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文妍
(作者單位:武漢傳媒學院)
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影像語言的表達和使用傾向
瞿文妍
(作者單位:武漢傳媒學院)
新媒體時代,微電影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態勢發展著,無論是新媒體傳播的客觀要求,還是90后創作主體的審美傾向和價值取向,都使微電影影像語言的表達和使用整體呈現出對手持、長焦、非連貫性剪輯及聲畫分離的偏好,構成了新媒體語境下的微電影自身的文本特點。
新媒體語境;微電影;影像語言;表達傾向
當前,微電影已經成為當下影視創作中非常活躍的一片領域。其微時長、微制作周期、微投資的特點與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規律不謀而合,并迅速發展起來。與長影片不同,微電影體量較小,在高清拍攝設備觸手可及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成為微電影的導演。此外,新媒體的傳播語境也對微電影的影像語言表達提出了客觀要求,“創作出敘事語言和視聽效果更符合新媒體特點、時間長度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受眾收視心理和消費行為、內容突出‘有意思’的優秀作品”[1]成為了絕大多數微電影創作的指向。在這種指向下,微電影創作文本在影像語言的表達和使用上具有了新的傾向。
攝像機前所未有的普及,人人可以是導演,可以用鏡頭講故事。這一現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在微電影中,大量手持攝影設備被使用。用連貫的鏡頭而不是分切的鏡頭,用微微晃動的鏡頭而不是絕對固定的鏡頭成為時下微電影的常見傾向。這里面既有技術上的簡單易行,更有審美上的多元化基礎產生的對于鏡頭成像要求的寬容。
新媒體的影像收看方式大多是通過手機屏幕和電腦屏幕。“相對于以往在電影院里身處同一時空、同一環境中觀看電影的人群而言,當下大眾的微電影觀看行為更加個人化、私密化。以觀看主體與觀看方式而言,微電影的觀看主體可以是馬路上手持手機的個人,可以是瀏覽網頁的網友,也可以是正在觀看地鐵視頻的乘客。”[2]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觀眾注意且做到表意清晰就成了必須考慮的問題。長焦攝影帶來的主體突出、背景虛化的方式很好地適應了這種小屏幕。“微電影更注重情節簡潔,畫面一般不采用大全景和大場面,近景和特寫鏡頭大量增加,出場人物相對較少,劇情關系較為簡單。受到屏幕面積的限制,場面調度的動作空間大幅度壓縮。”[3]這與傳統電影推崇的畫面細節豐富、景深式構圖顯然有了一些變化。此外,5D2、5D3等單反設備大量進入到拍攝領域也是促成此結果的原因之一,它們在小景深拍攝上的天然優勢和電影級質感使其被大量使用。
非連貫性剪輯常見于風格化敘事中,但在微電影中,它和風格化敘事無關。非連貫性剪輯帶來了較快的剪輯節奏和較多的劇情省略。首先打破的就是軸線規律,緊接著是大量的跳接,然后是一些劇情之外的指意鏡頭的插入,時空的連貫性被打破。在網絡平臺上這種剪輯被目標觀眾接受,作為在各式各樣的影像熏陶中長大這一代,他們對于影像敘事非常熟悉,完全可以適應這種非連貫性剪輯帶來的視覺沖擊和理解力挑戰。
與聲畫同步比,聲畫分離較為特殊一些,在此思路下,聲音和畫面擺脫了互相間的制約,具備的相對的獨立性。時下,微電影常常使用此技巧來加大敘事上的自由度。在傳統長片電影中比較吝嗇使用的旁白和字幕大量出現在微電影中,對于心理活動都大膽使用字幕來進行交待。影像的制作門檻降和觀影門檻降了,適應了短平快的內容制作要求。
影像語言作為影視所特有的一種表達媒介與每一種視頻樣式相結合,就不可避免地呈現出特有的表達和使用傾向。在電影的影像語言審美取向相對穩定的今天,新媒體語境下的微電影創作一如它的創作者們一樣為影視語言的使用帶來了全新的取向和多元的審美,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1]鄭軍,王以寧,白昱.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的后現代敘事特征初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2]聶偉,吳舒.微電影:演變、機遇與挑戰[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
[3]張波.論微電影在當下中國的生產及消費態勢[J].現代傳播,2012(3).
此文系作者主持校級科研團隊《中國微電影發展科研團隊》研究成果之一;作者主持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大數據背景下民族IP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參與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MOOC時代影視藝術類課程“翻轉課堂”的設計與實踐》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