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玉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跨界主持現象分析
孫天玉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近年來,明星跨界主持的現象層出不窮。本文分別從跨界主持具體現象、出現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同時結合電視節目、新媒體節目跨界主持與電視節目策劃,來思考電視節目中主持人的策劃方式,以更客觀地理解跨界主持現象,思考主持人如何在媒體浪潮中扮演起重要角色。
跨界主持;電視節目;明星
當今社會,跨界現象繁雜。似乎除了春晚,我們很少能在其他地方看見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了。以往我們對主持人的印象是需要長相好、個子高、專業課強。現在,隨著新媒體時代來臨,字正腔圓已被漸漸打破。近年來,出現了一種名為“跨界”的主持現象。
現在經常討論的跨界主持,是指具有一定知名度影響力的明星或名人,改變自己原有職業身份,來節目當中充當主持人角色。如相聲演員郭德綱主持的《國色天香》,大學教師蔣昌建主持的《最強大腦》,色彩性格學專家樂嘉主持的《首席夜話》等。他們以鮮明的個性、親切自然的互動、機智的現場反應以及行業名氣獲得了廣泛歡迎。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傳統媒體當中,新媒體也有涉及。如愛奇藝高曉松的《曉說》,陳丹青的《局部》,優酷中梁文道的《一千零一頁》等。我們發現,這些人都是文學、文藝方面的人才。例如,高曉松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畢業,當了音樂人、導演、制作人。這類學者型主持人的出現,顛覆了我們對傳統主持人的印象。
跨界主持人的出現,使科班出身的主持人們陷入危機。如《我是歌手》中,主持人是由歌手擔任,而湖南衛視主持人出身的人當歌手們的經紀人,幫助處理賽場的事務,陪歌手候場。記得華少說過:“習慣活在報幕中的主持人,他們的幸福會在哪里呢?”我們不禁在思考我們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主持人呢?
2.1 追溯到《百家講壇》
筆者認為,跨界現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火遍大江南北的《百家講壇》,且從于丹講《論語》開始。因為在那時,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制作團隊就提出了明星化講述。有了有內涵的內容,還需要一個好的表達者。《百家講壇》的編導萬衛提出對主講者的遴選的三個標準:學術水平、表述能力和人格魅力。《百家講壇》按照明星機制對主講者進行包裝和推介。現在的跨界主持,其實也算是這種“造星”模式的顯現。
2.2 滿足受眾獵奇心理
受眾心理學告訴我們,受眾有獵奇的心理,他們有窺私欲。作為電視熒屏老面孔的他們,可以說是自產收視率,明星的個人魅力以及個人的一些心路歷程都會吸引觀眾前來觀看節目,且他們個性化的特色讓觀眾流連忘返,如沐春風。“跨界主持人更容易將其原本領域內的信息融入跨界主持節目中,使節目內容更豐富。盡管某些跨界主持人的主持不是最專業的,但是其新穎的主持方式更能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從當前媒介市場化發展環境來看,這樣的主持方式更能帶來更多新的空間。”1
2.3 科班主持人被舍棄
其實,節目不選用科班主持人的一些原因,就是跨界現象出現的原因。盡管科班的他們有專業素質,出眾的外表,但文化底蘊不足。主持人會字正腔圓,評述技巧,但有時會被束縛,忘記為什么說這段話,。語言,是用來表情達意的。一個人即使播得再好,主持得再規范,沒有真情實感跟觀眾互動交流是不被大家所接受的。
近年來,參加藝術類播音主持考試的人數逐年增加,很多人是因為想考一個好大學,但也部分人是因文化課成績不是很好,想通過藝術捷徑進入好大學。跨專業的主持人有一些優勢,盡管語音不標準,但對于受眾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內容。非專業的人,曾經也是作為觀眾一員的他們,知道觀眾要的是什么,所以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去呈現。如《檔案》的主持人選用演員。因為沒人比他們更了解怎么去演繹細節推進懸念。
電視節目主持人策劃既要為當下的節目選出最合適的主持形象,又要為主持人未來的形象走勢制定規劃,既要考慮主持人自身條件和基本素質,又要在形象包裝,宣傳推廣已及營銷策略方面進行總體設計。2
首先,選擇合適面容的人作為主持人。如新聞節目主持人需要有一張穩重成熟的臉,而娛樂節目主持則需要活潑、微笑的臉,綜藝類節目要求主持人青春時尚、幽默活潑。其次,電視節目主持人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成為必要。知識方面、閱歷方面必須是個很好的資料庫。主持人雖然沒有必要成為某一方面專家,但是主持人一定要努力豐富自己的知識。一專多能是很必要的條件。
跨界主持人現象的出現,讓所有傳媒人開始陷入沉思。我們不能否定中國傳統播音主持學院派的培養模式,但是時代在不停地變,觀眾對主持人的喜好、興趣也在開始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因此,主持人迫切地需要改變。事實上,我們更需要一個有個性、情商高、有文化、掌握某種專業知識的、有觀眾緣的綜合型的主持人。
[1]劉文浩,彭海文,孫凌奕.變味的“真人秀”[J].西部廣播電視,2014(15).
[2]周笑,黃澤蓉.傳統電視戰略轉型的優勢基點:真人秀[J].電視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