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萍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有聲讀物在視障者閱讀中的研究
向 萍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通過分析我國視障者閱讀資源現狀,旨在引起社會更加關注視障者閱讀以及受教育的現狀。視障者能夠獲取的資源十分有限,但是從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角度出發,要使每個人獲得更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盡可能拓展其閱讀資源,核心是要把握機會均等。那么,專門為視障者定制的“有聲讀物”可作為補充性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擴展視障者閱讀資源,提高其教育水平以及綜合素質。
有聲讀物;閱讀;視障
由于視障者自身的特殊性,視障者接受信息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聽覺和觸覺,獲取閱讀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兩種:一種是通過手指觸摸的盲文出版物,另一種是通過聽覺來進行聽讀的有聲讀物。目前,盲人出版物主要是由中國盲文出版社出版,該社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國家級盲文出版專業機構。盲文出版物與有聲讀物的區別在于管理及服務方式不同:有聲讀物以數字音頻文件的形式將信息儲存在磁盤或光盤等終端介質上,需依靠特定設備解碼,這決定其在收集、存儲、流通和服務方式方面與盲文出版物完全不同;另外,兩者服務的對象也不同,盲文出版物適用于已經掌握盲文閱讀技巧、并且掌握盲文的讀者;有聲讀物適用人群范圍更廣,還適用于幼小、年長、以及未能掌握盲文的群體。
1.1 盲文出版物
盲文出版物,是一種用凸點組合而成的文字符號印制而成的紙制出版物。1953年中國出版了第一本盲文出版物《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方面,盲文出版物制作流程比普通出版物的制作流程復雜、費時耗力、成本高,所以專業的盲文出版機構少;另一方面,視障者對盲文的掌握程度受教育水平限制,盲文在視障者群體中的普及率低,盲文出版物的傳播功能很難得到發揮。
1.1.1 數量品種少
中國盲文出版社每年出版盲文書刊有近千種,全國有1300萬視障者,也就是說,平均1.3萬視障者一種,其中盲文讀物品種主要為按摩、醫學、教材等類別,較為單一。醫學類比較多,而涉及音律、經濟類、科技類等實用性和時效性強、緊跟時代的書籍相對較少,內容滯后,不能滿足視障者讀者多元化的需求。
1.1.2 內容滯后
視障者的受教育水平與其接收到的信息知識息息相關,義務教務是教育的基礎,盲校教材的內容編輯、更新速度直接影響到視障者受教育者是否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全國的教育改革每年都在更新,但盲文教材始終沒變,盲校現在使用的教材較多仍是出版社根據年代久遠的普通教材翻譯而成的盲文。
1.2 局限性
1.2.1 盲文的普及率
盲文出版物是最傳統、公眾認知度最高的視障人士閱讀方式,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受到教育水平的影響,掌握盲文的視障者人數并不樂觀,普及率低。據調查,國內懂盲文的視障者很少,先天盲和先天低視力者由于自幼視功能受損已較為嚴重,有條件進行學習的能夠掌握日常盲文;后天致盲的視障者,通過自身努力有部分能不斷學習盲文,但是,大多數視障者因為經濟原因或是各方面學習條件的局限性不能掌握盲文。盲文普及率低,直接縮小了視障者的閱讀范圍,他們必須通過其他口頭接受的方式來獲取信息知識,獲取的是信息的“二次加工”,是一種“二手信息”。
1.2.2 閱讀速度影響視障者閱讀
那么,據調查,在已有的掌握一些盲文的情況下,其閱讀率又存在普遍低的問題。例如,正常人的普通閱讀速度約為每分鐘200 至500字,而視障者只能靠觸覺進行讀取,閱讀速度一般為每分鐘 80-110 字。所以,提高視障者獲取信息的效率顯得更加迫切。
現代意義上的有聲讀物是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最早在美國為幫助視障者閱讀而興起,英文名稱有“spoken words”“audio-books”,就是“有聲音的書”。有聲讀物以各種可記錄聲音的介質形式存在,為了區別于與純樂曲、聲樂、戲曲等作品,美國有聲讀物協會特別限定了文字內容的比例“其中包含不低51%的文字內容,復制和包裝成盒式磁帶、高密度光盤或者單純數字文件等形式進行銷售的任何錄音產品。”1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一種更為新型的有聲讀物也逐漸發展起來,它是以聲音為主要展示形式,需存儲在特定載體并通過播放設備解碼載體內容,以聽覺方式閱讀的音像作品”而聆聽有聲讀物,這一行為就叫做聽書。其載體也更加豐富,具有便攜性。
同時,大多數研究者將有聲讀物的讀者群分為兩種:一類是具有特定空閑時間但缺乏文本閱讀條件的人,如老年人、上班族等。第二種是缺乏文本閱讀能力的人,如低幼兒童、視障者等,這也是本文著重的研究對象。對于盲低幼兒童來說,有聲讀物可以解決此類人群識字水平低、閱讀能力低、速度慢的問題,可以讓視障者不需使用盲文去讀書,用耳朵來讀書,不識盲文的人群也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有聲讀物的優點是它不受視覺影響,視障者不需要去摸讀文字,沖破了視覺的束縛,易理解、記憶,與廣播的易聽性有異曲同工之處,對視障者讀者有聲讀物能產生一定的閱讀效果,意大利學者研究顯示:有聲讀物能很大程度上幫助閱讀者提高閱讀準確度,同時,也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3.1 可作為補充性教育資源
