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延(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互聯網+背景下中國城市電視臺轉型研究
——以煙臺電視臺為例
侯林延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電視、手機電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迅速發展,使得傳統媒體面臨著重大的挑戰。而地級市電視臺,更是面臨著中央臺、省級衛視、本省電視臺等各個地面頻道的壓力。如何在新環境下立足,并且走出一條有特色的新路是當下地級市電視臺需要思考的事情。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來進行闡述:首先,思考“互聯網+”給城市電視臺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其次,以煙臺電視臺為例,探究地級市電視臺新環境下的轉型探索之路;最后,對城市電視臺的轉型歷程以及未來發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互聯網+;城市電視臺;融合轉型
“互聯網+”的本質是“互聯網2.0+創新2.0”的經濟創新模式,即通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融合,從而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建立“1+1>2”的新型生產模式。互聯網既是這一模式的平臺,更是驅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引擎。“互聯網+”這一新的社會形態,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以眾多傳統經濟資源為支撐,在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傳統經濟、社會資源相融合之后,大大提升了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最終形成更廣泛地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媒介即訊息”,互聯網的興起,促使各種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在麥克盧漢看來,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社會生活和社會行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志。“互聯網+”的誕生,引領了一個新的社會形態的到來,受眾的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發生了變化,隨之,傳統媒體的收視率、發行量等均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部分傳統報紙的刊物面臨停刊倒閉的局面。因而,對于很多傳統媒體來說,如何更好、更快地創新轉型是當務之急,而“互聯網+”計劃將是推動傳統媒體進行新一輪轉型的外在動力和重要途徑。
近年來,我國地市級電視臺的發展雖已取得不錯的成績,然而,面對中央電視臺、省級衛視以及本省電視臺“三座大山”的壓制,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各方面的投入,都仍然未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目前,又受到互聯網帶來的顛覆性沖擊,使得市級電視臺陷入“收入減少、投入減少”的惡性循環局面。面對如此嚴峻挑戰與難得的發展機遇,利用互聯網平臺,將網絡與電視臺生產的內容相結合,多渠道充分融合,最大限度提高電視內容的影響力,成為當下城市電視臺發展轉型的必經之路。
煙臺電視臺成立于1984年7月1日,是山東省第二家、中國最早誕生的城市電視臺之一。覆蓋煙臺市所有縣市區和周邊地市,覆蓋人口約870多萬。創辦之初,全臺僅有一檔節目《煙臺新聞》,一年后,又開辦了《長知識》《百花苑》等五個欄目,一周播放三次,每次播出時間約兩個半小時。1986年,自辦節目增加到了每周播出五次,又新開辦了《城管綜覽》《熒屏夜話》等欄目。
如今,煙臺電視臺由開辦初期的一個頻道發展到現在的五個頻道;由當初的一檔節目、周播三次、合計30分鐘,到現在的30多個欄目、自辦節目每周首播2900分鐘;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的巨大跨越。為應對新媒體的沖擊、鞏固已有的市場資源,近年來,煙臺電視臺著重加強與互聯網平臺的融合,主要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嘗試與改革。
2.1 建設網絡平臺,真正實現“同步直播、隨心點播”
2013年,煙臺電視臺成立網絡廣播電視臺,形成獨立于傳統媒體母體的有效實體,實現電視、廣播和網絡三臺的互聯互通。網絡廣播電視臺上線,實現了煙臺電視四套節目的直播和電視所有欄目的點播;同時實現了電視、電腦、手機三屏融合的新媒體運營。
2014年,煙臺電視臺新購置了10+2訊道大型高清轉播車和3+2訊道高清衛星車,可以不受任何地形限制,通過衛星把節目傳送到千家萬戶,達到國內一流水平。1996年,煙臺電視臺引進第一套單機非編,到2014年,電視節目制播全部實現網絡化、數字化,100個非編編輯站點不分晝夜運轉。
煙臺網絡廣播電視臺隸屬于煙臺廣播電視臺,是在整合廣播、電視內容資源的基礎上,以視聽互動為核心,融網絡和廣播電視為一體的跨地域、多終端的新媒體。具有覆蓋面廣、容量大、互動性強等特點。融合傳統廣播電視資源,擁有煙臺電視臺4套節目、煙臺人民廣播電臺5套節目的網絡直播和點播,并實現3*24小時無縫時移收看(聽),真正做到“同步直播、隨心點播”。網友還可以一邊看節目一邊發表評論、提供新聞線索,建立更加直接、快捷的網絡互動渠道。
以虛擬直播頻道為載體,煙臺電視臺實現了對重大活動的全程直播報道模式。例如,有關兩會的報道,網絡電視臺不同于一些傳統媒體對節目量的限制,專門針對兩會進行全天候直播,讓受眾在任何時段都可以了解兩會的信息,而且可以進行回放等操作,彌補了以往傳統電視稍縱即逝的缺點。與此同時,在直播視頻之中,電視臺節目制作的編輯記者會針對兩會中比較重點的信息,通過演播室訪談的形式,讓受眾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煙臺網絡廣播電視臺還加盟了城市聯合網絡電視臺(簡稱CUTV)。這是一個強大的網絡電視聯盟,可以提供實時的國際國內新聞、海量精彩影視劇集、網絡視頻,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數據庫,可滿足不同受眾的多樣化需求。
