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薦
(作者單位:廣東省陽江中波轉播臺)
中波轉播臺技術安全探析
許德薦
(作者單位:廣東省陽江中波轉播臺)
廣播電視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而中波轉播臺肩負著中央臺、省臺等廣播電視節目的覆蓋和實驗任務,安全播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平時的安全播出工作中,如何做好“雷”與“電”的技術安全防范工作,加強防雷效果,減少技術人員維護檢修過程中的電擊事故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內容。
安全播出;技術安全;防雷;防電擊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62號令頒布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管理規定》,安全播出是指在廣播電視節目播出、傳輸過程中的節目完整、信號安全和技術安全。技術安全指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覆蓋及相關活動參與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廣播電視設施安全。因此,技術安全在安全播出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實際的中波轉播臺安全播出工作中,雷電對設備設施的破壞,以及檢修過程中電擊對技術人員人身安全的傷害,是技術安全方面所面臨的重大威脅。因此,防御雷電自然災害的破壞、確保技術人員的人身安全,是技術安全工作中的防范重點。
雷電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現象,電壓可達數百萬伏,瞬間電流更高達數十萬安培,而中波轉播臺一般建立在地勢空曠平坦的地方,客觀的地理環境位置及無線電波的特性,使發射臺比較容易遭受雷電的襲擊,造成臺區內設備、電器等不同程度的損害,影響安全播出和臺務工作的正常運作。
1.1 防雷方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中波轉播臺在防雷方面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由于放電球間距過大導致防雷效果差,此種情況通過實際需要對放電球之間的間距進行調節即可解決。二是由于發射鐵塔較高引起的雷擊。中波轉播臺的發射鐵塔一般都在54~120m,因此極易遭到雷擊危害。針對這種情況,設置四級放電裝置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決措施。三是由于地網的材料老化或遭到人為破壞,致使雷擊時放電不暢通。要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必須定期對地網進行維護和保養,并做好發射場地保護工作,嚴禁外來人員在鐵塔下方種植農作物或從事其他會破壞地網的行為。
1.2 日常防雷措施
在日常工作中,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防雷措施,如安裝避雷針、避雷線或避雷網等避雷裝置及防雷報警器,選擇具有屏蔽功能的電纜以提高抗干擾能力,做好接地工作避免信號系統遭受雷電電磁波的破壞。另外,平時在進行數據傳輸時可優先選用不導電的光纖作為傳輸介質。
技術人員在日常維護檢修中,極易發生電擊傷人的事故。通過分析歸納,主要有高頻電擊、高頻感應電擊、電容器殘留電荷電擊、測試電感時意外電擊等幾種情況。
高頻電擊一般是由于絕緣材料使用不當引起的。中波發射機的功率都比較大,因此天線上的高頻電壓很高,在天調網絡及槽路上,電路產生諧振會有數倍乃至數十倍的高頻電壓。平時在工頻電壓下使用良好的絕緣材料,在高頻電壓下絕緣性能會下降,安全保護作用大大降低。此時,如果用一般絕緣材質的工具接觸帶高頻電壓的部位,則會導致電擊。為避免這種情況,必須遵守安全技術規范,使用絕緣性能更高的工具,或不進行帶電作業。
高頻感應電擊是由于接觸到處在強大高頻電場中的金屬線纜、金屬框架而引起的一種擊傷。研究表明,工作中的發射塔附近會形成強大的高頻電場,處于電場中的金屬線纜、框架能夠感應出高頻電壓,用良好的接地導線去接觸它們都會看到因導線釋放電荷而產生的打火放電現象,如果人手不小心觸及,自然就會遭到電擊。對于此種類型的高頻感應電擊,防護措施有:發射天線周圍禁止牽拉金屬線;使有屏蔽層的線纜進行良好接地;電話線接線時要使用高頻濾波器以便進行感應高頻電壓的分離;施工時必須佩戴絕緣性能較好的手套。
電容器殘留電荷電擊是由于人體碰觸到未完全放盡電荷的電容器而造成的電擊傷害。中波發射機里一般有較多高低壓電源,而每個電源都少不了濾波電容,另外在耦合電路中也會大量使用電容器。設備剛斷電時,電容器的電荷未完全釋放完,此時碰觸則容易遭電擊。因此在日常維護時,對放電較慢的電路要擱置一段時間再觸摸,而對放電極慢的部位或無放電回路的電容器則必須采取人工輔助放電的措施。
測試電感時,也會發生意外電擊的情況。中波發射機由于使用較多的變壓器和扼流圈,且其繞制的導線截面積大、功率高,致使其自身電感量非常大。在平常的維護檢修中,技術人員用萬用表的低阻歐姆檔對其進行測試時,為保證表筆和接線端子之間緊密連接,通常會用手將表筆按壓在接線端子上,測試完成后松開手的瞬間就會感覺手好像被接線端子電擊到。究其原因,這是由于測試的是電感線圈,它能產生阻擋磁通量變化的反電動勢,才導致電擊現象的產生。
只有加強技術安全意識,認真做好雷擊、電擊的防范工作,努力確保設備、人員安全,才能更好地保證安全播出工作的萬無一失,讓黨和國家的聲音傳入千家萬戶。
[1]郭琳娟.中波廣播轉播臺的防雷措施[J].西部廣播電視,2015(14).
許德薦(1985—),男,現任廣東省陽江中波轉播臺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