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
(作者單位:張家口廣播電視臺)
淺談如何做好新媒體的編輯工作
張 樂
(作者單位:張家口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New 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在新媒體環境下,編輯記者的工作正面臨新的挑戰。本文簡要分析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編輯思路的區別,并探討了做好一名新媒體記者的各項要求和新媒體記者在采訪前后需要做的各項工作,最后對選題和編排也進行了簡要闡述,以期提高新媒體編輯記者的編輯水平,促進傳媒業的發展。
新媒體;編輯記者;采訪
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方方面面發生著新的變化,面對這些變化,新聞媒體應該擔負起社會進程觀察、社會進程描述、社會進程監督和社會進程建設的重大責任。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一定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發揮自己的優勢。
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從過去的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等,轉化到了電腦、手機上,編輯的思路必須隨之轉變。在傳統媒體采編中,我們習慣于固定的思維和模式,寫起稿子往往是長篇大論。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受眾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改變,要求信息更加及時、多元化、碎片化和立體化。有時,一張圖片、一段微視頻、一篇短小的文章,都會引起讀者極大的興趣,所以,編輯在采編過程中,應當創新形式,讓受眾在短時間內愿意去看。也許一個好的題目,就能抓住人,就能有點擊量。
2.1 要有新聞敏銳性
新聞敏銳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網感。編輯平時要多了解新媒體的相關內容,多關注和瀏覽其他微信訂閱號、客戶端、網站上的信息,嘗試自己找熱點,如把握不準,可以提出想法,與大家共同討論。
2.2 信息發布的速度要快
速度在新媒體信息發布中尤為重要,一有好的內容就要第一時間快速反應,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較快,只有搶得一線先機,才能體現出新聞信息的價值。如果沒有時效性,編輯就必須變換角度。
2.3 要有強大的信息量
作為新媒體的編輯,必須要時刻充實自己的頭腦,掌握強大的信息量,平時一定要捕捉各方面信息,并積累下來。當然,最重要的一定是求真。在網絡信息中,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分析、反復甄別,尤其是對一些敏感話題,一定要嚴加把關,切不可被虛假信息迷惑。只有掌握了強大的信息量,編輯記者在創編過程中才能運籌帷幄。
2.4 抓住落腳點
新聞信息有時不需要有多少文字,只要找到好的落腳點,就能體現出特色。比如2015年的閱兵,一家新媒體展出了一張閱兵盛況的照片和一張周總理的照片,只配有一句話的文字解說:這盛世,如你所愿!很簡短的編排,卻讓讀者很“走心”。
3.1 搜集采訪題材
新聞記者要多瀏覽各大主流媒體的新聞,留意當前宣傳的重點,了解同行關注的熱點,找出一些有價值的新聞報道題材,然后擬訂采訪計劃和采訪提綱。搜集報道題材時,要注意找準新聞價值。
3.2 采訪前初步了解相關題材
比如,筆者在采訪張家口兒童福利院時,事先通過網絡等方式收集了一些相關資料,自己提前列好了采訪提綱。根據搜索的相關信息,筆者列出了采訪的重點人物和重點事件,在去采訪前,已經做到了心中有數。新聞采訪的資料收集得越多、越全面,新聞采訪過程中就會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寫出來的新聞報道就會更加生動、更有深度。
3.3 深入采訪現場
新媒體的編輯記者,要求準確快速進入采訪報道。廣播記者和電視記者采訪由于需要錄音、錄像等原因,往往會受到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新媒體記者不受這些條件的限制,無論在什么條件下,用手機即可記錄畫面,采訪工作比較好開展。
話題要讓受眾覺得有意思。例如,某公安系統錄制了一個小視頻,一人唱一句,有的唱的不好甚至還有的唱跑調了,他們突出體現了一個主題“我在崗位上”,其實這種小視頻不難制作,但有新意的話題才能吸引受眾觀看。同時,話題還要有參與感,可通過設計一些小活動,增強互動性,讓網友積極參與。再者,話題一定要貼近老百姓,越是身邊事,越能吸引人。
作為新媒體的編輯,編排手段一定要有新意,能吸引人的眼球。不管是圖片的處理、圖片說明的制作、還是題目內容的擬定、標題形式的處理,都應符合快速抓住讀者眼球的原則,讓整體排版富有新意,或沉穩、或清新、或卡通,風格形式多樣化。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日新月異,如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做好自己的新聞傳播工作,是我們下一步將要繼續努力的方向。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工作者,應本著繼續“解放思想,擔當實干”的精神,用新思路武裝自己,用新想法尋找工作的突破口,力爭使自己的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進一步提升,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掌握網絡空間話語權,探索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結合發展,互相促進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