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成
(作者單位:湛江市廣播電視臺)
全面掌握和正確使用廣播語言
蔡 成
(作者單位:湛江市廣播電視臺)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溝通的一種工具,廣播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新聞媒體之一,有聲語言是廣播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廣播的覆蓋范圍較廣,在現代社會中,可滿足人們快節奏的生活要求。廣播語言的表現力對廣播節目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全面掌握和正確使用廣播語言進行深入探討,通過分析廣播語言特色,對廣播語言中常見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全面掌握和正確使用廣播語言的相關建議,旨在促進全媒體時代廣播更好地發展。
廣播;廣播語言;全面掌握;正確使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廣播成為信息傳播的一種重要途徑,作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新聞媒體之一,有聲語言是廣播傳播信息的最主要載體,在廣播的采訪、編輯和播音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語言。正確使用語言有助于準確傳播新聞、信息和情感。語言的規范性對廣播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對社會輿論具有導向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語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言規范”。正確使用廣播語言既是廣播的最基本標準,也是廣播主持人最主要的專業素養。廣播主持人只有不斷完善和掌握廣播語言,不斷規范和創新使用廣播語言,才能使廣播永葆傳播魅力。
語言是有風格特色的,廣播語言也是如此。有聲語言是廣播傳播的重要載體。其中,廣播語言中的人物語言是廣播語言的“主角”,廣播中的人物語言運用得好,就能讓廣播節目具有鮮明、強烈、準確的特色,聽眾在聽到廣播主持人的廣播語言時,就可以明確感知到廣播節目的個性化,自然也就會被富有個性魅力的廣播語言所打動,這也是很多品牌廣播節目能夠成為品牌的重要原因。因此,廣播主持人只有把握好廣播語言特色,才能真正提高廣播節目的質量。
1.1 語言的規整化
語言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是有其自身規律的,只有把握好藝術發展規律才能將藝術發展得更好。當代的廣播傳媒都講究節目品質,展現節目品質最主要的就是靠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高品質的廣播節目猶如一座漂亮的大樓,而規范的語言就如同是建筑大樓的一磚一瓦。因此,為了保證廣播節目這棟大樓的質量,就要有規范的廣播語言作為基礎。
1.2 語言的生活化
列寧曾說,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生活中,語言是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因而,生活中的語言必然口語化、通俗化。但作為與聽眾溝通的廣播語言,通俗化、口語化不能降格為庸俗化,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的大白話,而要成為聽眾喜聞樂見的廣播語言,既通俗又不失高雅,既易懂又兼具文采,體現出廣播語言的一種意境。播音主持人通過通俗、生動、鮮活的語言,讓聽眾聽得明白,聽得舒服,努力為聽眾營造出樂意收聽廣播的意境。所以,廣播語言的生活化是需要主持人對生活語言的不斷積累,不斷提煉,并力求通俗易懂,遠離晦澀的咬文嚼字。
1.3 語言的個性化
很多品牌廣播節目之所以能成為品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廣播主持人的個性魅力。個性是廣播主持人魅力的核心,語言是廣播主持人展現個性的最重要窗口,因此,語言個性化是表現廣播個性化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能明顯提高廣播的內在質量和效果。廣播的語言特色不僅包括主持人準確的文字語音,還包括主持人的聲音個性和語言表達習慣,使聽眾在主持人的講解和渲染下,能清晰地感受到主持人對節目的思想傾向、觀念態度及能力才華,甚至是主持人個人人格和品味等更深層次的東西。通過廣播語言的個性化呈現,增加廣播節目的獨特性、親和力以及濃濃的人情味。
2.1 多音字誤讀
廣播節目的語言是體現廣播品質的最主要元素,而文字、詞匯是組成語言的最基本成分,所以廣播主持人只有掌握好文字、詞匯,才能提高廣播語言的有效性。首先是主持人對字義、詞性的了解程度。由于對詞義、詞性的不了解,就容易讀錯文字、詞匯,特別是在廣播主持人念地名、路名和姓氏時,會出現誤讀情況。例如:將“單雄信”中的“單(shan,去聲)”讀成”dan(陰平)”,將“苗圩”的“圩(wei,陽平)”讀成“xu(陰平)”。其次,就是多音字的誤讀。比如將“給予“的“給”(ji,上聲)讀作“gei(上聲)”。
2.2 受方言影響誤讀
地方性語言慣性對廣播語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我國廣播語言規定使
