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茹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的生存與發展
趙佩茹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紀錄片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融合的今天,紀錄片也應跟隨時代的腳步,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發展自己,使紀錄片呈現出新的形態在與新媒體的聯姻中紀錄片的網絡化生存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景。當下各大主流網站紛紛設立紀錄片頻道,為其發展提供有力的傳播渠道。本文通過梳理新媒體時代中國紀錄片的網絡崛起之路闡述新媒體如何為紀錄片開辟新的生存空間并對如何促進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提出建議。
新媒體;紀錄片;生存發展途徑
現如今,各種節目形式面臨著大眾娛樂化的挑戰,尤其在新媒體環境的沖擊下,傳統的紀錄片形式已然失去市場,所以新媒體時代接軌紀錄片的發展與傳播,使其不再限定于精英階層,更加通俗化、大眾化。加之紀錄片的歷史悠久,具有一定的受眾基礎,網絡媒體和廣告商也紛紛將其目光投向紀錄片,以此來增加其網站點擊量和廣告效益。所以,為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在傳播方式選取題材制作理念拍攝技術上發生轉變,以求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技術精良,社會效益好的精品節目。在這一時代背景的影響下,對于紀錄片來說,可謂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紀錄片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紀錄片亦在這樣的要求中探索,探索適合自己不與時代脫軌的新形態,嘗試在諸多方面進行創新與轉型。
1.1 紀錄片形式更加新
在紀錄片的發展初期,參與紀錄片創作的大都是電視臺的精英人士,他們有機會接觸的攝像設備,他們屬于國家工作人員,受國家意識形態思想指導,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政治宣傳性。20世紀8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時期紀錄片逐漸關注于一些人文類題材,但這種關注僅僅限于表面的說教,太過于枯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人們接觸到許多新鮮事物,紀錄片的題材也逐漸多樣化,從之前的人文類逐步細分,發展到歷史軍事自然文化科學旅游等,且紀錄片的內容和形式不再單調。于2015年10月開播的央視大型紀錄片將鏡頭聚焦于那些與歷史進程有密切聯系的人物身上,這些人物大多為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小人物,通過探索他們與帝王將相的故事從而全面展現古老長城的滄桑與內涵,進而讓大眾通過平易近人的小故事去了解古老東方的大文明。2014年的《客從何處來》將視線投放于當代大眾所關注的一些社會各界知名人士,通過講述名人的家族史探尋不可更改的民族史,家國情。《客從何處來》便抓住大眾的這一窺探心里去邀請一些名人做節目嘉賓,講述他們的家族故事,吸引觀眾的關注。但節目所探尋的不是明星嘉賓的繁瑣的日常生活經歷,不去過度消費明星身上的時尚價值,而是探尋他們的家族歷史、祖輩個人、命運國家命運、民族情懷。微時代的到來,許多擁有小型DV設備器材的民間團體也開始自制“微記錄”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宣傳。用精短的內容反映深刻的社會價值,微記錄時長精短這一特點也符合當下受眾的觀影習慣。
1.2 紀錄片傳播渠道更加多樣
紀錄片的傳播渠道也不再局限于電視紀錄頻道,新媒體的發展帶動了傳統媒體的網絡化,紀錄片也不例外,運用網絡視頻進行推廣宣傳是新媒體時代下最普遍的一種傳播方式,紀錄片在開播之前,愛奇藝就提前爭取了其網絡獨播權,并在其視頻廣告中宣傳這部紀錄片,根據2015年7月的數據顯示,愛奇藝PC月用戶可達3.25億,并持續領跑全網視頻市場,這便在一定程度上為《長城》奠定了觀眾基礎。除了借助視頻PC傳播外,微信微博客戶端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中央電視臺的《客從何處來》在播出之前便借助節目里面的明星嘉賓在各自微博進行推廣簡介,通過微博營銷以吸引大眾的關注度。《客從何處來》第二季播出之前,節目組便借助嘉賓的知名度,如邀請謝娜佟麗婭撒貝寧在微博進行文字情感抒發,視頻廣告宣傳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為節目開播奠定受眾基礎。
新媒體賦予了紀錄片更多的表現形式,更寬廣的傳播平臺,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有存在一定的問題。
2.1 題材設計范圍主流化
