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鵬
(作者單位:濱州電視臺)
如何做好扶貧報道的現場采訪
張筱鵬
(作者單位:濱州電視臺)
現場訪問是指記者身處新聞事件現場,結合現場的觀察,邊敘述、邊提問、邊傾聽的采訪方式。在扶貧報道中,現場采訪的作用尤為重要,記者的言行舉止影響著群眾自己的親身感受的真情流露,從而賦予新聞鮮活的表現力,更好地宣傳推廣扶貧工作中的涌現出的好經驗、好典型。本文就如何做好扶貧報道中的現場采訪,讓扶貧新聞更富感染力進行了探究。
精準扶貧;扶貧報道;現場采訪
精準扶貧新聞報道,是貫徹落實中央脫貧攻堅政策、推進扶貧改革舉措落實、創新脫貧攻堅機制的有效宣傳途徑,對總結脫貧攻堅經驗、鼓舞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斗志,打贏脫貧攻堅戰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但各地的扶貧工作千差萬別,致貧原因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多到扶貧一線進行現場采訪,傾聽貧困群眾的心聲,傾聽扶貧干部的親身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制作出好的新聞作品,助力扶貧攻堅。
記者現場采訪以手持話筒的方式進行敘述訪談、評價,以其鮮明的目擊式特點縮短電視報道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滿足觀眾“眼見為實”的心理,增加報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扶貧報道要達到以上效果,記者就要做到對采訪事件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成竹在胸。
1.1熟悉掌握各級扶貧政策、扶貧項目、扶貧進展情況
了解各級政府的扶貧政策,是記者進行現場采訪的必備條件,對于采訪事件可以在更高層面上進行指導,為記者在整個采訪過程中的提問提供理論依據,防止采訪時進入誤區。
1.2提前了解采訪對象的具體情況
通過事先提供的采訪對象的具體材料,對被采訪者的致貧原因、家庭情況、當地提供的扶持項目等實際情況進行了解,盡量多地掌握與采訪相關的資料,從中發現采訪線索,為現場采訪做好鋪墊,以防臨陣慌亂。
1.3現場與采訪對象進行交流,找出報道需要亮點
到達新聞現場,與采訪對象進行面對面交流,根據被采訪者更加具體的實際情況,尋找真正有價值的新聞素材。
2.1營造融洽談話氛圍
記者要求在短時間內與采訪對象“一見如故”,傾心相談。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具備一種特殊的本領,能夠消除陌生感,讓對方很快熟悉自己,達到一種和諧提問的目的。扶貧報道中,采訪對象多為淳樸善良的基層群眾,他們在鏡頭前往往比較緊張、不善言辭。為了達到理想的采訪效果,需要記者以情感打動他們,使之產生情感產生共鳴。
營造和諧的氣氛,與被采訪者做朋友,記者可以先從日常生活聊起,將自己在其他地方了解到惠民政策、致富信息與受訪群眾進行分享,慢慢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以朋友的身份與之交流,當引起對方聊天的欲望后,隨之拋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激發被采訪者內心的感受。
2.2掌握談話的主動權
采訪活動朝哪個方向發展,取決于記者現場提問的引導能力。受訪群眾往往都不是健談者,基層干部的表達也往往拘泥于固定的回答模式,有的還要事先打好草稿照著讀。這些都會讓采訪缺乏真實感,達不到采訪預期的效果。當然,有時也會遇到采訪對象沉浸在自己的敘述中,滔滔不絕,無限展開。
對于前者,記者先用具體的容易回答的問題讓其開口,然后逐步引導采訪對象打開思路,對于后者,記者應現場掌控采訪的節奏、時間,實時委婉地將話題拉回。現場采訪必須要自然、流暢,回答問題富有節奏感、感染力,受訪者的表情、眼神到位不僵化,達到預期的效果,可以進行多次,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3.1采訪中問題要具體
新聞是用事實說話,有了具體的東西,才能深入認識事物。沒有一個個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數據,全是一般性的采訪,難以報道出好的新聞。因此,記者提問要具體,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過于寬泛。例如,在采訪貧困群眾時,不假思索地拿起話筒就問:“你對扶貧政策有何感想?”這樣提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的問題太寬泛,對方回答無從下手。
3.2提出問題要有針對性
記者采訪提問也應根據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問題。反過來說,就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采訪對象,或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問法。
對于受幫扶的群眾,主要詢問他們的收入有何變化,家庭生活狀況有何改善。對村支部書記,詢問具體村里實施的具體增加集體收入的措施,對困難群眾提供了哪些幫助。
記者在進行現場采訪前,做好充分準備只是獲得成功的基礎。記者在采訪中更應具備機智靈活、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新聞現場根據環境、采訪對象進行采訪、提問、報道。做好扶貧報道的現場采訪,對于提高精準扶貧新聞的節目、可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張筱鵬(1976-),男,山東濱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電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