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安
(作者單位:漳州人民廣播電臺)
限娛令對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影響
陳麗安
(作者單位:漳州人民廣播電臺)
2011年10月下旬隨著“限娛”一聲令下,廣播電視領域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改革。各大衛視及其綜藝節目主持人在此背景下進行了工作調整,而廣播電視領域密切相關。因此,廣播節目主持人應該在此基礎上對廣播事業的發展進行反思。通過“限娛令”整頓娛樂凈化社會風氣,專注于打造個性化、本土化、品牌化和具有人文性內涵的新的娛樂內容和形式。
限娛令;廣播主持人;品牌化;個性化;人文內涵
在“限娛令”正式發布后,全國各大衛視進行了鋪天蓋地的改革浪潮。除了多檔綜藝節目停播,節目時長縮減外,主持陣容的調整,尤其是綜藝節目主持人遭遇減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由此可見,作為綜藝節目的核心部分,這一聲“限娛”令勢必對主持人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限娛令”出臺后,電視臺“首當其沖”,對廣播電臺的波及似乎微乎其微,然而這場在廣播電視領域展開的聲勢浩大的改革,如果說“限娛令”考驗的是電視節目團隊,那么作為采編播一體化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對其主持風格的轉變和自身職業發展應該進行怎樣的反思呢?全民娛樂時代,電臺主持人應如何提升職業素養以應對大眾文化的需求呢?
國家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直指34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意在將調控的天平,由鋪天蓋地的娛樂節目向新聞類節目傾斜。從這些規定中可以察覺出,“限娛令”并非是打壓娛樂,而是通過整頓娛樂為了促使各地方廣播電視媒體調整新聞節目與娛樂節目的比重,專注于打造個性化、本土化、品牌化和具有人文性內涵的新的娛樂內容和形式。電視與廣播是緊密相關的,電視領域的改革勢必對廣播事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下面筆者具體討論電臺主持人在新的娛樂要求下應該進行怎樣的思考與轉變。
“目前國內雖然省級衛視眾多,但大都沒什么鮮明特色。在節目設置上缺乏成熟的欄目形態和整體的欄目架構。節目的形式、內容比較平庸,模仿痕跡較濃,難以形成個性鮮明的頻道形象。”“限娛令”所整頓的正是娛樂節目無門無派,盲目跟風的電視市場現狀。反觀國內的地方電臺節目也存在這些問題。某些廣播電臺播出的新聞來源主要依賴于報紙和網絡,造成新聞信息雷同、泛濫,使受眾嚼之無味;娛樂節目中點歌、笑話、彩鈴和吃喝玩樂等欄目五花八門,卻存在著數量多質量差的問題。以彩鈴節目為例,北京音樂廣播《彩鈴樂翻天》紅火之后,全國各個廣播電臺跟風相繼出現多檔彩鈴節目,湖南人民廣播電臺、青島音樂體育廣播、淄博人民廣播電臺、南陽人民廣播電臺和漳州人民廣播電臺均制作播出同名節目《彩鈴樂翻天》,廣西交通廣播的節目則是《彩鈴夜瘋狂彩鈴》,因為缺乏品牌意識,便難以保證節目的特色與質量。尤其是對主持人依賴較高的廣播節目而言,發掘自身個性打造品牌欄目,成為在眾多雷同節目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對廣播媒體來說,品牌是指廣播頻率名稱和定位、節目風格和特色、主持人聲譽和包裝、受眾認同等有形無形的總和,它是長時間在受眾心目中形成的一個全方位概念。”不同于電視的具有影像傳播功能,廣播作為一門“聲音的藝術”,它必須強調聽覺上的顯著性和內容上的獨特性,這樣才會在聽眾心目中留下美妙的感受和特殊的印象。廣播節目主持人既是節目的靈魂,也是打造節目品牌的關鍵。其一,主持人要對節目有清晰的品牌定位。任何廣播節目都無法適應所有的受眾需求,也無法發揮廣播的全部功能。廣播具有“伴隨性”的特征,它可以隨時參與在聽眾的生活之中。只有針對特定的受眾,選擇特定的播出時間,才能取得特定的效果,在節目策劃和播出階段有的放矢。這就要求主持人在前期市場調查和科學分析基礎上,遵循“大眾化,市場化與地域化三原則”打造市場導向和個人特色相結合的品牌節目。其二,主持人要充分挖掘自身特點,形成獨特的主持風格。一檔品牌節目注重的不止是節目的內容,也注重駕馭內容的主持人自身的“內容”,如此才能大行其道。因為節目的外在形式容易模仿,但內在氣質卻是獨一無二的。廣播聽眾收聽節目的原因除了尋求娛樂與資訊等動機,也是為了尋求友誼關系。因此,在大眾傳播關系上也存在如同人際關系的親密感。例如,漳州人民廣播電臺綜合廣播的閩南語節目《歡喜來聊天》,節目本土化品牌意識濃烈,節目中分享當地趣聞,也邀請聽眾和主持人共同聊天分享身邊趣事,主持人與聽眾平等交流與互動,好似街坊鄰里關系,給予聽眾不同于其他單向傳播節目所不具有的親切感。主持人的語言風格結合本土語言特色,與聽眾互動時用詞稱呼如朋友,更加拉近聽友與廣播節目的距離。當廣播主持人融
