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雯麗 吳明華(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從傳播學角度分析網絡謠言
——以QQ、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為例
顧雯麗 吳明華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謠言作為一種傳播行為很早以前就出現在人類社會中,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類社會已進入自媒體時代,在信息交互更加便捷的同時,一系列依托網絡媒介迅速產生并傳播的網絡謠言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網絡謠言指的是在網絡上,尤其是社交媒體中,迅速傳播的虛假言論。這種言論是一種誤導性的信息,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傳播,其導致的結果可能會很嚴重,甚至有潛在危險性。本文以QQ、微信、微博這幾類主要的網絡社交平臺為例,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網絡謠言產生的原因及其特點,進而得出對新聞素養的提升有益的結論。
網絡謠言;自媒體;傳播學
《現代漢語詞典》對謠言的解釋是:“謠言是沒有確實依據的消息”。一直以來,謠言到最后大都被證實為虛假消息,因此人們對謠言都抱消極態度。在網絡媒介還不發達的時代,“口口相傳”是謠言傳播的主要渠道。“三人成虎”這個成語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而如今,互聯網的興起在促進信息交互的同時也為網絡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土壤。下面筆者就運用自己所學的傳播學理論和相關的新聞學知識就“網絡謠言的形成原因和特點”這兩個方面談一下個人看法。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和不斷滲透,現在幾乎人人都能通過QQ、微信、微博這些社交網絡平臺隨時隨地表達個人觀點,傳播“自己所相信”的信息。但是,由于網民自身知識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難以核實這些信息的來源和真實性,因此,也會不可避免地傳播大量虛假的、片面的信息。信息傳播隨意性的增強和成本的降低,使網絡成為了滋生謠言的溫床。
這些謠言之所以能被大量轉發,一方面是因為網絡發達,傳播速度快,并且匿名性使網民對自己發布的信息責任感降低;另一方面,這些信息恰好迎合了受眾的心理需求。人們往往愿意相信自己所希望發生的事情。比如當“官二代”“富二代”這類具有較高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的群體與社會弱勢群體發生矛盾,引起爭執時,人們往往傾向于將錯誤歸咎到強者的身上。人們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往往會導致“過度補償”。即使有人能清醒地分析客觀事實,理性思考,得出相對正確的判斷,也很有可能因為“從眾心理”而放棄自己的正確觀點,人云亦云。根據德國社會學家紐曼提出來的“沉默的螺旋”假設,如果人們感覺自己屬于少數意見群體,就傾向于隱藏自己的觀點,相反,如果人們感覺自己屬于主流意見,就會比較愿意表達。結果,被認為是主流的意見越來越強,而屬于另類的意見越來越弱,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螺旋”效果。也正是因為以上三點原因,使謠言在自媒體時代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比如傳播速度更快、社會影響力更大等。網絡謠言作為一種誤導性的信息,甚至會讓先進的通訊技術和媒體成為幫兇,最大限度地擴大其受眾范圍,導致群眾“集體無意識”,對社會的危害性很大。
網絡謠言以網絡媒介為基礎,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匿名性這些特點。而謠言的源頭往往具有模糊性,反常性,關注性這些特點。謠言的源頭往往無據可查,使真相不能很快地普及,反常性和關注性這兩個特點使謠言有效地博取了受眾的眼球,并且得到迅速的傳播。
另外,筆者認為一部分的謠言具有明顯的炒作性和宣泄性。在自媒體時代下,網民感受到話語權行使的便捷性,于是便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正是由于網民這一心理,話語權往往被造謠者濫用,甚至踐踏。比如:近幾年微博上比較有名的大V:秦火火、立二拆四。這些造謠者在微博這個網絡平臺上充分掌握了話語權,并且發揮起了“意見領袖”的作用。他們發表的言論、觀點能被大量網民關注、轉發。大多數網民在轉發時并不會親自去考察內容的真實性與可靠性,而是輕易地“被造謠者牽著鼻子走”,造謠者憑借著網民的關注度和轉發量,引起炒作的效果,最終達到自己的利益目的。同時,很多不明真相,“被牽著鼻子走”的受眾在看到謠言時可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純屬以宣泄為目的發表自己的偏激觀點。若這個受眾恰好也是關注度較高的“意見領袖”,就會進而產生第二波謠言傳播。人們在網絡世界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對自己發布的信息責任感降低,也是網絡謠言產生并迅速傳播的原因。
總之,網絡謠言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匿名性、炒作性、宣泄性等特點,也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和網絡媒介的普及,以及對受眾心理的迎合,導致謠言產生并迅速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