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薇
紀錄片《第四公民》的創作特點探析
柳 薇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13年6月,斯諾登事件進入大家的視線,以斯諾登為主角的紀錄片《第四公民》于2014年10月在美國公映,并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導演勞拉·柏翠絲用參與式紀錄片的方式,展現了新聞紀錄片的震撼力。本文從選題、敘事、參與三個方面,全方位展現《第四公民》的紀錄片樣式與價值。
第四公民;參與式紀錄片;懸念
《第四公民》是導演勞拉·柏翠絲《美國后9·11三部曲》當中的第三部。在美國公映時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導演勞拉將焦點鎖定在社會重大事件,旨在展現事件背后關于“人”的部分。
1.1社會背景
《第四公民》是在斯諾登事件之后,高度還原“棱鏡門”事件始末,為觀眾揭秘真實的愛德華·斯諾登。用全球注目的事件作為背景,本身就具有龐大的受眾群,通過紀錄片更加還原真實,揭秘這些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
《第四公民》所依靠的背景“棱鏡計劃”,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小布什時期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這個“監聽計劃”幾乎與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關系。該紀錄片一經上映,便引起了全球人民對隱私的注重及對美國政府的強烈譴責。同時,西方官方新聞在過去對斯諾登的形象塑造成一個“應被囚禁的浮夸的叛徒”,但是通過《第四公民》,讓我們認識到這是一位英雄。
1.2人物價值
在紀錄片中,之所以人物是其中最重要的拍攝對象,是因為人是所有藝術創作門類當中永恒的主題,我們一直都在探尋人生的意義。當然,想要讓你的拍攝對象生動,還是需要通過一系列的事件展現他的特殊性,讓人物通過事件的刺激從而表達主題。如果我們把人物理解成一個球,那么人物的常態相當于一個靜止的球。無論它的顏色或者質量多么引人注目,一個靜止的球給人的信息是有限的。但如果我們把這個球放在一個坡上,它就開始具有矢量[1]。例如,紀錄片《第四公民》中,勞拉之所以選擇斯諾登作為她的拍攝對象,是因為她看到了斯諾登自身的人物價值。斯諾登作為前美國中央情報局職員,美國國家安全局外判技術員,身份的獨特性就如同靜止的球,斯諾登敢于將棱鏡計劃監聽項目的秘密文檔披露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且從一開始便不畏懼美國和英國的通緝,這就具有了矢量,使球動了起來,并造就了這部紀錄片拍攝的意義與價值。
1.3個人情感
對自由的渴望、對人權的追逐,是勞拉每一部紀錄片所傳達的主題。用紀錄片的方式展現真實,這同時也是一份社會責任。因為相比故事片,紀錄片更加具有說服力,甚至具有更強大的力量,在紀錄片《科尼2012》當中,它可以讓一個國家出兵,雖然只出了100人,但也可見其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紀錄片雖與新聞片的主旨都為真實,但是紀錄片擁有的不同于新聞片的是拍攝者自身的情感與對人的關注,正是因為這份情感與關注,使它具有更為強大的煽動力和感染力。
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叫“新紀錄電影”。這種方式與傳統的紀錄片相比,在于其表現手法更感性。過去的紀錄片主要是由解說詞、采訪、記錄組成,而“新紀錄電影”的表現手法更靈活,拋棄解說詞,還會運用電影當中的鋪設懸念、色彩等故事片的元素。
2.1懸念
在片子開始運用懸念的方式,是故事片常用的敘事手段。懸念作為伏筆,先充分調動起觀眾的獵奇心理,使觀眾快速接受,也就是先將觀眾留下,再慢慢鋪開故事情節,這就是懸念的作用。在《第四公民》的開始,是一段在車內拍攝的香港隧道。黑色的畫面只有一道流光,給觀眾立刻帶來緊張的氣息。
片子中還有許多細節彰顯了懸疑的色彩。片子開始時聲音處理過的郵件;導演勞拉與手拿魔方的斯諾秘密接頭;期間記者在與斯諾登進行采訪時,突然響起了警報使每個人開始不安,警報的聲音,每個人臉上浮現的緊張的神情,使觀眾的心懸了起來;斯諾登在輸入電腦密碼時,為了防止密碼的泄露,戴上造型奇特的頭套。這些細節仿佛是諜戰片當中的故事情節,具有強烈的沖突性、戲劇性,期間在很多片段,都使觀眾的心不自覺的懸了起來;同時,使觀眾跟著劇情的節奏,期待著情節的推進與發展。
2.2畫面的隱喻
《第四公民》雖然作為一部紀錄片,但是很多畫面都能尋到一種隱喻性。其中香港八日的部分占整部紀錄片的2/3,從空間敘事上講室內的部分占據如此高的比率。可以說。導演勞拉在影片創作上刻意營造了一個相對閉鎖的空間環境。封閉式的空間會給人一種壓迫感,將主人公和觀眾與室外的世界隔離,易激發情緒的壓抑。
在進行香港八日拍攝的開始,有一個鏡頭里看到導演勞拉在調整取景畫面,這個場景暗指了拍攝的真實性。在影片后半部分出現了一個畫面,鏡頭正對窗戶,斯諾登和他的女朋友在里面做飯,窗戶充斥著整個畫面,仿佛他們生活在框里。這個畫面暗喻了斯諾登因為反映美國“棱鏡門”事件,可能因此永遠被困在封閉的空間,過上不同于常人的生活。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直接電影”一直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紀錄片拍攝手法。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不介入原則”,就是拍攝過程當中不介入,不去干擾被拍攝對象,不影響鏡頭前面事件的展開,不用主觀鏡頭影響觀眾的情緒,不用煽情、情緒化的音樂等。這種觀察型的拍攝手法,使拍攝者置身事外,純粹以觀察者的角度向觀眾展示所拍攝的對象。這種拍攝很客觀,但隨著紀錄片的發展,這種觀察型的拍攝方式已經不足以滿足拍攝者的要求,人們總是想要尋求一種新的途徑去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純粹第三人稱的描述不足以表達情感,后來就出來了一種新的拍攝方式,它具有更為強烈的震撼力與影響力,就是參與式的拍攝手法。
參與式紀錄片的主要特征:拍攝者的角色是參與者,拍攝的方式是參與事件的進程,拍攝的目的是獲取事實真相,有較強的價值導向性,相比冷靜客觀的觀察型紀錄片,參與式紀錄片的拍攝團隊是積極、主動的探尋者;同時,導演參與其中,成為影片的一部分。在《第四公民》這部紀錄片中,導演勞拉·柏翠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符號,她參與了整件披露“棱鏡門”事件的過程。斯諾登在郵件中曾經說過,“不要問我為什么選擇你,是你選擇了你自己”以及“只有你能阻止這件事”。在過去,紀錄片只是電影當中的一個門類,它向觀眾展現未知的世界,而現在,紀錄片可以說被賦予一種使命,一種社會責任。紀錄片導演是真正可以為自己發聲的群體,他們的作品就是他們的武器,他們用每一個畫面,去探尋生命的意義。
[1]王競.紀錄片創作六講[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2]李莉.紀錄片作為“嚴肅話語”——《第四公民》導演勞拉·柏翠斯創作觀念簡論[J].當代電影,2016(5).
[3]管翔.新聞與電影的混血兒:新聞紀錄電影——以《第四公民》《柴靜霧霾調查》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5(4).
柳薇(1993-),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