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瑤
(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
新媒體時代競演類電視節目的內容生產解讀
傅 瑤
(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電視節目間競爭十分激烈,越來越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電視節目的發展遇到瓶頸。競演類電視節目的崛起吸引了大量觀眾,掀起了新的收視高潮,本文對新媒體時代競演類電視節目的內容生產進行解讀。
新媒體時代;競演類電視節目;內容生產
電視作為大眾文藝形式的主力軍,其娛樂功能得到不斷認可,但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傳統的電視節目帶來了發展瓶頸。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電視節目呈現出了一種新的發展勢頭,即許多節目帶有競演的色彩,競演類節目的崛起吸引了大量觀眾,掀起了新的收視高潮,本文將對新媒體時代競演類電視節目的內容生產進行深入解讀。
競演類電視節目可以理解為一種以比賽為主要形式的娛樂性節目,參與者就某種技能展開競賽,其最大的特點是競技性與懸念性。競演類節目用特定的格式與法則約束比賽,快節奏及懸念性的節目過程牢牢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確保了收視率的提高。
競演類電視節目的發展也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是競演類節目的最初階段,廣東電視臺舉辦的智力測驗節目是首次嘗試,后來其他電視臺也進行了相關的嘗試,但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是競演類節目的過渡階段,改變了原有競演類節目枯燥問答的形式,更加注重節目的娛樂性以及觀眾的參與,如中央衛視播出時間最長,播出數量最多的綜藝節目——《正大綜藝》,采用競猜的形式,使節目生動活潑,具有較強的可看性,并且經過不斷的創新,提高了觀眾的參與度,大受歡迎;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是競演類節目的成熟階段,節目形式更加多元化,品種繁多,門類各異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電視熒屏,滿足了觀眾的娛樂需求。湖南衛視自2004年起舉辦的《超級女聲》大眾歌手選秀節目,風靡全國,成為最后歡迎的綜藝節目,引起其他媒體的效仿,甚至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電視節目的內容生產是指節目內容的創作,這種說法更適合當今電視產業的發展狀況,電視節目是一種視音頻產品,電視臺或是節目制作公司是內容的提供者,通過節目的播放取得經濟利益。下面是對新媒體時代競演類電視節目的內容生產的相關探討。
2.1 競演類電視節目內容生產存在的問題
一是原創競演類電視節目少。因為缺乏對電視節目模式的版權維護意識及沒有相關法律條文的明確規定,致使許多節目原創者利益受損,打擊了研發節目的積極性,所以國內的競演類電視節目大部分從國外引進,甚至是模仿國外節目。二是競演類電視節目模仿成風。一類節目受到觀眾的喜歡,收視率較高,那么其他電視臺為了搶奪收視率,會對同類資源進行開發,推出類似的節目,這種現象在我國十分嚴重。例如,湖南衛視播出《我是歌手》以后,類似的競演類節目層出不窮,如江蘇衛視的《全能星戰》,安徽衛視的《我為歌狂》等,繼浙江衛視退出《中國好聲音》后,湖南衛視又推出《中國最強音》,此后音樂競演類節目在各電視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三是大部分競演類電視節目的質量不是很好。因為本土的原創競演類節目很少。引進來的節目又很快被模仿,導致其整體水平的下降。許多電視臺模仿節目主要是為了受歡迎時期吸引大眾的眼球,但因其只注重短期利益,投入成本低,制作粗糙,不但降低了此類節目的質量,而且使觀眾產生了厭煩情緒,影響此類節目的長期發展。
2.2 競演類電視節目內容生產的創新
一是進行調查分析。目前,電視節目的內容生產往往沒有調查分析這一過程,不利于確定節目的可行性,關于節目的正確決策是應該建立在市場調查和受眾群體分析的基礎上。調查分析可以避免與其他節目的雷同,可以根據其他節目的播出情況進行取長補短,完善節目內容;在廣泛征求觀眾意見后,分析節目的發展空間。二是利用新媒體技術,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內容生產。電視臺可以與雜志,網絡等合作,廣泛征求創意的作品,觀眾的反饋意見以及好的建議,制作出更好的節目,吸引社會資源的做法,不僅可以對好的創意素材進行開發,也可以起到宣傳節目的作用。
新媒體時代下,競演類電視節目雖然已經發展成熟,并有一定的市場前景,但需要不斷突破和創新,只有這樣才可以永葆節目的生命力。
[1]張斌.電視媒體內容生產的信息視角探聽[J].現代視聽,2009(5).
[2]劉俊,胡志峰.多元類型的“井噴”: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內容生產的新景觀[J].中國電視,2015(2).
傅瑤(1994-),女,吉林四平人,本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