用“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普通話語言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北京語音,反映到廣播語言用詞上,就是廣播語言的使用要以普通話為準,避免因方言影響出現誤讀。例如,廣東廣播節目中的很多語言會受到粵語方言的影響,如將“打擂(lei,去聲)臺”的“擂”誤讀作(lei,陽平),這樣,盡管帶上地方特色,但卻并不是規范的廣播語言。特別是北京廣播中的語言京味兒,盡管符合北京語言地方特色,卻并不是傳媒的規范用語。
2.3 廣播內容準備不充分,對生疏的字“想當然”誤讀
廣播節目多種多樣,其中很多都是以社會事件為主題的解讀類節目,而這些事件也經常會出現一些生僻字或者不常用字詞,而有些節目主持人在準備廣播語言文案件時,也并沒有進行精心準備就進行直播。如“聯袂”的“袂(mei,去聲)”字,“相悖”的“悖(bei,去聲)”,“造詣”的“詣(yi,去聲)”等。總之,如果主持人備稿不精心,就容易讀錯文案中出現的生僻字或不常用字,影響節目的效果。所以,作為主持人,每次上節目前,要多花些時間備稿,遇到讀音把握不定的字多翻查字典,養成常查字典的習慣。
2.4 隨意顛倒次序,生造詞語
中國語言文字詞法有著明確的規范,廣播語言在追求個性化時,要嚴格遵守漢語的語法規范。在廣播節目中,有些主持人遇到數詞與復合單位出現時,隨意顛倒次序,如將“江水流速為134 m3/min”讀作“江水流速為134立方米分鐘”,但其實這樣的句子應該讀作“江水流速為每分鐘134立方米”。而主持人隨意的顛倒詞語次序,不符合廣播語言的規整性,容易導致聽眾誤聽或聽不明白。
3.1 實施問責制,規范傳媒語言
語言文明既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廣播語言因廣播媒體的傳播性和覆蓋面,在群眾中影響較大。所以作為廣播主持人就應該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在節目中規范節目永語。我國在2000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范,廣播主持人應該率先垂范,做好宣傳。而實施問責制是確保語言規范實施貫徹的有效策略。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著媒體人員對自己業務鉆研能力不足,缺少培訓和約束機制,實施問責制,將責任落實到人,能起到監督和促進的作用,對提高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語言使用規范具有重要意義。在問責制實施過程中,也可適當輔之以對應的獎勵和懲處,確保問責制的落到實處。
3.2 開展語言規范培訓,提高廣播主持人語言文化素質
作為廣播主持人,不僅需要有動聽的聲音,還要具備相應的語言文化素質。廣播主持人作為語言工作者,語言文化素質高低是其工作質量高低的最重要體現,聽眾可以通過主持人的語言感受到主持人的文化、思想、情操和審美等內涵,這是感受廣播節目風格的最直接來源。因此,必須做好廣播主持人語言應用培訓工作,讓廣播主持人在培訓中,不受廣播內容、時間、環境的制約,練好口才及思維反應能力,面對話筒、聽眾,不僅要張口傳輸信息,還要對信息內容進行準確的表達。
3.3 處理好廣播語言和生活語言的關系
廣播屬于大眾傳媒,是社會的傳聲筒,廣播語言的生活化是吸引聽眾的個性特點,語言是廣播主持人展現個性的最重要窗口,但不能在廣播中直接使用口語化的、不規范的用詞、用語。主持人只有通過對生活語言的提煉,汲取生活語言的營養,才能確保廣播語言生活化、個性化。處理好生活語言與廣播語言的關系,做到不媚不俗地滿足聽眾需求,既是廣播主持人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也是廣播節目最基本的審美要求。
英國著名音樂家馬利翁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音樂。”所以,不同類別、不同專業、不同風格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以及廣播制作團隊都要認識到廣播語言的重要性,深諳廣播的傳播之道。廣播節目主持人要認識到全面掌握和正確使用廣播語言的重要意義,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以廣播語言規范為基礎,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語言文化素質,精煉使用中國漢語言文字,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為打造精彩廣播節目奠定語言基礎。
[1]曹仁義.應全面掌握和正確使用廣播語言[J].中國廣播,2014(4).
[2]黃洪初.要不斷規范熒屏聲屏語言文字[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6).
[3]唐余俊.廣播語言中的語義模糊現象[J].語言文字應用,2014(4).
[4]關于廣播、電影、電視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若干規定[J].語文建設,1987(3).
[5]張玉堅.廣播電視新聞中常見的語言問題淺析[J].采寫編,2012(2).
[6]張豐,孫力平,周瓊.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現狀和規范研究[J].新聞界,2009(1).
[7]郝麗娜.提高廣播播音主持語言表現力的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