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云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
市級臺自辦電視節目的“出路”之淺見
宋曉云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
如今,市級電視臺的生存環境舉步維艱,家庭電視頻道里有央視十幾套地面落地頻道、幾十個省級衛視頻道,機頂盒還有100多套專業頻道,網絡中新媒體的“百花爭鳴”,手機客戶端的“繁花似錦”,現在市級臺的節目與之相比,有如以卵擊石,可以用“四面楚歌”“水深火熱”來形容市級電視臺的境遇一點都不為過。市級電視臺境遇“四面楚歌”,自辦節目如何突破重圍找到“出路”成為市級臺生存的關鍵。
本土特色;服務;跨屏
本文提及的電視節目是指除新聞類節目之外的服務、教育和娛樂等類節目。
雖然市級臺的節目從諸多方面與各個衛視頻道以及專業化頻道、網絡節目自由化相比沒有優勢,不過,近水樓臺先得月,地方臺守著本土資源也可以開辟出與之競爭的“出路”,走出一條市級臺電視節目獨特之路。
堅持本土特色辦臺是方向。地方臺在當下各媒介競爭的最大優勢在于它離本土受眾最近。因為土生土長會產生鄉情,同樣就有著一份親切。如果把攝像機對準本土、對準大家熟悉的生活,把話筒遞給本土平常百姓,那么,這些人就會成為節目的受眾群體。此外,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方臺利用本土獨有的資源,會增加節目的生命力和傳播力。所以,立足本土是吸引本地受眾相當有效的方法,也是地方臺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證。
無論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有著同一個共識,那就是以內容為王,要做到這一點還必須以內容為王制作節目。要走基層,將腳印踏踏實實地踩在老百姓的生活當中去,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節目中除了要反映當地政府的方針、政策、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醫療等各個領域的改變與發展,還要反映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狀態與精神面貌,使電視節目真正成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而不僅僅是消磨時間的一種無目的行為。堅持本土特色辦臺,就要挖掘地方資源,彰顯地方特色。要尋根,要記憶,引導電視觀眾對城市歷史文化進行思考和追問。鞍山電視臺打造了許多此類節目,比如小日播專題《發現鞍山》欄目是一檔文化類欄目,以“我發現、我熱愛、我自豪”為口號,發現鞍山不同歷史時期見證者的視角再現鞍山的歷史、文化古跡、民間藝術以及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變化與發展,為電視觀眾打開了回望過去以及邁向未來之門,這樣富有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電視節目是觀眾喜歡收看的。
電視除了新聞和娛樂功能,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功能就是服務。很多企業在設計自身運營管理構架時都會把產品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務狀況考慮進來,用以消除發展障礙,提高經營績效,傳統行業如此,電視行業亦如此。要細致地考慮節目在播出之前、播出的過程中、播出之后服務的必要性。首先,播出之前要對受眾的多方面調查,充分了解和摸清受眾偏愛哪類節目、節目中最能吸引受眾的要素又是哪些、他們一般在什么時間收看節目等,因為只有掌握了受眾的需求,才能制作出符合受眾口味的節目。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了解受眾具體需求,就像商品一樣,即使投放市場消費者也不會買單。其次,播出中受眾的互動參與。節目投入市場后,重視受眾對其的反響,可以采用的微信公眾平臺或幸運獎等不同方式刺激觀眾參與節目,讓觀眾覺得在節目中有種創作人員和主人的感覺,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做好電視節目播出過程中的服務可以消除節目與觀眾的距離感,增加節目的粘合度。最后,播出后受眾的反饋。節目播出之后的服務是一
種責任,要鞏固受眾,發展潛在受眾群體。常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法、電話訪問法、實地觀察法或微信等。電視節目的前中后服務是相輔相成的,忽略哪一個環節都不利于節目的壯大和發展。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受眾的收視特點不局限于某一個媒介,而是一個跨屏媒介,即節目適合在不同媒介中看,媒介可以是手機、電腦、IPAD或電視等。因此,2016年,鞍山電視臺利用本市35萬有線機頂盒用戶這一個大數據,從臺網聯動到TV跨界微信矩陣。數字電視+寬帶+互動點播模式總體上還屬于同質化競爭,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與各新媒體和運營商的競爭劣勢,在此情況下,尋找出路就是要尋求差異化。首先,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營銷深度融合、聯動,進行360度傳播;其次,整合營銷能力就是線上營銷與線下實體營業廳、網絡經理服務結合起來;最后,媒體+社群+商業的模式。本臺采用微信矩陣,通過技術平臺,將本臺電視節目與老百姓手機中的微信相聯系形成了一個節目的跨屏播放,不僅可以提高節目對本土受眾的傳播,還可以通過微信這個擁有8億群體的媒介使地方臺節目傳播得更遠。
4 結語
得受眾者得天下是節目運營永恒的真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新媒體多變的時代里,將傳統節目與新科技相聯系,實現節目在跨屏時代新要求,擴大節目的影響力,吸引新觀眾,留住老觀眾,筆者認為市級臺的電視節目必將度過發展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