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欣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論電視新聞的編輯意識
陳 欣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電視媒介環境,作為電視新聞編輯,要從理論高度和藝術修養上不斷提高自身的編輯業務技巧。本文主要從如何增強電視新聞的編輯技巧出發,從而進一步探討如何提高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
電視新聞;編輯意識;策劃
同樣的新聞事件、同樣的新聞素材,經過不同媒體編輯人員的“二次創作”,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對于電視新聞業來說,強化電視新聞的編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作理念。面對如今日趨激烈的電視行業競爭,作為電視新聞編輯,我們不僅要求有熟練的業務技巧,而且還需要有較高的理論學識水平。
1.1 結構的策劃
不同新聞內容應該有不同的結構方法,關鍵是要找準新聞的興趣點,讓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得到最想得到的信息。結構策劃是新聞編輯的一個主要任務,是把握新聞的整體結構和局部內容布局,讓更多人能輕松接收最新的有用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在編輯當中,應該首先考慮使用什么樣的結構模式,這是編輯的首要工作。只有在大腦中先提前建立好結構框架,才能把握好整個片子的脈絡,使之能夠有條理的提供信息。交代事件由頭-矛盾對比提出問題-揭露問題后果,突出調查重點。即首先提出事件的緣由,建構起事件的邏輯。接著展現了調查的過程,并進一步提出矛盾。將時間的矛盾點提出來,調動起觀眾的興奮點,最后突出調查的重點。
1.2 節奏的策劃
節奏的把控是電視新聞編輯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節奏,是指節目本身的內在韻律,包括新聞的整體如何報道,段落之間如何安排,每一個新聞部分如何銜接等問題。對于新聞節目來說,首先要考慮整體節奏。根據選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整體節奏,決定不同新聞部分的鏡頭選擇、鏡頭順序、組接方式及鏡頭長短,可見,電視新聞報道的節奏主要靠編輯思維的組接產生。
2.1 恰當的剪輯點
剪輯點的選擇也是電視新聞敘事表情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剪輯點選擇位置是否合理,直接會影響畫面的敘事、情緒的鋪墊和節奏的把控。鏡頭長度的選擇與取舍,是新聞編輯在下每一刀時都要想之又想的必經過程,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對于畫面傳達效果的強弱有很大的作用,每一個鏡頭都有其特定的表達意圖,除了要選擇典型性、感染性和具有重音符號的鏡頭外,更重要的就是怎樣選擇恰當的剪輯點,然后通過鏡頭之間的組接向觀眾傳達信息。
2.2 正確使用特技
因為電視新聞要求客觀、公正、真實和平衡,所以一般在編輯當中不提倡大量使用特技,因為任何特技都是對于客觀事實的再創造與加工,從而大大削弱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一般電視新聞的剪輯技巧是采用硬切的方式,但是有時為了電視畫面表達的需要,也可以適當地采用一些簡單特技。例如,對美國“9·11事件”的新聞報道,運用慢動作鏡頭播放了飛機撞到世貿大廈的瞬間情景,使觀眾十分清晰地看到了沖撞瞬間造成的危害,進一步增加了新聞的信息量,也增強了逼真的效果。
2.3 整合資源,提高可視性
新聞報道本身內容的嚴肅性、客觀性,并不應該局限自身形式的表達。在電視新聞報道的編輯中,尤其是在對會議新聞的報道,為了避免其呆板,應該整合各種資源,提高其生動性和形象性,如加入大數據對比、觀眾反饋或市場調研等,使新聞報道的形式更加多樣化,更加易于傳播。
編輯起初的結構策劃就如同選題一樣,只有先在腦中構建一個思路才能往下進行,所以后期的編輯也并不僅僅只是技術活。然后節奏的把握也是很重要,如果鏡頭與鏡頭之間銜接的太過拖沓甚是毫無關系,那么必定會影響整個片子的敘事,造成觀眾的誤解。筆者認為,電視新聞編輯最大的作用和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使受眾在最短的時間內里接受到更多的信息,運用新聞鏡頭說話,有層次地把握新聞事實本身,準確傳達信息,做到聲畫并重,聲畫緊湊,從整體上把握好電視新聞畫面的完整性。
[1]石長順.電視新聞編輯與制作[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2]楊璐,賈艷艷.廣播電視新聞編輯[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方建移,章潔.大眾傳媒心理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劉京林.大眾傳播心理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陳欣(1988-),女,河南漯河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影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