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嘉琪 李思維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
電視民生新聞的問題與發展趨勢
耿嘉琪 李思維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摘 要:近年來,全國各地民生新聞的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勢態,民生新聞作為重要的新聞傳播形式,一直起著關注民生、民情的作用,受到廣大群眾歡迎。然而,在民生新聞發展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諸多問題和弊端。本文就民生新聞的現狀及問題做出總結,并對其未來的發展策略做探究分析。
關鍵詞:民生新聞;問題;發展
民生新聞是更多地關注民生、民情的一種新聞類型。2002年,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節目被公認開啟了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先河。此后,各地區電視臺紛紛推出了民生類新聞節目。這些民生新聞欄目以其平民視角、親民風格突破了以往電視新聞的固有特點,在一段時間內贏得了較高收視率,獲得了較好經濟和社會效益,被新聞業界譽為“中國電視新聞的第三次革命”。但是,隨著民生新聞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一些問題也隨之產生。
1.1 題材單一,報道內容低俗
民生新聞在市民階層中的高收視率和高關注度,使其成為各省市地面頻道的主打欄目,但這也導致各省市民生新聞呈現白熱化競爭趨勢。很多節目在制作形式、內容定位方面區別很小,各媒體一味趨同,民生新聞制作難以得到新形式、新題材、新領域的突破。比如,僅長春電視臺就有《城市速遞》《長春幫》《直播長春》等多檔民生視角的新聞節目。且其媒體工作人員多數將民生新聞定位于家長里短、鄰里紛爭,導致內容的取材更加單一,節目視閾狹小,難以引起社會更多思考。民生新聞報道娛樂化趨勢非常明顯。由于獵奇是民眾的普遍心理,為迎合受眾,報道時常用具有煽動性語言,內容上設置懸念。主持人過多注重夸張和幽默化的風格,對新聞本身反應的社會問題少有反思和探析,節目選材方面,更傾向于能刺激人感官的負面事件新聞。
1.2 內容瑣碎,新聞價值降低
瑣碎化的節目報道會導致新聞內容流于表面。新聞報道中,片面地對“一人一事”的材料進行堆砌、追求量的積累,很難挖掘新聞本質,并對社會問題進行進一步探究。比如,報道車禍事故的新聞,多數只關注該次事故有無人員傷亡以及淺層的事故原因,卻對該路段存在危險預警,以及后續路況修繕少有報道。這樣的新聞報道模式沒有實際價值引導意義,難以切實反映民眾關心的問題,更難以在市民和政府之間搭起有效的溝通橋梁,幫助民眾合理地應對公共危機。
1.3 定位不明,充當媒介審判角色
媒體有“輿論監督”的功能,但該功能應限于“表達民意,而非將民意徹底落實”。新聞媒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眾意見,履行其輿論監督職能,但沒有審判權。目前,一些媒體打著“輿論監督”的幌子,從瞭望者、記錄者變為了“執法者”,這一現象有越俎代庖、超越新聞媒體尺度的嫌疑。“群眾有事找媒體”,反而忽視了一部分政府部門應盡的職責,不利于社會合理分工。
1.4 新聞失實,媒體公信力降低
真實性、客觀性是新聞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但是,近些年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存在明顯的虛假化傾向。一些節目使用現場目擊者的拍攝工具或口頭陳述采集新聞,但這些手機、DV拍攝的新聞短片有斷章取義的可能性,有時會造成假新聞出現。比如,2007年北京電視臺播出的《紙餡包子》假新聞,引起巨大轟動,后證實該新聞是該節目制片人自編自導的假新聞。這一假新聞的播出無疑引起了普通受眾對媒體公信力的質疑。
民生新聞是反映社會發展的重要新聞渠道,是體現民生民情的一扇窗戶。但近些年所面臨的多種問題嚴重限制了其發展,媒體和社會不應對此放任不管。本文從“提升民生新聞質量”和“發展公共新聞”兩方面分析這一問題。
2.1 提高民生新聞節目質量
提高民生新聞的質量是當前媒體人面臨的主要挑戰,筆者認為,可以從形式與內容入手,內外結合,對民生新聞的節目質量加以提升。