2.2 以新聞為根本,創新內容
煙臺電視按照“新聞立臺,品牌強臺,產業富臺,人才興臺,努力打造現代化區域一流強勢媒體”的發展目標和思路,無論是新聞宣傳還是品牌建設,無論是產業經營還是新媒體發展,無論是技術保障還是班子隊伍建設,各項工作都在新的起點上實現了新的發展。例如,煙臺電視臺采制的《由保潔員吃學生剩飯引發的思考》榮獲2014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篇報道通過“煙臺大學7位保潔員老人自發吃學生剩飯,以身作則提倡勤儉節約的事跡”,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和討論。
“內容為王”在新媒體語境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煙臺電視臺順應市場潮流,充分利用當地政務、人脈、鄉情等資源優勢,生產制作了眾多接“地氣”的電視節目。如煙臺電視臺秉承“大普法、大法治、大服務”的宗旨,以法律為主線向社會延伸,普及法律知識,傾注人文關懷,維護百姓的合法權益,與煙臺市公安局合辦的《德與法》欄目,通過市民身邊一個個具體案例,讓市民知法、學法和用法,從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所謂轉型就是發展思路的轉換,轉變盈利模式,調整戰略、策略和市場重心。到目前為止,煙臺電視臺雖然在互聯網帶動下,在各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嘗試,然而,較之新媒體乃至新新媒體迅猛的發展速度和力度,這些嘗試和努力仍然不夠。在新的社會形態下,地方城市電視臺的轉型不應盲從,需要立足自身的優缺點,多方位、多角度制定改革方案。對煙臺電視臺來說,就是要始終把與用戶互動放在第一位,扎實內容基礎,創新節目形式,打造特色節目,提高核心競爭力,爭取由資訊傳播者向為受眾提供更開放、更廣闊的新生活方式的平臺轉型。
3.1 堅守“內容為王”,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節目
媒介是內容的載體,影響著受眾的思考模式,然而,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層出不窮的當下,“內容為王”仍然應該是市級電視臺需要堅持的原則之一。地方電視臺缺少中央臺、省級衛視的“光環”,在政策、制度上受到些許“冷落”,但是,地方臺也存在著不可或缺的優勢,即地方特色。地方臺的受眾主要是當地群眾,節目唯有符合當地受眾的審美和需求,才可以保證電視臺的收視率。因此,只有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節目,才能提高核心競爭力。
核心節目的打造重點應該放在新聞節目上,因為對地方電視臺而言,地域接近性、本土性是其最大的優勢。因而,地方電視臺應該堅持新聞立臺的宗旨,立足地方土壤,貼近本土受眾,做活本土新聞,在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的基礎上,增強新聞報道的可看性。
此外,地方電視臺還要有品牌意識。樹立自身的品牌,品牌效應不僅體現在單個欄目或節目上,還可以驅動電視臺價值的提升。地方電視臺可以通過品牌欄目的帶動,塑造整個電視臺的形象。
3.2 開發APP客戶端,發揮資源整合優勢
對于地方電視臺來說,開發APP客戶端是一個資源整合的過程。地方電視臺的差異化優勢是用本地化內容提供本地化服務,服務范圍較小,受眾需求非常明晰。若本地受眾學習、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都可以通過APP客戶端獲取,想必此APP的市場相當可觀。
電視臺可借助APP這一移動平臺,除了提供直播、點播視頻資源,還可以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引入公交、路況、停車、公共事業繳費等本地化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吸引用戶,之后可以開設新聞爆料臺等形式,通過用戶與欄目的互動反哺電視臺。筆者認為,這將是地方電視臺發展新媒體,逐步實現轉型的一條可行之路。
3.3 與社交媒體聯動,提高實效性、互動性
據《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伴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加速了各種社交媒體的發展勢頭,地方電視臺可以借助社交媒體龐大的受眾基數,增加宣傳推廣力度,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提高電視臺的影響力。一方面,可以促進官網視頻內容的建設,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推出獨家專題等內容。較之以往只能通過電視機傳播內容的單一形式,借助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可以彌補電視節目缺乏時效性、互動性等問題。
“互聯網+”時代,無疑使地級市電視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借此契機成功實現創新轉型,也將是其帶給地級市電視臺的一個禮物。結合近幾年地級市電視臺的變革,筆者認為,當前地級市電視臺在弘揚主流價值觀、引領城市文明建設、加強社會責任感、拓展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功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同時,創新與探索是地級市電視臺積極應對競爭和挑戰的關鍵,應以更大的創新力度加強節目建設,不斷完善創新理念、機制、類型,進而更好地推進節目內容升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節目,從而提高自身競爭力,最終在傳媒市場上站穩腳跟。
[1]周妍.電視融合影響力的制度性構建[J].現代傳播,2013(3).
[2]鄧楠.淺談新形勢下市級電視臺的發展路徑沁[J].新聞研究導刊,2015(9).
[3]李強.新媒體沖擊下市縣級媒體的困境與發展研究[J].今傳媒,2015(5).
[4]奕軼玫.媒介形象的研究現狀及重新定義[J].今傳媒,2006(9).
[5]王保斌.全媒體時代地市級電視媒體發展的隱憂與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5(7).
[6]王文軍.新媒體時代地方廣電突圍之路[J].中國報業,2015(3).
[7]岳允盛.面對三網融合地方電視臺機遇與挑戰并存[J].當代電視,2011(1).
[8]夏曉丹.地方電視臺的發展策略建議[J].青年記者,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