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濤
(作者單位:云南省地震局)
論“互聯網+”時代防震減災宣傳工作之思考
馬玉濤
(作者單位:云南省地震局)
結合“互聯網+”時代信息通訊的實際特點,在分析當前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存在的重要問題基礎上,結合“互聯網+”時代信息傳遞技術的主要特點,提出了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策略與建議,為提高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有效性提供參考。
互聯網+;防震減災;宣傳工作
1.1 不重視數字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
當前,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沒有考慮到受眾特征,在宣傳工作中沒有針對這些特征應用專門的宣傳技術措施。因為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必須推進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提高宣傳工作的覆蓋范圍和針對性尤為必要。當前,雖然在人員密集的地震多發區域,針對各類學校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并積極推進應急演練工作,但是在防震減災社會宣傳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1.2 宣傳手段不能很好的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要
當前,世界已經進入到了“無紙書籍”的新時期,個人智能手機終端已經發展成為促進終身學習的重要工具。但大部分地震及對應的臺站宣傳部門依然還停留在散發傳單、資料和制作掛圖、專題網站的傳統層次,而沒有積極有效地利用移動多媒體技術,在更大的受眾范圍中開展響應的宣傳工作。這使當前基于智能手機終端的防震減災宣傳資料極為匱乏,不能滿足防震減災工作的需要,不能有效地推動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發展和創新。
2.1 傳播的大眾性
隨著以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全天候宣傳新媒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通過點對點、群體化的“朋友圈”平臺、公眾號宣傳等方式,信息的傳播日益向大眾傳播方向發展。根據我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相關信息,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的網民規模達到了7.12億,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49.8%。同時,社會上互聯網的使用門檻迅速下降,互聯網應用人群逐步向低學歷、大年齡及經濟欠發達區域群體擴散,突破了傳統媒體傳播時在內容、時間和空間方面的局限,使信息傳播具備大眾性。
2.2 傳播的快速性
在“互聯網+”環境下,信息主要通過網絡微博、微信、手機短信和即時通信軟件等新媒體,逐步形成了多平臺、群體化、實時性和無空間限制的矩陣式宣傳模式。同時,利用多媒體通信技術手段,將文、圖和影音等信息傳遞至互聯網覆蓋的各個角落。若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利用該平臺,則能夠第一時間將防震減災宣傳信息、、社會熱點信息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傳遞出去,實現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目的。
3.1 轉變宣傳方式,向新媒體方向轉移
當前,在互聯網時代已經形成了以微博、微信為宣傳和社交的平臺,并逐步形成了以智能手機即時通信軟件為節點的新媒體網絡,徹底打破了信息通信在時間與空間方面的限制,人們獲得信息和資料的途徑更加便捷。因此,在開展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過程中,應該跳出傳統媒體宣傳的固定思維模式,并改進宣傳內容方面存在的空洞說教。同時,應該調整傳統的固定時間和固定宣傳語氣,使宣傳工作在語言上生動化、時間上靈活化。徹底落實宣傳工作要求的“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基本要求,根據“互聯網+”時代群眾獲取信息的“碎片化”特點,開展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在宣傳工作中盡量生產內容精準、篇幅短小、靈活快捷的信息,全天候、全地域的宣傳防震減災相關知識,回應群眾關注的防震減災熱點問題,使防震減災宣傳工作有效性得到切實提高。
3.2 優化宣傳模式,向交互式模式轉變
傳統的防震減災宣傳模式主要以單向的自上向下宣傳方式為主,這種灌輸式的宣傳方式具有渠道單一、缺乏互動等缺點,不能夠實現宣傳工作和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互動是其關鍵特點,只有實現了溝通、互動,才能夠實現最終的信息傳播。
3.3 選準宣傳對象,向精準群體轉移
傳統的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屬于典型的“粗放式”宣傳模式,采取的主要是大家所熟悉的“模糊”宣傳方式,宣傳工作中知識對受眾進行基本的區分。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受眾的精確化是宣傳工作的基礎,通過對受眾進行精準定位,采取個性化、小眾化的宣傳方式將進一步提高宣傳工作的受歡迎程度。為了提高受眾對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關注程度,應該結合不同受眾的需求,對宣傳服務工作進行優化,通過采取分眾宣傳與精準宣傳相結合的方式準確掌握群眾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個性化需求,并進行點對點的精確推送。這樣不但能夠加深受眾對相關知識的印象,還能夠提高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效果。
[1]李曉麗.移動互聯網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高原地震,2014(1).
[2]曹金龍.擁抱“微時代”打造防震減災“互聯網+宣傳”新模式[J].防災博覽,2015(5).
[3]程奕.利用互聯網做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J].四川地震,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