合“聲音的藝術”和富于個性的觀點展現其人格魅力時,聽眾更樂于分享主持人的所見所聞,獨樹一幟的主持風格會形成圍繞著“明星式”主持人這一特征的節目受眾群,有助于拉近聽眾之間的親近感,縮短溝通互動的心理距離,提高聽眾收聽忠誠度。品牌意識和個性化追求是在“限娛令”背景下,從形式雷同內容相仿的泛娛樂化的媒體環境中脫離出來,是激發新的娛樂形式,打造精品廣播節目的關鍵。
“限娛令”明確指出,“每個衛視頻道必須設一檔道德類欄目”旨在防止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傾向,滿足廣大觀眾多樣化多層次高品位的收視需求。今天的廣播電視創作者們向觀眾、市場百般討好,失去了自己在美學上的骨氣,失去對重要命題的思考,無法在形式上革新,也無法與生活產生深沉的連接,這樣下去,即使市場再繁榮,也只是沉淪。正如泡沫經濟破滅引發金融危機一樣,“限娛令”的出臺就是為了打破“娛樂至死”的綜藝節目怪相,凈化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的生態環境。該規定出臺后,各大衛視紛紛開發新的節目形式,從娛樂節目轉向公益、科普,民生類的具有人文關懷的節目類型。如湖南衛視兩大王牌娛樂欄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的節目也不像從前那樣充斥著惡搞與游戲,主持人的語言也不似從前那樣張揚無所顧忌,這多少是“限娛令”的功勞。
作為一種“伴隨性”的文化傳播媒介,廣播節目的內容往往與社會效益緊密相關。因此,在娛樂特質被相對限制的背景下,廣播節目的“人文化”則更加受到重視。節目人文化是指:“創作應本著人文關懷的精神,以平民化的視角關注國計民生,創作出貼近觀眾,貼近社會的優秀節目。”廣播節目主持人是創作者也是傳播者。下面就從大眾傳播的角度入手,談談廣播主持人在類型節目主持中關于人文性的問題和求變。
從大眾傳播關系而言,廣播主持人被期望扮演兩種角色。一是資訊提供者,即一個萬能的資訊傳播者,能夠時時刻刻對聽眾有求必應,成為全知全能的角色。這種角色以新聞節目主持人最為明顯。國內的新聞資訊廣播由于獲取信息渠道單一,缺乏符合本臺特點的篩選標準,不乏出現信息雷同、泛濫的問題,使受眾無法在重大事件和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面前產生深度思考和人文關懷。因此,廣播新聞要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努力辦出地方特色,挖掘“本地人”的新聞故事,以本土化為出發點播報和評論新聞。關注于本地新聞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進而激發他們的收聽興趣,產生相應的社會效果,正確地引導輿論。而本土化思維承載著“觀眾本位”的理念,是人文化的重要體現。二是“娛樂傳播者”的角色,主持人被期待成為觀眾的“開心果”,在節目上呈現愉悅放松的氣氛,讓聽眾獲得娛樂滿足。然而有些娛樂主持人對娛樂的定義把握不準,在節目中一味地插科打諢,模仿洋腔洋調,惡搞事實逗弄觀眾以獲得節目效果,或者盲目跟風炒作迎合“三俗”傾向,出現了“明星代替模范,美女擠走學者,緋聞蓋過事實,低俗戰勝高雅”的怪圈,使娛樂走向淺薄化甚至病態。
廣播主持人沒有光彩奪目的影像支持,更多時候是單純地通過聲音的表現讓受眾感受其個人魅力,這樣一來聽眾更能直接地察覺這個聲音的“含金量”。如今,隨著受眾的審美品位的提高,對一檔廣播節目內容的評判標準也越來越嚴格,真正的娛樂是一種成熟的愉悅,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與心理上的認同。以新興崛起的網絡電臺為例,由字節社創始人李如一等創辦的科技電臺,成為了一檔“普通人也能聽的開心的科技脫口秀”,既有李如一總結當日科技、互聯網界新聞,也有幾個人圍繞話題進行討論,談笑間盡顯當今科技日新月異對人們生活影響的睿智觀察,聽者在幽默笑聲中接收科技趣聞,也增加了對科技、人、生活的思考。反觀現今的主持人,如果無法在節目中展現應有的人文內涵和成熟的幽默感,簡單地把娛樂等同于惡搞、搞笑,這樣的節目只能是糟粕。
“限娛令”使電視行業面臨新一輪的考驗,也對廣播領域尤其是廣播主持人產生一定的啟示。在創作中,只有專注于打造個性化、品牌化、本土化和具有人文性內涵的節目形式,才能使廣播節目發揮良好的社會效益。
[1]薇子.“限娛令”一聲令下,限制了誰[J].金融經濟,2011(23).
[2]張延偉.鳳凰衛視與湖南衛視品牌建設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7.
[3]李曙光.淺談廣播品牌化建設的時代訴求——楚天交通廣播創建品牌“927”的初探[J].媒體時代,2011(1).
[4]蔣文博.淺談品牌戰略下內容產業的人本精神[J].視聽界,2006(1).
[5]董玫.鳳凰衛視”電視策劃中的人文色彩》[J].對外大傳播,2005(4).
[6]黃佟佟.專訪主持人汪涵:在小抗爭中清醒著[N].時代周報,2011-11-03(003).
陳麗安(1976-),女,浙江金華人,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廣播節目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