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彬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傳媒(新聞)學院)
新媒體視域下民俗藝術“社火”的保護與傳承
姚 彬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傳媒(新聞)學院)
在民間流傳千年之久的民俗活動“社火”,隨著時間的推移,數量卻在逐年減少,藝術水平也日漸下滑,服飾、造型方面的傳統意味也越來越淡,社火如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新媒體;民俗藝術;社火
在我國的西部地區,如陜西、山西、甘肅、寧夏等地區,一種在民間流傳已久的民俗活動——社火,上演于春節期間城鄉的大街小巷。“社”有土地神之意,“社火”是古代先民祭祀土地神的一種儀式。由于古代生產力低下,先民的認識上具有一定得局限性,生產生活依賴于自然,即“靠天吃飯”,故而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希冀居安民泰、家和業興,這樣的驅疫、祈福、求佑的活動逐漸儀式化。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演變,約到唐代,集權者進行的祭祀儀式開始演化為一種節日慶典,全民參與,至宋代廣泛流行于民間。至此,“社火”憑借其不可磨滅的藝術生命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代代沿襲下來。
“社火”經過一代代藝術家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風格和民族特點的表演藝術。其包含獨特而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質、文化風采以及神韻,是老一輩藝術大師們留給后人永遠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故而“社火”被評為我國民俗藝術中一項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實至名歸的。“社火”是一種活的藝術形式,需要靠“人”來繼承發展,繼承者應盡一切能力來保護和繼承這項民俗藝術。然而,縱觀“社火”的發展現狀,還是存在著一些客觀的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社火的一些劇目和傳統表演手段正在慢慢流失,傳承人掌握的要領和精髓一代比一代少,“社火”原本的風采神韻也逐年退化。那么,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科學合理地保護和傳承這項傳統民俗藝術,成為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同時,日漸有影響力的傳播手段——新媒體,能否對這些傳統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產生積極作用也應引起我們的關注。
“新媒體”(New Media)一詞最初源自于美國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的一份商業計劃書(1967年)中。1969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Rostow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一份報告書中多處使用“新媒體”。至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廣泛流行,并逐漸影響全世界。
麥克盧漢曾經說過,每一次媒介傳播方式的改變都會引起人們生活方式和社會關系的變革。“新媒體”亦是如此,首先,新媒體依托其數字化技術,弱化了現實生活中地域上的差異,使跨區域傳播輕松實現。其次,新媒體弱化了現實生活中獨立個體的背景,使每個“發聲”的個體在新媒體這個傳播環境中是平等的,公眾參與的愿望被充分滿足,只要參與者有意愿,隨時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并與其他參與者討論。再次,新媒體不存在固定的傳播時間,也不會讓人有信息轉瞬即逝的憂慮。[1]今天,幾乎每個使用網絡發表言論的人都可稱為新媒體人,即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生產成本及信息傳播成本都很低,只要受眾有設備及網絡,就可即時傳送與接收到任何信息。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因為新媒體不會也不可能終止在某一個固定的媒體形態上,新媒體一直處在并永遠處在發展的過程中。故而,“新媒體”是伴隨著傳播技術的進步而有所改變的一個相對的、發展的概念。它是依托于數字化技術,同時能夠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的交互作用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傳播形式和信息載體。歸根結底,它是一種傳播介質和傳播手段。
社火作為一種流傳千年的民俗藝術,長久以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社火在它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祭祀性、自發性、傳承性和娛樂性的特點。
2.1 祭祀性
祭祀是社火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特點。遠古時期,人類在自然界面前極其渺小,一方面感恩于自然界賜予的各種生活所需物,另一方面也敬畏著神秘的自然界。所以,古時人類按照心中所愿創造出各種神加以崇拜,并祈求神能保佑并滿足其愿望。[2]農耕社會,土地是人們賴以生活的基礎,同時,火作為光明的象征,兼具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摧毀萬物的力量。所以,祭祀土地神和火神在整個祭祀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2 自發性
古代民眾在遇到自身能力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自發組織社火的祭祀活動,以祈求得到神靈的庇佑。然而,由于早期物質資源匱乏,祭祀中的道具、服裝等設備都是民眾自發籌備,祭祀過程所需要的表演者也是民眾自發參與的。
2.3 傳承性
千百年來,先民們一直是刀耕火種,農耕文明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促成了各種文化習俗一代又一代傳承。而社火作為祭祀、節日慶典的重頭戲,在時間這一維度上必然會長久地流傳下來。
