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澤
民生新聞在新形勢下的發展與創新
曹永澤
(作者單位:濰坊電視臺)
在“互聯網+”下的商業大潮中,各類民生電視節目也趨向商業化,特別是新媒體競爭的影響下,個別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甚至為了爭取更多的商業價值和利益,而忽略了原本節目應有的專業性和新聞性。民生電視新聞在這樣的背景下,應該何去何從,如何得到發展和創新,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新形勢;民生新聞;發展與創新
社會在發展,老百姓獲取新聞資訊的要求和信息量也在與時俱進地不斷變化,作為民生欄目記者,應該在當前經濟常態下做什么樣的新聞,以及怎么做新聞呢?這是應該創新的地方。民生新聞應該從節目主旨出發,關注民生,突出時效性。如何才能夠貼近大眾百姓生活,反映生活熱點問題,幫助促進百姓解決民生問題呢?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堅持新聞內容不流于低俗、不刻意迎合是民生新聞要堅持的基本新聞導向。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堅持新聞本身的傳播原則,堅守新聞傳播者的職業精神,不流于低俗、不為了收視率而刻意迎合大眾的觀感,要做真正優質化的新聞傳播內容,堅守自身的社會責任和媒體公信力,在內容方面盡可能做到最為及時、準確、公正地報道。
在新聞內容導向方面盡可能貼近當地基層民眾的生活情況,是民生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堅持的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有很多的民生新聞節目,如山東電視臺的《調查》《民生直通車》和江西電視臺《晚間800》等,都是因為和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而使收視率暴增,這就說明了人們對于自身的事情是最為關注的,也是最為感興趣的。而這一點也恰恰是基層廣播電視臺比較其他省級、國家級廣播電視臺的發展優勢之一,因此基層電視臺的新聞導向一定要堅持本土化的傳播特色,做好當地的新聞調研工作,及時準確地掌握當地的新聞動態,做讓群眾認可和喜愛的新聞。
現如今,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電視節目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包裝與推廣的力度,電視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本土化電視新聞節目間也存在著相互“克隆”的不良局面,觀眾無論轉換到哪個地方電視臺都在播放類似的電視節目,這就使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為了使自身電視節目脫穎而出,就需要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有效融合,從而適應“全媒體”這一新時代的到來,本土民生新聞電視節目的融合主要指電視與網絡的融合,通過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及APP來拓展本土新聞電視節目的深度服務,通過微博營銷來樹立自身的品牌形象,電視臺知名主持人與粉絲的互動也能夠提高本土電視節目的受關注程度。同時,本土民生新聞電視節目與新媒體的融合還可以通過與其他網站的合作來實現,從而達到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此外,本土民生新聞電視節目的宣傳也十分重要,通過網絡廣告宣傳,從而擴展本土電視節目的受眾群體面積。新媒體傳播由于自身公開、平等的特點,在權威性、可信性及覆蓋性方面都較傳統媒體較為占優勢,因而,現如今本土化民生新聞電視節目的發展離不開媒介融合,網絡媒介作為科技時代的重要傳播媒介的不健全甚至缺席,都會導致本土化節目關注度不足、受眾覆蓋面狹窄。因此,本土化民生新聞電視節目需要借助媒體融合來拓展電視節目的服務深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技術已經融入到了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而互聯網技術也對電視行業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本土民生新聞電視節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新技術,讓電視節目的場景在網絡上精準地傳播。網絡技術新媒體傳播在互動性、創新性與針對性上較傳統媒體更具優勢,網絡受眾群體也可根據自身的需求與喜好來有選擇性的對電視節目進行瀏覽與篩選。例如,河北衛視黃金檔推出的民生新聞節目《直播生活》,就是將原生態的民生場景以新聞形式進行直播,將民生場景生動真實的展現在觀眾面前,更易讓觀眾觸景生情,產生共鳴。
由于年輕受眾從電視轉向網絡,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本土民生電視節目應推出自己的官方網站,便于為受眾群體提供新鮮資訊、了解本土電視節目的最新動態,從而整合優秀電視節目、推出本土電視自創欄目。除了官方網站外,本土民生電視節目還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交流平臺,同受眾群體們進行親密互動,在推廣本土電視節目的同時,也能夠聽到群眾的聲音,便于節目制作方不斷完善自身節目內容,從而使受眾群體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充分調動受眾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彼此間的互動,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民生新聞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最能直接展現百姓的真實生活,透過新聞反映民生問題,節目要始終堅持以民生為中心,為民服務的宗旨,避免商業化思想的浸透,這樣才能夠受廣大民眾歡迎,長遠健康地發展下去。
曹永澤(1985-),男,山東濰坊人,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
[1]閆潤雅.如何發揮出鏡記者在民生新聞中的作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