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
電視新聞節目使用網絡語言的利弊
孫 超
(作者單位: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網絡語言在新聞語言中滲透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新聞報道中要想做到對網絡語言的合理使用,新聞工作者就應該不斷提升語言甄別與運用能力。本文對電視節目中使用網絡語言進行利弊分析,以期更好地使用網絡語言這一新興事物,規范新聞的語言表達。
網絡語言;使用與滿足;新聞報道;語言規范
當前,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網絡的虛擬社區建構起一種新的社交生活方式,而網絡上流行起來的語言,也在日常生活中變得常見,這些語言走出網絡散布到社會的諸多領域。新聞報道對這些語言比較敏感,在一些報道中加入了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記錄著時代的變遷,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在電視新聞中運用網絡流行語,能增強新聞的語言表達,但如果使用不當則會帶來一些歧義甚至使新聞失去嚴肅性。
適當地運用網絡語言能讓新聞增色。網絡語言本身就有時代性,甚至網絡語言本身就是新聞的一部分,使用網絡語言能使新聞報道更加生動,網絡語言能體現出網民的思想動態,觀念態度等。例如,在新聞中對某種事情或者人進行夸獎時可以用“給力”“點贊”等詞匯。網絡語言大多風趣幽默,直觀形象,因此能使新聞變得形象與生動,網絡流行語大大豐富了新聞語言的時尚性。例如,“坑爹”一詞,指的是受到“欺騙”或“玩弄”時,表達出的強烈不滿或憤慨之情。這樣的詞語會比坑人有更強的語氣。“坑爹”形象生動地反映受騙對象對行騙者的憤怒之情和強烈不滿,表達情緒時更加傳神生動。網絡流行語還能適應一定的新聞受眾群體,目前中國網民數量已經突破了6億,新聞報道使用網絡流行語更容易獲得網絡群體認同,且這類新聞在網絡端推送也更能收獲點擊量。
網絡流行語在新聞報道中使用過多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這就造成了新聞報道使用流行語的兩面性。一方面,使用網絡流行語打破了傳統的語言規范,讓一些新詞匯取代舊詞匯,打破了曾經長期以來形成的通用的語法、固定的語義和語義規范,普通話的規范性隨著網絡語言的隨意性而破壞,這將影響到人們的語言交流。例如:“這樣子”用“醫紫”表達,“拜拜咯”用“886”代替,這些詞并不是通用語言,如果受眾的詞匯沒有更新,容易造成溝通障礙。這些語言畢竟不是我們的通用語言,它不一定能夠在所有范圍內通用與流行。其次,新聞的客觀準確性也隨著網絡流行語的使用被大大降低。很多網絡詞語都具有草根的特征,比較滑稽甚至低俗。這些本身帶有惡搞趣味的詞語進入新聞之后也許會起到負面的效果,例如“尼瑪”“臥槽”。這些負面的網絡流行語應該禁止在新聞中流行,這樣的語言進入主流媒體會敗壞社會風氣。
網絡語言的出現一方面能豐富媒體工作的思路,如在標題標語中使用網絡語言能更加生動吸引人,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能甄別哪些新聞才適合哪類網絡語言,面對日益豐富的網絡語言,新聞工作者必須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敏銳地把握好這些語言的使用語境。在不斷發展中的,瞬息萬變的網絡會不斷產生新的網路語言,新聞從業人員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使用素養,更好地發揮網絡語言的正面作用。
當然,大多網民都是年輕人,新生的一代有讓網絡語言流行起來的心理基礎,對于網絡語言,應該采用一種比較寬容的態度,因為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其適用的范圍,網絡語言自身也有一定的自身調節的能力。一些經典的,符合交際表達的網絡語言將會保留下來,一些網絡語言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人們淡忘。
網絡語言的傳播在傳播學中滿足了受眾的使用與滿足功能,對傳統新聞媒體來說,合理地使用網絡語言是突破自身發展的一個瓶頸,而對于受眾來說,在新聞中看到網絡語言也能獲得一種滿足。語言的發展本來就是在變化當中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不斷有新詞涌現并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溝通,詞匯量也不斷擴增,網絡語言也是增加詞匯的一種發展形勢,這一新興產業貢獻了許多的新詞匯,為網絡語言文學發展奠定了基礎。網絡語言在發展中也會去偽存真,成為能為人們日常溝通所使用的社會語言,因此,媒體應該善于鑒別哪些網絡詞匯適合在新聞語匯中使用,要合理并謹慎地將虛擬世界的語言詞匯運用到新聞當中。
孫超(1989-),男,江蘇宜興人,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