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哲 王曉鵬 呂曉璐 劉柏成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融媒時代融合新聞的傳播效應與問題研究
張士哲 王曉鵬 呂曉璐 劉柏成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當今世界正處于一個發展的時代,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人類對于外界信息、知識的獲得來源也體現出了多樣化的變化,特別是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步,使傳媒行業的技術、設備也在不斷更新升級,促進了各個媒介信息的融合。而這種新形式的到來也讓新聞媒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本單一的報紙、廣播、電視的方式變成了當下的融合新聞媒體的傳播形式。本文就是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聞傳播效應、受眾和未來媒介發展趨勢以及融合新聞面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的討論。
融媒時代;媒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提出的,它表示不同類別的媒介體現著綜合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發展態勢。它通過將多種類型的傳播媒介形式“融合”起來,從而達到一種“質的變化”,并且進一步成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形式。當然,“媒介融合”同時也容納著很多內容,它涉及了全部的媒介形態以及與之有關的元素的相融,不僅有媒介形態的互融,更涵蓋了媒介在其作用、傳播手段以及其所有權和組織結構等方面的相融。
在“媒介融合”這樣一個大的發展背景之下,許多人認為,“融合新聞”的出現是必然的。“融合新聞”就是指新聞傳播媒體的相關工作人員使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將他們采集到的信息源經過整理后在統一的媒介平臺上進行發布,而受眾則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多媒體渠道來獲取信息,這就體現出了其融合的特征。此外,眾所周知,新聞就是指國內外正在發生或者新近發生的事實,而新聞所具有真實性和時效性也是其重要的特征。“融合新聞”的產生也能夠更好地發揮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通過統一的媒介平臺,不同的媒體可以統一規劃、相互協調、互相借鑒、取長補短,這樣也更有利于新聞信息可以更快更真實地傳播出去,從而更好地發揮新聞的作用。
“媒介融合”和“融合新聞”可以說是一對相輔相成的統一的整體,“融合新聞”在“媒介融合”的發展過程當中所產生的必然的結果,同時“融合新聞”的發展也可以對“媒介融合”起到促進作用,促使其更加穩定的發展。所以在進行傳媒改革的過程當中不但要注意“融合新聞”的發展狀況,更要注重兩者的契合,以此來達到最佳的效果。
傳播效應,即在特定的傳播境況中,社會信息在內外力互相作用下體現出聯動的感應現象。融合新聞是一種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充分把握了各個媒體及其新介質的特性,通過對不同媒體新聞信息源的共享,充分運用多種媒體的優勢來確定新聞報道采用的組成成分和表現樣式,在內容產生過程、報道方式、推送通道等方面派生出多種不同的傳播效應,并且從一定角度來說提高了新聞的傳播效果。其中關鍵的效應有4種,涉及長尾效應、疊加效應、窗口效應和波紋效應。其中,窗口效應是運用當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經過許多“窗口”對信息進行整合和傳送,這樣就擴大了新聞媒體的覆蓋范圍,提高了新聞媒體的效益,并且使其在市場中取得了更多的進步空間。
2.1 從受眾的角度看,滿足受眾對個性媒體的需要
對大眾傳播媒介“點對面”的傳播方式來說,網絡傳播通過交互的傳播形式使受眾可以自主選擇信息。網上搜索技術的不斷提高,也可以促進傳播個性的發展。融合媒介與融合新聞能夠依照不同受眾的各種需要,提供各色各樣的產品,從而適應受眾對新聞個性化的需求。
2.2 從未來新聞媒體的發展方式來看,對互聯網媒體經營的集約化是有利的
媒介融合與融合新聞不但可以加快互聯網媒體的整合與傳播業務的改革,同時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許多變化。傳媒產業處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從傳統層面看,它容納了新聞服務業、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業以及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等。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打破了傳統的行業分類,加快了不同形式和類別的傳媒行業在同一平臺上的相互滲透融合,完成了傳媒產業的全面升級。
3.1 新聞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界限不清晰
由于網絡飛速發展,并不只有專門的新聞機構可以發布新聞,因此信息泛濫的現象層出不窮。受眾在最短的時間接收到信息,包括媒體在內都在對信息進行核實,因此新聞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新聞傳播開始變為一種雙向的交流活動。
3.2 新聞專業人才匱乏
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需要在3個方面做出改變:首先是在新聞的制作理念上做出改變,為受眾提供新聞服務;其次是要成為技術全面的新聞工作者;最后是要讓新聞行業的管理人員具有整合傳播的觀念。
第一,由于媒體的高速發展和廣泛
普及,新聞人應清晰地認識到新聞傳播的交流性,在理論和實際上劃清新聞傳播主體和受眾的界限,讓新聞在內容與形式上適應受眾的需要,并對受眾的反饋給予高度的重視。以受眾需要為根本出發點,竭盡全力滿足受眾的需要、愿望。這樣才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贏得競爭。
第二,為了使新聞專業人才大量涌現,新聞傳播事業飛速發展,需要采取以下幾點措施。①加強企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生僅僅接受課堂和書本上的知識,對于新聞傳播的技術掌握作用較小,不符合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應努力加強企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從多方面提高學生能力,讓學生們有更多的鍛煉機會,以點帶面,實現專業人才的實用性。②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學生的引路人和指明燈。要培養高素質的新聞專業人才就必須要有高水平的師資團隊。要強化師資團隊就要求教師參與到實際的新聞傳播工作當中去,提高教師實踐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使教師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能力結合起來,全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更好地滿足新聞行業崗位的社會需求。③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由于缺乏經費及管理方式,目前我國對于新聞專業的教育依舊只停留在書本知識傳授這一初級層面上,教育方式缺乏創新,效果不夠明顯。因此,首先需要改變教育方式,優化課程體系,將實戰教學與理論教學結合起來,充分應用所學知識,從而培育出高素質復合型的新聞傳播人才。
在這樣一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競爭、相互交融的時代背景下,各種媒體之間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新聞媒體要想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尋求進步的空間,就必須不斷地審時度勢,并對融合背景下新聞發展出現的問題有深刻的認識,以便適應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形成融合新聞的新傳播形式,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尋求更好的發展。
[1]蔣茜.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傳播方式的變化及其應對[D].重慶:重慶大學,2011.
[2]黃孝章,張志林,王亮.新媒體發展中的“長尾效應”探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8(1).
[3]趙文晶,杜琳.融合新聞傳播效應的多視角研究[J].編輯之友,2013(6).
[4]刑仔芹.媒介融合的現狀及對傳媒業的影響[D].濟南:山東大學,2009.
[5]陳慧.淺析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的發展[J].新聞愛好者,2013(8).
指導教師:馬亞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