較之以往的紀錄片,雖然在內容設計上有所突破,如故事化地講述小人物的命運,進而引出古老東方的燦爛歷史。例如,《客從何處來》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紀錄片,打造出一種新穎的“真人秀”式紀錄片新模式。但其最終還是圍繞國家主流意識在傳播具有教化意味的人生哲理。在中國,真正的小話題,熱話題,市民話題的紀錄片還未登上過“大雅之堂”。紀錄片主題是創作者對于題材的概括與總結,通過主題去表達人物特點進而去揭示更深層次的意義。當下的紀錄片依舊缺乏對于主題更本質更深層挖掘。
2.2 “微記錄”作品水平有限
新媒體時期迎來“微時代”的到來,使紀錄片也迎來了一種新的播放形式“微記錄”。許多愛好紀錄片的民間團體只需要拿起手中的DV便可以拍攝制作出屬于自己的微記錄作品。微記錄雖然迎合了當下觀眾快餐式的觀影習慣,有一定的點擊量,但由于大多微記錄拍攝主體的制作水平有限,因此紀錄片很難得到長久的發展。例如,雖然《長城:中國故事》在三維動畫,科幻拍攝,后期制作剪輯方面有所突破。甚至有人稱其具備國際范兒。但是相較于國際紀錄片,無論從制作拍攝,還是剪輯來說,都具有一定距離。目前,中國缺乏精良的獨立紀錄片制作團隊,現存的一些具有主流意識,能引起大眾話題的紀錄片都是央視紀錄片團隊重金創作。
2.3 媒介傳播渠道分散化
媒介之間沒有建立完整的傳播框架。雖然開播就在愛奇藝贏得了分集上百萬的點擊量,但其在微博微信的討論“溫度”卻不是那么的“高溫”。媒介傳播渠道過于分散,沒有通過傳播合力獲得最大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的發展方向從理念、制作、傳播等三個角度去考量,可以歸結為:創作理念新潮化制作水平國際化傳播渠道整體化
3.1 創作理念新潮化
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全媒介的融合發展,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關注的方面也可謂五花八門。宣傳教化式的枯燥乏味,顯然在新媒體時代下沒有市場。年輕網民關注的是內容新鮮、形式新穎的紀錄片。在拍攝具有主流價值觀的題材內容時,需要貼近當下社會生活,還要抓住大眾的情感,使用新媒體語言去滿足受眾的審美需要。
3.2 制作水平國際化
我國紀錄片之所以現在的整體創作制作能力較國際水平低,并不是沒有優秀的制作團隊,而是因為專業人員太缺乏。制作團隊比較分散,且規模較小。在新媒體時代下,我們試圖在大學開設當代紀錄片專業學位,細化廣播電視專業,專攻其一,精修專業。高薪聘請國外優秀紀錄片制作團隊,引進其紀錄片專業高科技設備。此外,要試圖將紀錄片市場化商業吸引廣告商的贊助支持。
3.3 傳播渠道整體化
新媒體時代下將各大媒介資源整合利用才是紀錄片傳播宣傳的王道。央視的《客從何處來》便充分利用其邀請嘉賓的明星效應,進行微博營銷引起大眾關注。當下是一個手機普及的年代,截止2014年12月,中國手機用戶已達5.57億人次。無論平面報刊報紙,廣播媒體,還是網絡視頻門戶網站,都紛紛將目光投向移動APP的開發應用中。紀錄片也應追隨潮流,可以開發建立專屬于紀錄片的移動視頻APP。這點愛奇藝視頻已然領先一步。愛奇藝于2012年上線愛奇藝紀錄片APP。除了移動視頻APP的開發,利用微博營銷,微信朋友圈的轉發轉載宣傳也是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所應關注的內容。建立官方微博,借助名人效應宣傳。在節目播出期間,設立一個公眾的討論話題,引發公眾的關注與討論。自辦微信公眾號,可以在拍攝的片子開播之前進行微信推送,舉辦轉發關注有獎活動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利用微博名人效應營銷,微信朋友圈推廣,網絡視頻宣傳,傳統電視媒體播放達到一站式服務,真正做到利用全媒體的媒介融合進行推廣,最大限度地獲得受眾的關注度。
新媒體時期的到來,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沒落。傳統媒體擁有其獨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許多新媒體的內容也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新,所以紀錄片的發展,可以依托傳統媒體的權威內容,借助新媒體的發行渠道。運用新媒體技術使紀錄片的綜合傳播效應越來越明顯,使它不同于以往紀錄片行業的局部化調整,而是要基于中國當代基本國情以及各大產業現狀(尤其是新媒體產業),借鑒國際紀錄片的發展思路,順應市場的發展潮流,在政府政策的輔助下,進行結構化的深度調整,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融合的今天,紀錄片必須開拓眼界,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發展自己,尋找與創建更多更好的播放平臺,讓人們了解紀錄片,使得紀錄片更加大眾化。
[1]周舟.全媒體時代下紀錄片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策略[J].新聞研究刊,2015(5).
[2]明杰道兒吉.新媒體時代中國紀錄片發展現狀探析[J].視聽,2015(5).
[3]姜智彬.高宗亞.媒介融化與碎片化下的紀錄片[J].傳播管理,2012(8).
指導老師:朱琳。
本文系2015年南陽師范學院大學生實踐教學活動創新項目SPCP(項目編號:ZB-2015-24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