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年
(作者單位:新疆于田縣廣播電視臺)
關于新聞采訪中提問技巧的幾點思考
葉春年
(作者單位:新疆于田縣廣播電視臺)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多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新聞信息需求也日趨多樣化。傳統的新聞采訪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新聞對采訪的要求。新時期下,新聞采訪者如何用更加受人歡迎的采訪手段進行采訪,如何掌握和理解適合自己的業務能力和采訪技巧,全方面地提高綜合能力素質,如何做好正確的采訪和輿論導向工作,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本文就關于新聞采訪技巧展開論述,旨在更好地進行新聞采訪,從而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做好輿論導向工作。
采訪;提問技巧;和諧氣氛
2016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履行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作了重要講話,并提出了48字的要求。前16個字說明新聞媒體的屬性,黨媒“姓”黨是天經地義的,黨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媒體工作者,應“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積極做好采訪報道工作。不管是在三家中央新聞媒體單位調研,還是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講話中,都能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媒體建設及新聞媒體輿論導向性的重視。
新聞采訪是工作的重要環節,前期必須全面地查閱各類新聞資料,然后進行的采訪研究工作,這將為后期提問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前,越來越多的媒體采訪者,把對被采訪者提問放在了首位,因為記者在采訪中提問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它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采訪的成功與否。采訪中要注重人性化,注重“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多聚焦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聚焦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在采訪過程中,不僅要講究采訪中的藝術和策略,要活潑得體,輕松愉悅,還得讓民眾喜聞樂見,為后期新聞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怎樣在采訪中有策略的提問,獲取更多真實有深度,有價值的資料,是每位新聞采訪者都要思考的問題。記者的提問,決定其能否深度地挖掘新聞信息,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但分析很多不太成功采訪案例發現,其中很大的問題是提問。記者應該在采訪提問時如何與采訪對象進行一見如故式的交流,本文就此進行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對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有所助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毛澤東在戰爭年代也有一句名言:不打無準備之仗。新聞采訪雖不能和打仗相比,但同樣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一名優秀的、合格的新聞采訪者,必須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因為采訪前的準備工作是采訪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新聞工作者要對相關的社會資料進行查閱,并了解新聞事件和相關背景,對采訪的人物和事件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也要做好充分詳實地了解。整理出讀者最為關注而采訪對象又非常熟悉的采訪內容,并準備好適合場景、采訪對象的問題。要想取得采訪的最終勝利就必須知已知彼,在思維的交鋒上占得先機。另外,要從外界和各個方面進行考察,如周圍民眾對他的意見和評價,并據此精心設計幾個問題,確定采訪的重點和主題,做好詳細的提綱和提問細節,也可以提前把采訪的要求告知被采訪者,請他們做采訪前的準備工作。
記者在采訪時,要注意不同語境下提問方法,反復提問并且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質,從而找到適合的、豐富的新聞信息,用事實說話,保證新聞的真實度。任何事物都有個發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有了合適的主題內容,還要在提問過程中注意提問的層次性和節奏把握,圍繞一個具體的內容和問題,不能給對方造成一種緊迫的壓力感。如果全部是普遍所共知的問題材料,是難以寫
出有深度有意義的新聞的。記者在提問時要具體明確,不能漫無邊際,切記不可過于籠統和概念化。那種不合時宜的,動不動舉起話筒就直接進行提問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問題過于廣泛,且不具體,被采訪對象很有可能會概括性的一語帶過,最終也無法得到具體、全面、有價值的材料了。新聞人在日常采訪工作中,要以導向為靈魂、以真實為生命、以人民為中心,切實擔當起“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職責使命,旗幟鮮明地為黨和人民的利益發聲,及時做好思想輿論領域的“解毒”“消毒”工作,有力維護主流意識形態安全。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眾的整體的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即使媒體褪去了以往的神秘感,多數人也還是很重視自己的言論及形象,或者說怎樣體現自身價值。所以記者采訪時,一定要尊重對方的一些習慣,注意禮貌,更加重視現代生活中人們交往時的禮節,入鄉隨俗,滿足被采訪者被尊重的需求。記者采訪時態度不僅會影響記者所代表的媒體,還會影響采訪的最終效果。記者在交流中掌控著談話的內容和節奏,創造良好的采訪提問氛圍。要做到這些,記者必須要保持良好端正的心態。不要因為采訪對象是社會知名人士,就被他們的身份地位影響,而產生自卑和過度緊張的心態,導致采訪任務不能順利進行;也不能因為對方是社會低層人士或邊緣人物,就產生一種高高在上自我感覺良好的感覺,這種盛氣凌人姿態往往會讓采訪對象避而遠之,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
只需要注意對方的地位身份,提問得體,言談舉止也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不唐突魯莽、不咄咄逼人,面對突如其來并且涉及到他人隱私的話題時,對方會措手不及甚至拒絕再繼續交流,所以應該在征得對方的意見建議后,再以合理的提問方式提出,這是對被采訪者的尊重。
總之,記者在采訪時,不能只充當提問者的角色,還要有意識地帶著感情與被采訪對象進行溝通,與對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唯有真心付出才能得到真心回報,使對方愿意逐漸敞開心扉,接受并向你傾訴。另外,記者在對方回答時,要善于傾聽,做一個好聽眾,要對對方的回答做出一些反饋。盡量能引出聽眾想知道又感到新鮮的談話,或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問法,激發出被采訪者的談話興趣。
記者要在較短的時間里,與采訪對象傾心相談,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對細節的關注的。當對方因為性格內向,或者因為陌生不愿和記者多做交流時,這就要求記者有一種特殊本領,注意細節,營造和諧的氣氛,并且找到一種“媒介”,亦或對方的興趣點,消解陌生感的同時,拉近雙方的距離,讓對方很快熟悉自己,適應自己,讓提問在一種和諧的提問氣氛中順利進行。
采訪是記者和被采訪者之間相互交流的動態過程,所以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訪中去,不管記者采訪前做了如何完全的準備,勢必會有一些如冷場、尷尬、對方不合作等突發事件,采訪者要隨時控制談話的主題內容,節奏及提問技巧,做到對突發事件做出及時靈活的處理方法,緩解氣氛。要做到這點,記者一定要注意觀察一些細節。對方的手、眼、表情及肢體動作,因為人的一些想法會通過無聲的語言表達出來。某些細節會及時地幫助采訪者做出正確的分析,以便隨時調整和停止談話的內容。
“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是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互聯網時代,世界走向“一體化”,新聞采訪者除了提高自身的采訪技巧與綜合素質能力外,也要從全局出發,胸懷世界、放眼全球、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采訪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這樣才能取得好的采訪成果,為后期新聞寫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寫出優秀的報道。“48個字”不多,但值得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細細琢磨。不僅要牢記,更應該踐行,并且這個踐行不是盲目、被動地踐行,而是清醒、智慧、自覺、有創造性地踐行。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提高職業素養,切實履行工作職責,圓滿完成職業使命。
[1]秦勇.關于新聞采訪中的提問藝術研究[J].科技傳播,2013(14).
[2]曹莉.提問是記者的天職——電視新聞采訪技巧探析[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9(4).
[3]徐曉鳳.淺議電視新聞采訪的提問技巧[J].品牌(理論月刊),2010(3).
[4]沈福利.對新聞采訪技巧的探討[J].新聞傳播,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