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斌
(作者單位:長治廣播電視臺)
如何培養廣播電視記者的新聞敏感性
趙宏斌
(作者單位:長治廣播電視臺)
作為記廣播電視記者綜合素質的核心,新聞敏感性儼然是除了作品之外,衡量記者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桿。作為記者,理應學會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來選取更具感染力、說服力的事實形象,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影響觀眾,在為觀眾帶來最佳視覺效果的基礎上現實生活中的“一角”以及事物本質的典型意義充分反映出來。基于此,對于一名廣播電視記者來說,務必通過在新聞實踐中的不斷總結來提高判斷能力,真正培養起敏銳的新聞嗅覺,即“新聞敏感性”。本文重點探討如何培養廣播電視記者新聞敏感性這一論題,提出了幾點建議。
廣播電視;記者;新聞敏感性;培養策略
“新聞敏感性”不僅是影響廣播電視記者日常工作的關鍵因素,更是評價記者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否具備良好的新聞敏感性,是一名廣播電視記者認識與理解新聞報道價值與深度的關鍵。基于此,不斷提升自身新聞敏感性也就成為了廣大廣播電視記者謀求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毫無疑問,新聞敏感性的培養不僅能提升記者的個人專業素養,更能有效提高新聞價值,更好地引導新聞輿論導向。
縱觀報道及新聞記者的采訪表現,不難發現記者的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新聞報道的質量以及報道的成功與否,久而久之對新聞記者的自身新聞觸覺敏感性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1]。因此,鼓勵記者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自己的興趣點來學習專業知識就成為重中之重。進一步自我學習能夠更好地提高新聞記者的學識廣度,提高自身的新聞敏感性。學習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要有系統性,新聞記者的學習更要有方法有計劃。首先,要縱觀相關新聞類的文獻和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深入剖析和解讀,可以通過研讀一些比較經典和出彩的新聞稿件來夯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或者學習一些比較先進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其次,理論必須聯系實際,學習的書本知識必須與自己的工作經驗及前輩的工作經驗相結合,做到不但胸中有新聞專業知識,還有博覽群書的知識厚度,更有接地氣的融合風俗人情的新聞見識。最后,要對所學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進行有效融合,有效總結,找出適合自己的一種新聞工作思路。
走群眾路線是新時期習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真正傾聽百姓聲音的記者才是真正得民心的好記者,真正依靠群眾、為了群眾的思想信念,才能快速找到群眾真正的新聞訴求點。例如,大年初一的清晨,某位記者帶著自己的相機走在人煙稀少的大街上尋找新聞點,一個穿著厚重衣服的小姑娘映入眼簾,她正在幫助她的母親進行道路清掃,記者很快用鏡頭記錄下了這個動人的時刻,而后咨詢后才知道,小姑娘是名大二學生,放寒假回家后,覺得應該為母親分擔一些生活壓力,自告奮勇替母親掃起了馬路。這條新聞一出便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是這種樸實讓大家動容,也是記者的敏銳觸感讓大家收獲了滿滿的社會正能量。
新聞的敏感性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記者勤學善思,學會傾聽,善于提問,腳踏實地去磨礪。新聞記者平時就要做到常積累巧積累,每次采訪記錄都要當作自己的一次重要歷練,通過不斷接觸社會上的各種人與事形成豐富的社會閱歷來增強自己的社會積累。只有長期的積累,才會培養起敏銳的社會觸覺,從小中見大,從偶然中發現不一樣的社會新聞價值。隨著歲月的磨礪,記者會在成長中,不斷培養自己獨特的見解能力,創作出讓群眾滿意并且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
首先,一切從實際出發。新聞工作者應有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新聞素材的獲取不是道聽途說不是捕風捉影,而是要發揚勤實踐,重務實的工作作風。新聞記者要深入到新聞一線去觀察去體會,多與老百姓溝通,多傾聽,多協調,多參與,不斷從現實生活中積累豐富的新聞工作經驗。其次,要熱愛生活,新聞源于生活[2]。豐富的生活為新聞記者提供了廣闊的新聞素材,新聞記者必須不斷去體驗生活,這樣才能真正有新聞敏感性之源泉。新形勢下,新聞工作者就是要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去體會、去觀察,去感受各個階層的真實生活狀態,用自己的文化素養去記錄,去展現不同的新聞面,用自己的思考為廣大群眾展現不一樣的新聞視角,這樣才能真正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出新聞的真諦,也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新聞敏感性。
在新形勢下,新聞敏感性的培養儼然已經成為了廣大廣播電視記者提高專業素養、謀求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要想培養新聞敏感性,就應該正確認識新聞工作的重要性,且在工作實踐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不斷開拓工作視野的基礎上強化社會責任感,肩負起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弘揚社會正能量的重任。
[1]鄒文欣.培養地方臺電視記者新聞敏感性[J].西部廣播電視,2014(3).
[2]齊德斌.廣播電臺記者新聞敏感性分析[J].采寫編,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