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秋萍
(作者單位:吉林省延邊廣播電視臺漢語新聞綜合廣播)
街頭隨機采訪的溝通技巧
郎秋萍
(作者單位:吉林省延邊廣播電視臺漢語新聞綜合廣播)
街頭采訪是指在街頭攔截被訪者,然后對其進行訪問的方法,是一種常用的采訪方法。街頭隨機采訪是在攔截地點當場進行訪問,是產生新聞的一種途徑,其采訪效果直接影響新聞質量。本文主要探討了街頭隨機采訪的溝通技巧,以便更深入地報道新聞背景,盡可能將溝通效果最大化。
街頭隨機采訪;溝通技巧;新聞
2012年9月29日到10月7日,央視新聞頻道連續9天播出《你幸福嗎》節目,貫穿了整個“十一”長假,引起了廣大觀眾的關注與爭議。采訪的隨機性和偶然性,很多受訪者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甚至出現了“我耳朵聾”等“神一般的回答”。在新聞采訪活動中,溝通是記者獲取事實最重要的方法,是獲取新聞的基礎。并且,記者的溝通水平決定其能不能深入挖掘出新聞事實,能不能真實準確傳遞信息。那么,在街頭隨機采訪中,記者應如何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呢?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訪前準備是一種“靜態采訪”,是采訪溝通中很重要的一環,俗話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所以,在隨機采訪的記者走向街頭前,要根據采訪主題預先安排行程,預先確定自己的采訪場所和采訪任務。雖然街頭隨機采訪偶然性和隨機性比較大,但是,任何一種采訪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并能夠與其他層面產生聯系,因此,隨機采訪的場所、任務可以由記者自己決定。在市場經濟下,作為獨立的決策主體,人們更關心國家的經濟形勢和方針政策。如企業商人關心市場行情,農民關心惠農政策。記者通過這樣的溝通方式,可以讓受訪者打開話匣子。
另外,溝通是一種談話的方式,是影響采訪成敗的關鍵,是記者采訪活動中主要的事實形式。不同的采訪對象具有職業、年齡、性格等方面的差異性,并且,記者每次采訪的環境、地點和時間等也不盡相同,因此,記者溝通的內容和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因地、因事而有所變化。同時,記者要精心設計溝通、提問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對方明白記者的問題。在溝通的過程中,記者要充分把握好開放式提問和閉合式提問的不同。一般情況下,開放式提問比較適合社會閱歷豐富的人,記者的提問應該簡潔明了,如詢問對方的“意見、體會、看法”等,但是,對方回答問題的面比較寬泛。而閉合式提問則正好相反,適合農民、工人等,記者提問的問題比較長,但對方的回答則比較簡單。如央視的《你幸福嗎》,被采訪者只回答“幸福”和“不幸福”就可以了,這就屬于典型的閉合式溝通,從而導致有的人回答“幸福太麻煩,說不清楚”。如果換成“你理解的幸福是什么”等問題,那么,就會引出被采訪者的很多想法、看法,這就是開放式采訪。
記者與受訪者的溝通過程也是收集新聞素材的過程,除了提問之外,最常用的采訪技巧就是觀察受訪者的目光。通過觀察,記者可以獲得更直接、真實的細節,這樣才能擁有“獨家細節”。在報道新聞時,記者自己的積累和觀察占了2/3,而別人提供的材料只能占1/3。觀察可以為溝通、詢問提供材料,同時還可以核實看到的東西。因此,在街頭隨機采訪中,觀察和提問要密切配合。被訪者活動的環境就是街頭隨機采訪現場的環境和氣氛,環境本身就能透露出很多信息,比如,通過觀察老人的穿著、年齡等,可以判斷出老人是否生活艱難。觀察是用眼睛看,細致的觀察可以精細地反映出現場狀況,同時,觀察也需要動腦子去想,可以從現場發掘出潛在的問題。
另外,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細節既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動,同時也能給受眾提供準確的認知,讓新聞表達更加準確、清晰和真實,給受眾帶來現場感,讓受眾對報道產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街頭隨機采訪中,記者不能漫無邊際、不分情形、地點與受訪者進行溝通,要善于通過收集細節來講故事,細節能夠鮮明地體現出被報道事物的特性。但是更多時候,記者還要具有良好的觀察力,比如,在采訪“你幸福嗎”時,不能直接舉起話筒就問,這是不可取的。并且,有些富有表現力的細節還要記者深入訪談、溝通,才能予以發現和捕捉。
在街頭隨機采訪過程中,記者要尊重受訪者,注意禮節禮儀,尊重對方的個人風格,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溝通的時候,要注意被采訪者的身份,提問要得體。并且,在溝通過程中,記者和被訪者是平等的地位,不能隨意打斷被訪者的談話,要耐心傾聽。同時,記者要尊重采訪對象的話語權,對方不愿意談也不要勉強。
另外,在街頭隨機采訪過程中,記者應在一種親切、自然、友好的溝通氛圍中與受采訪者進行聊天和會話。這樣能夠充分發揮人的最大潛能,使雙方心情愉悅進行溝通。同時,記者要保持謙遜的態度,認真和受采訪者進行溝通,這樣才能使受訪者說出真實感受,真誠合作。比如,記者可以采取“一見如故”的技巧,達到一種和諧溝通的氛圍,消除受訪者的陌生感,迅速使其打開話匣子,只有這樣,才能收集到更多的素材,為新聞寫作做好“鋪墊”。
[1]湯偉.溝通能力對新聞采訪效果的影響[J].中國報業,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