一是創新節目形式,注重差異化發展。《南京零距離》節目成功后,該節目的制播模式也被各地方電視臺套用,導致我國民生新聞節目出現雷同現象,進入不必要的同質化競爭怪圈。對當前的民生新聞節目來說,要擺脫相同資源環境下被動的競爭模式,創新民生新聞節目就變得刻不容緩——新穎、親民、實用的節目形式可以成為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助跑器”。比如,探究鄰里矛盾的問題,就可以請鄰里雙方到演播室里,同時找相關的社區負責人、心理專家等幫忙調解、分析,也可以給現場觀眾設置投票、提問環節,這樣做一方面確保了新聞的真實、客觀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節目的看點和深度。
二是豐富欄目內容,提高新聞價值。媒體要做好民生新聞,在市場環境下贏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注重提升節目內容,強化新聞價值。而民生新聞的價值主要
通過反映民意來體現。民生民意是一個豐富的概念,需要反映的是廣大市民、農民的實際生活、實際訴求。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存在很多實際問題沒有解決,媒體不應避重就輕,對雞毛蒜皮的瑣事報道不休,而應直面問題,對這些社會普遍認可的難點、痛點進行報道,提升電視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拉近與百姓的距離。
2.2 向公共新聞方向發展
最早提出“公共新聞”理念的學者Jay Rosen認為,“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是報道新聞,還應致力于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基礎上的行動能力,關注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質量,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的新聞定位符合我國當前民生新聞的趨勢走向,具體來說,民生新聞可以在媒體社會角色和議程設置兩方面進行改善。
一是重新定位媒體的社會角色。電視民生新聞可以在保持媒體客觀性、公正性的前提下,適當轉變自身媒體角色定位。首先,從新聞記錄者轉為深入調查者,深入新聞實地,對事件的始末以及有關部分、事件當事人進行采訪探究;其次,做新聞事件的組織協調者,在新聞監督的合理前提下,介入公共事務,使新聞各方可以公開、透明地表達自身訴求,從而緩解矛盾;再次,新聞傳播者要做對立意見的平衡者,不能站在道德至高點代表某方利益,而是要平衡各方利益,引導各方讓渡權利,成為社會利益協調者。
二是重新規劃媒體議程設置。民生新聞節目向公共新聞的方向轉變,應在進行議程設置時,注重主持人把關、群眾互動、引入專家視角這三方面的問題。具體來說,首先,民生新聞可以增強與公眾交流的環節,民生新聞由于其本身定位,天然具有群眾互動的優越性,這一優越性應被媒體人員有意識放大;其次,可以搭建微博、微信、BBS(論壇)等網絡平臺,增強與用戶的交流,培養高質量的穩定性忠誠觀眾;再次,民生新聞若要向公共新聞轉變,就應放棄以往一些“高大全”的政府視角,植入更多專家視角,將發言權交給有關領域的專家,培養受眾理性、專業的看問題。
綜上所述,民生新聞比其他新聞類型更關注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和問題,更注重時效性、接近性、現場感與互動感。“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是其主要的新聞視角和價值取向。民生新聞是在我國新聞實踐中得到群眾肯定的一種新聞傳播形式,但目前存在多方面問題。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有關宣傳部門和媒體從業者應盡快對節目進行調整和改進,從而使民生類新聞節目可以高質量延續與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電視形態階段。
參考文獻:
[1]趙明.對民生新聞的發展現狀及策略的思考[J].新聞傳播,2012(6).
[2]蔡雯.公共新聞發展中的理論與探索中的實踐——探析美國公共新聞及其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4(1).
[3]倪琦珺.民生新聞:入俗≠媚俗[J].現代傳播,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