宣傳工作經驗豐富、具有新聞傳播專業素質的教師進行把關,及時發現并糾正不合適的內容。
3.2.2 定期培訓
新媒體運營的學生團隊由于學生的畢業,流動性較大;參與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非新聞傳播專業,憑興趣愛好加入。鑒于以上兩點,應定期對新媒體學生隊伍進行培訓,嚴格規范編輯格式,提高學生新聞素養,培養學生的新聞傳播意識。
3.3 提高輿情監控與危機公關能力
高校新媒體平臺與傳統宣傳媒介相比,更加貼近學生,所以高校新媒體平臺在監控校園輿情和動態方面有較大優勢。大學生因其心理及生理因素,在一些突發事件面前較容易發生群體性事件。在突發事件面前,作為輿論重要陣地的新媒體平臺應第一時間發布準確的官方消息,進行積極正確的輿論引導,及時讓在校師生了解事情的真相,形成積極健康的輿論氛圍。
[1]馬翠軒.“微時代”中的高校新媒體建設[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3(3).
[2]莎日娜.大宣傳格局下加強高校新媒體整合發展的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