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祥震 盧美聯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
記錄靠“心” 運用在“手”
——以《饒平如的愛情故事》為例談電視新聞中記錄的小技巧
謝祥震 盧美聯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
在以往的電視新聞報道中,記錄手法的使用并不太多。隨著新聞戰線“走 轉 改”活動的深入,電視新聞中運用記錄手法的實例越來越多。2013年江西衛視新聞中心推出系列報道《饒平如的愛情故事》,節目感人至深。本文簡要總結了記錄手法在該節目中的運用心得。
電視新聞;預見性;記錄
記錄,一般是指把所見所聞通過一定的手段保留下來,并作為信息傳遞開去。記錄給電視新聞報道帶來眾多好處:第一,它增強了新聞報道中的細節真實性;第二,它增強了新聞報道的現場感;第三,提升了新聞報道的感染力。
2013年,江西衛視新聞中心推出了系列報道《饒平如的愛情故事》,獲得了該年度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筆者作為主創者,參與整個報道過程。《饒平如的愛情故事》運用了記錄手法,片中記錄鏡頭不僅數量豐富、細節抓拍到位而且畫面構圖精當。記錄手法在片中的成功運用,主要來源于以下幾點。
記錄手法的有效利用,來自于對采訪對象的了解和熟悉[1]。《饒平如的愛情故事》中,主人公饒平如是江西撫州人。92歲的饒老與妻子相濡以沫,妻子病重期間,兩人相約在江西大旅社舉辦鉆石婚禮。不幸的是,妻子因病逝世。饒老對妻子的思念,綿延無盡。在妻子走后的五年時間里,饒老畫了390多幅水彩畫,講述與妻子的相識、相愛、相別。
記錄《饒平如的愛情故事》前,筆者首先做好文案準備,對饒老的大致生活經歷有了全面的認識;其次,展開記錄之前,通過幾天的朝夕相處,對饒老的生活習慣進行了細致觀察。準備的過程看似瑣碎,但在記錄展開后,筆者卻嘗到了甜頭。饒老喜彈鋼琴,家中藏書豐富,記錄老人家彈琴、閱讀等片段,似乎是不錯的選擇。但是,經過仔細比較,筆者發現出彩的地方,在老人講述兩人過往生活的畫作上。于是,筆者把記錄的重點放在了老人和畫作上。果不其然,老人翻看畫作時,經常會喃喃自語,特別是在看《最后一滴眼淚》那幅畫作時,老人聲帶哽咽,真情流露。這一幕被筆者記錄后,為報道平添了一份厚重感。
記錄手法的成功運用,不僅來自于對采訪對象的深入了解,還有賴于拍攝者在記錄中的預見性[2]。在運用記錄手法拍攝電視新聞時,預見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特別大。其次,有助于拍攝者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再創作。與原生態的記錄相比,再創作式的記錄手法,不僅能夠抓住傳神的片段,還能夠恰當地運用電視語言,將該片段“表達”出來。
《饒平如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之處,不僅在于他和妻子的過往生活,還在于老人將要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饒老為圓亡妻的心愿,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南昌補辦鉆石婚禮。“一個人的婚禮”,會給人怎樣的震撼呢?筆者預先想到,老人為表達對妻子的濃濃愛意,可能會有一些驚人之舉;現場的觀禮嘉賓,也會有出人意料的反應。因此,記錄婚禮的過程前,筆者準備了兩臺攝像機,一臺記錄老人的點滴言行,一臺記錄觀眾的現場反應。這看似平常的預備,獲得了很好的效果:饒老在婚禮現場展示了一束頭發,并告訴大家,這束頭發是從妻子頭上剪下來的,并把這束頭發和自己的一束白發一起放進了一把同心鎖中。饒老說,結發夫妻,含義就來自這兩束頭發。兩個機位拍攝的近景和特寫畫面,很好地表現出了這感人的情景。
《饒平如的愛情故事》系列報道一共三集,在第三集中,最叫人感動的是饒老回到家鄉撫州后,抱住他和妻子初次見面時的柚子樹,失聲痛哭的片段。
這一長達20多秒的記錄片段,鏡頭語言由特寫開始,逐漸拉開至全景,隨后全景鏡頭開始“旋轉”。鏡頭“運動”期間,拍攝的主體由老人的一雙淚眼,轉化為老人和柚子樹,最后以陽光下柚子樹的翠綠樹葉作為主體。鏡頭中,拍攝主體一化為三,轉化自然,不留痕跡。貼合主題的創作,調動了人的情感,影響了人的情緒,使觀眾跟隨老人的情緒變化而變化,起伏而起伏。
因為“進得去”,筆者及時地抓住老人抱住柚子樹痛哭的情景;因為“出得來”,筆者沒有忘記應該充分運用電視鏡頭語言,將它不同于文字、音樂的獨特魅力,展現出來。
《饒平如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盡管如此,在記錄中,仍然有一定的欠缺。例如在“寫實”和“寫意”之間,筆者更著重“寫實”。這也是筆者在今后運用記錄手段時,應該著力改進的。
[1]鄔鵬坤.新聞攝影的客觀記錄與主觀表達[J].新聞愛好者,2010(1).
[2]樊遠平,謝紅.做新聞事實的“記錄者”[J].聲屏世界,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