2.4 娛樂性
早期,社火隸屬于祭神的祭祀活動,是為祈求神靈保佑而進行的表演。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力和生產技術大幅度發展,生產生活資源日漸豐富,民眾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社火從原先的求神保佑演繹到現如今在春節期間以及一些特殊日子來歡娛大眾。這一全民狂歡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文娛生活。
在陜西省寶雞縣的赤沙鎮,每逢閏年表演一次的血社火是陜西乃至全國唯一保留的一個社火種類。由于血社火從不外傳,宗族內也是傳男不傳女,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真正學會血社火制作工藝的族人卻很少,血社火成為即將消失的民俗藝術。[3]其他地區的社火也面臨類似的問題:社火的數量逐年減少,藝術水平也逐年下降,服飾和造型方面的傳統意味越來越淡。
由于中國長期處于農耕文明,故而社火在農村的存在價值要比城市高,成為農村主要的文藝形式。然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必將引起社火這種文藝形式的變化。從198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允許農民進城”,及我國開始逐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有30多年。農村的生產方式、勞動力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城鄉之間的互動交流日趨廣泛。城市各方面的優越感強勢沖擊、改變著農民的價值觀,使得農民意識到自身文化和藝術的陳舊、單調和落后,并逐漸喪失認同感。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社火活動逐漸衰敗、中斷甚至面臨失傳。經濟基礎的改變,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當春節鬧社火時期,大量的勞動力已經進城開始務工生活,故而參與社火人員的人員就相當匱乏。同時,社火這一活動從年齡構成上來說需要的是大量的中和青年人,然而在城市文化的沖擊下,中、青年農民缺乏對社火表演的興趣和熱情。并且,培養一名成熟的社火藝人需要較長的時間,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熟識相關的歷史事件,具備一定的藝術感受力,這些限制條件也給社火這門藝術的傳承增加了難度。
目前,一些地區的社火隊伍正在嘗試改變目前社火所面臨的窘境,如陜西省戶縣社火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宋志榮就在不斷嘗試推陳出新,為社火謀求新的傳承方式:在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增加適合時代發展的內容;舉辦“承古傳新——戶縣傳統社火經典微縮展”,用數百具微型人物造型,向民眾展示戶縣社火的基本內容;與政府相關部門合作,一方面通過影像、文字等方式將社火文化與傳統技術進行整理、匯編,另一方面通過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國家層面對社火進行保護、傳承,努力探求發展之路。[4]
民俗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一種包含悠久歷史的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眾世代相傳的一種精神文化,是民眾經過長期生活積累形成的精神訴求。因此,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民俗文化是保護與傳承的首要任務。合理運用傳播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民俗文化,促使更多的人去主動學習,才能更好地將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我們身處于新媒體時代,傳播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不再是定點、單向傳播,而是互相交流對話。新媒體是屬于大眾的媒體,其話語體系也是通俗大眾的。在新媒體的傳播平臺上初步解釋民俗文化,并通過這一平臺傳播出去,增強大眾對民俗文化的關注,并引發相應的討論,營造出有利于民俗文化傳播的環境,讓更多的人主動去關注和學習民俗文化。此時,愿意深度學習的人群還會自發在自己的關系網中進行傳播,即有點到面進行傳播。
同時,經過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樣的表達方式在新媒體這一平臺上傳播,為民俗文化的全面表達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并且,民俗文化的相關資料集中存檔于網絡中,無論是較有深度的文化底蘊,還是較為淺顯的視覺沖擊,都能在需要的時候瞬間匯集,不需要像以前那般四處奔波查詢資料,也不會出現信息稍縱即逝的遺憾,以及一些民俗只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出現的限制。多媒體可以使受眾在空閑時間即可學習民俗文化,從而大大提升了對民俗文化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正在悄無聲息地運用自身的特點,扮演著可以永久保存人類記憶的角色。科技繼續發展,也許在未來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我們的子孫后代可以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甚至嗅覺、觸覺,對我們今天的社會、歷史、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認知。
[1]楊繼紅.誰是新媒體[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熊澄宇.整合傳媒:新媒體進行時[J].國際新聞界,2006(7).
[3]李彬.傳播學引論(增補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4]西安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M].西安:陜西出版集團,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