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青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探究轉型期本土電視資源配置的問題與創新
王海青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本文基于轉型期階段的本土電視資源配置,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電視資源配置的創新。通過分析了解到,在轉型期的本土電視資源配置創新對于電視傳媒行業的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轉型期;本土電視資源;資源配置;創新
受改革開放的推動,我國的經濟一直在持續發展,各行各業逐漸得到了飛速提升,尤其是電視傳媒行業。當前,電視傳媒行業正面臨轉型期,在這一階段中的電視資源配置也逐漸成為電視傳媒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由于電視資源在配置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長此以往勢必會對行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為了合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對其進行創新。創新本土電視資源配置,是推動電視傳媒發展的重要契機。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本土電視資源配置目標主要是為了基本宣傳工作,在相關政策的影響下,電視媒體逐漸面臨宣傳與經營方面的改革。進入21世紀后,逐漸重視經營目標,出于對電視媒體屬性的考慮,宣傳工作也是電視資源配置的重要考量部分。所以,為了優化本土電視資源的配置,必須對其配置目標進行創新。當前,我國電視資源配置要在保證宣傳的基礎上加強經濟效益,在我國社會經濟已經到達一定高度時,電視資源配置也要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并不斷進行創新,以實現電視傳媒的可持續發展[1]。創新本土電視資源配置目標時,需要對大局與小局之間的關系進行著重處理,使小局的目的服從于大局,實現二者最終目標的和諧統一。此外,本土電視資源配置主體也要對大局利益加以考慮,必要時甚至要為大局利益犧牲小局利益,利用轉移支付等形式實現本土電視資源的合理配置。
對本土電視資源配置方法進行創新時,需要全面發揮市場在其中的推動作用,并充分利用市場要素平衡本土電視資源配置。出于一些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本土電視資源配置一直未被重視,導致出現電視資源配置方面的問題。但近年來,隨著經濟與時代的不斷發展,本土電視媒體逐漸被關注,甚至成為制約有關部門發展的關鍵點。基于此,在對本土電視資源配置方式進行創新時,需要引進市場因素,并發揮積極作用,消除主流階層的顧慮。在時代發展的要求下,我國傳媒行業不得不進行創新,以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漸將其改革成為以信息化、數字化為主的電子傳媒[2]。這一形式也作為其他行業改革的主流形態加以傳播,尤其是電視傳媒行業。進行本土電視資源配置也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派生出更加新穎的配置形式,不僅要有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還要有能夠適應市場的信息化配置形式,全面發揮政府部門對電視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推動其長遠發展。
基于馬克思理論的相關內容要求,對應“制度”一詞有了明確的定義,即社會經濟關系的總和,也有相關研究人員針對經濟發展、科技與制度之間關系運用函數公式的形式進行了總結:
G=f(I,T)
其中,G是經濟發展,I為制度,而T則是科技。立足于近年來發展的經驗可以了解到,制度本身不但可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同時也能夠對其進行制約。同理,制度不僅能夠推動本土電視資源配置的發展,同時也是阻礙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3]。對本土電視資源配置的制度進行創新,其實就是制定可以被社會認可的正式、非正式機制,保證所制定的制度能夠有所實施,在一定激勵的作用下不斷推動本土電視資源配置制度的創新。另外,對土電視資源配置的制度進行創新,也要注意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處理激勵和約束之間聯系。制度不僅要運用于激勵中,也要將其作用于資源配置主體,對其基本行為進行規范。另一方面,要對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處理。為了能夠實現電視傳媒的穩定發展,對制度制定長期的預期十分必要。第三方面,對制度的變更關系進行處理。受時代發展的影響,本土電視資源配置制度進行變更十分必要,用新制度替代原有的舊制度,從而保證規范主體的和諧發展。
通過文章的分析可以確定,在轉型期階段內,對本土電視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并創新,既是推動我國電視傳媒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社會經濟增長的關鍵,只有不斷創新本土電視資源配置,才能使我國電視傳媒文化得到重視,促進電視傳媒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1]張志君,張婧瑩.轉型期本土電視傳媒資源配置中的價值理性取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1).
[2]張志君,張婧瑩.多重視閾 多種力量 多維創新——轉型期本土新媒體資源配置的幾個問題[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2).
[3]唐月民.試論我國電視臺資源配置的優化[J].理論學刊,2008(4).
王海青(1976-),女,山西太原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