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霏
(作者系海軍工程大學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講師、法學博士)
美國軍事學家馬漢表示,“得海權者得天下,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21世紀將在印度洋上決定世界的命運”。在美國總統的支持下,海權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美國建立強大的海軍實力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21世紀后,印度洋的戰略價值愈益凸顯。一旦美國的“印太戰略”、印度的“印度之洋戰略”與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在印度洋區域發生觸碰,印度洋就有可能成為“沖突之洋”。因此,在印度洋戰略競爭中,印度加緊強化“東向”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是內部需求和外部訴求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印度 “東向”政策發展的歷程來看,“東向”是印度國際國內形勢及推行大國外交使然。印度自獨立以來,就具有強烈的大國情結,甚至存在“大印度聯邦”的構想。所謂“大印度聯邦”,即在地理范圍上包括南亞次大陸地區的所有國家,其中涵蓋中國的西藏和緬甸。盡管尋求大國地位是印度外交政策的基點,可“大印度聯邦”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即使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構想,印度未來將會成為東南亞至中東的權力重心,位居世界第四,但都不切實際。相當長時間里,囿于國家實力有限,印度“世界強國”的角色始終無法如愿。然而,隨著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以及印度綜合實力的大幅提升,印度沖擊世界級大國的信心倍增,夢想與現實的橋梁使印度洋成為“印度之洋”。印度認為,它理所當然應當在印度洋地區扮演領導者角色并發揮支配作用,而且要力圖排擠他國在印度洋的存在,形成自己主導印度洋的局面。它希望通過與印度洋及附近海域國家的廣泛接觸,配合以武力控制印度洋地區的戰略,建立印度主導下的印度洋地區多邊機制,充當地區利益的代言人。
印度洋已成為印度實現大國地位的重要場所。正如部分學者指出的,“與其他域外大國一樣,印度也有夢想,希望通過擴張權力范圍以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安全利益。印度在除印度洋之外的區域享有較大的影響力。印度洋區域的現實狀況使印度實施大國戰略成為現實。”毋庸置疑,在印度洋眾多國家中,部分島國和非洲國家,不是領土狹窄,就是經濟貧困,幾乎沒有什么軍事實力,更談不上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中東地區,陸地主權紛爭不斷,海洋安全戰略基本不列入國家戰略的范圍之內;東南亞地區,由于地緣特征,戰略重點主要集中于亞太區域,而非印度洋。印度確實是沿岸國家中最有實力的海權國家。
因此,基于身份認知發生變化、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需要,印度在印度洋戰略競爭中采取強化“東向”的政策,以防范中國對其主導地位產生挑戰。
印度內閣秘書處秘書B·Raman稱,印度的任何國家安全學說都必須考慮兩個可能的威脅來源——中國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位于南亞地區,是印度的鄰國,是最早承認中國的國家之一,中巴關系完全是正常的國與國間的關系。但印度認為,中巴在軍事等領域的合作,對印度構成軍事威脅。中國企圖利用巴基斯坦把印度牽制在南亞地區,形成兩面夾擊印度的態勢,使印度陷于克什米爾沖突而無暇他顧。近年來,中國援建的巴基斯坦瓜德爾港口,一方面,因其位于印度洋的咽喉要沖,印度公開表示質疑該港口的潛在軍事作用;另一方面,更被印度解釋為使巴基斯坦減少對卡拉奇港口的依賴,有利于巴基斯坦的海軍機動。對此,印度通過不斷強化“東向”政策,從而避免因中巴關系的持續深入影響其在區域內的傳統優勢,進而限制中國的影響力。