視障者的教育大多是通過在聾啞學校等特教學校中開辦視障者班的形式來實現的。如何讓視障者公平獲取知識與教育,日漸被社會各界所關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視障者義務教育、視障者職業教育以及視障者自我學習和繼續教育等資源匱乏,尤其是我國信息和文化交流無障礙環境建設落后,視障者閱讀種類和資源不足,知識貧困是視障者陷入貧困狀態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聲讀物是視障者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載體之一,是不可替代的學習和交流工具,成為世界各國普遍為視障者提供的最主要出版服務。
3.1.1 盲童義務教育
公益性文化產品是由國家和社會興辦,不以營利為目的,面向社會、面向公眾的公益性文化事業中所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盲童人群中現有的傳播載體主要以盲文圖書為主,盲童的學校教育與課后活動中,實現盲童無障礙閱讀,從“聽”入手,從教材和教輔入手,培養他們進行文學藝術的感受力,同時,對一些暢銷書一些暢銷書讀物,制作成有聲書,這樣可以使盲童與普通的兒童能夠享受到共同的學習資源。為了使盲童更貼近大自然,收錄一些大自然天然的聲音,激發出創意、想象、創作的靈感,將來自大自然界各種美妙的聲音收錄進來,讓盲童用聽覺感受豐富多彩的美麗世界。
3.1.2 視障者職業教育
視障者職業教育是視障者獲取生存技能的主要途徑,視障者就業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即知識技能性就業。這是近幾年來一個極具有發展潛力的就業形式,通常與那些接受過專門學習的視障者相比,明眼人的調律師在業務和水平上與這些視障者相比也自感不及。第二個層面是技能性就業。譬如按摩師、翻譯等等。那么,有聲讀物在視障者職業教育中的突出作用表現在利用有聲讀物起到訓練、反復練習的作用。
3.2 改善視障者閱讀現狀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核心是擁有均等機會的權利。要使每個人獲得更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盡可能拓展其閱讀資源,核心是要把握機會均等。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文化基礎設施,積極開展殘疾人知識援助工作,這是其責任與義務。目前,我國圖書館界的殘疾人服務工作正在逐步升溫,大陸地區已有視障者有聲讀物圖書館(室)逐漸增多。通過聽書設備彌補視障者視力缺陷,聽書設備實現全程語音,支持TXT、VBK格式的電子書朗讀,支持發音人、語速、語調、語音風格、音效、背景音樂等選擇。有聲讀物可擺脫傳統讀書方式受時間、地點等種種限制,在任何地方都可利用聽覺,利用零散時間來進行“閱讀”。
加速豐富資源種類及數量,提高更新頻率,完善無障礙化建設,加強版權保護,為盲人讀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有聲讀物資源服務。
4.1 內容篩選機制 利用軟件合成有聲讀物
建立完善的篩選機制,從內容、格式、質量等多方面嚴格控制資源品質,針對視障者的知識需求特點進行重點門類的文獻資源建設。選擇符合視障者需要的有聲讀物資源,制作待加工資源清單,同時,利用軟件合成音頻讀物。依然以互聯網服務為核心,提高網站無障礙化程度,DAISY技術,即信息無障礙系統,不僅是一種多媒體文件的制作標準,也是電子書格式。制作出的音頻文件的朗讀轉換速度快,同時可以進行批量工作,利用軟件還可根據需進行切割和分區域,功能方便實用,且快捷。
4.2 爭取財力投入,扶持建設圖書館有聲讀物服務
視障者歷來是我國公共圖書館優先對待的服務群體,各級各類圖書館都開展了面向盲人讀者的特色服務項目,有聲讀物服務即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圖書館有聲讀物服務主要以實體閱覽室和網站服務兩種方式為主。主要從這兩種方式進行建設和完善。
實體閱覽室根據視障者的資源需求特點,提供電腦、錄音機等播放設備。視障者出行不便,到館服務的實體閱覽室普遍利用率較低,圖書館資源及服務空置現象突出。對閱讀資料進行大力宣傳,普及盲人有聲讀物。同時,要充分利用媒介、及時更新閱讀資源,把盲人領進來,把閱讀資源送出去,建立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為其建立閱讀檔案,精準服務,使視障者能夠接收到更豐富的閱讀資源。
通過圖書館網站提供有聲讀物資源是圖書館有聲讀物服務的重要形式,也是順應數字圖書館發展潮流的舉措之一。在充分挖掘館藏的基礎上,以圖書館自建資源為主,結合外購數據庫服務,并積極尋求與運營較為成熟的聽書網站及其他圖書館合作,推進資源共享機制;同時面向社會征集小說、相聲等各類有聲讀物資源;充分發動社會力量,面向社會各階層招募志愿者,共同錄制有聲讀物資源。
[1]李柯.高校圖書館有聲讀物引進問題研究——以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界,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