實際上,印度領導人一直就有“亞洲中心論”和南亞霸主的心態,對一切有關南亞、印度洋地區的活動保持格外的警惕,特別是對中國心存芥蒂。《不結盟2.0:21世紀印度的對外政策與對外戰略》提出,“未來印度主要面臨的挑戰來自于中國。同樣作為世界大國,中國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印度的地緣戰略利益。”因此,印度將中緬(緬甸)軍事領域的合作,視為中國對其傳統勢力范圍的介入;將中孟(孟加拉國)、中斯(斯里蘭卡)、中尼(尼泊爾)等國關系的合作,視為中國對其戰略的包圍;將中國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視為中國對其權益的挑戰;甚至中國在本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被視為中國對其軍事的威脅。而近期,當中國海軍潛艇停靠由中國援建的斯里蘭卡港口時,又再次引發印度猜疑,稱“中國為確保其海上交通要道的安全,不斷尋求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孟加拉國等在海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逐步在印度周邊構建包圍圈。”不可否認,隨著中國海軍的發展、護航任務的頻繁、涉足印度洋次數的增加,印度深深感受到中國對其產生的“威脅與挑戰”,指責中國的“珍珠鏈”戰略損害了印度在印度洋的權益。“安達曼和尼科巴司令部”司令強調,為應對中國帶來的考驗,印度將增派主戰艦艇,改建兩處重要戰略地位的機場,以維護自身的海洋權益。
正因為印度鑒于維護傳統勢力、限制中國影響力的考量,在美國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后,持續推進強化“東向”的政策;所以,在印度大部分學者的眼中,中國海軍就是印度在印度洋區域內的首要對手,加劇了印度洋的戰略競爭。
持久以來,印度洋都是印度制定對內對外政策的基點,是印度的核心利益所在。無論地理位置,還是戰略需求,印度洋毫無疑問對印度至關重要。印度每年90%以上的貿易和80%的石油進口必經印度洋。然而,由于對大國夢想的抱負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印度開始擴張區域權益,爭奪海洋優勢權。區域方面,印度不僅重視在印度洋區域的權益,更關注在亞太區域的權益;海洋方面,印度不僅維護在印度洋的優勢權,更提升在太平洋的優勢權。為此,印度積極介入亞太事務。印度亞太戰略的主要目標是,在維持其南亞大陸主導地位的基礎上,利用美國以及東亞國家對印度的戰略和經濟層面的需求,擴大自身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空間,提升自身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為印度崛起營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逐步實現印度的全球性大國地位。
當前,印度正積極利用相關國家對它的戰略和心理需求,努力拓展自身的戰略空間。印度的亞太政策不僅具有很強的戰略文化背景,而且具有很現實的利益追求。《不結盟2.0:21 世紀印度的外交和戰略政策》認為,“印度在海洋能力上略占優勢,但中國正迎頭趕上。對印度來說,將中國的海軍力量限制在黃海、臺灣海峽、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第一島鏈符合印度利益。美國在亞太強化的海軍力量部署、日本更強硬的外交態度和增強的海軍投射能力,以及其他關鍵海洋國家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越南海軍實力的加強,將有助于延緩中國海軍力量投射至印度洋的進程。”擴張區域權益和爭奪海洋優勢是印度介入亞太地區事務的最直接動力。因此,當中國與越菲等國圍繞南海問題爭議不斷時,印度就順勢加強了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并在南中國海地區頻繁進行政治、軍事活動,明確界定東南亞為其 “安全考慮參數”,“圍繞著南中國海有爭議的斯普拉特利群島發生的危機已引起印度的關注”,“印度主張南海是全世界的財產,南海航行自由”。印度通過不斷強化“東向”政策挺進南海,一邊試圖緩解其在陸權問題上的壓力,另一邊為解決其構想的“霍爾木茲困局”不斷給中國制造 “馬六甲困局”。印度已不僅僅是一個南亞國家,它正努力成為印太地區極具影響力的海洋大國。
出于擴張區域權益、爭奪海洋優勢的目的,印度一方面,借美國亞太再平衡之機,深化美印關系,積極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以期在印度洋戰略競爭中贏得優勢,維護和鞏固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強化“東向”政策,抑制中國不斷上升的印度洋影響力,引發中國東海、南海和黃海局勢的波動,防范和鉗制中國的崛起。在印度洋戰略競爭中,印度的強化“東向”政策對中國的海洋爭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