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迪 張 潔 劉 晶
(作者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
彈幕亞文化群體身份認同研究
——以ACer為例
于 迪 張 潔 劉 晶
(作者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
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觀察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彈幕網站建構的亞文化群體身份認同進行研究。彈幕網站建構的亞文化是對主流文化的一種抵抗,它的出現滿足了特定群體的心理需求。由于亞文化風格的形成,使群體成員首先進行了自我認同,而由用戶自行建構社區文化的方式,則是群體進行了社群認同,這種社群認同具有風格化和半封閉性的特征,其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本身就是群體對于社群認同的一種訴求。
亞文化;身份認同;抵抗;風格化
彈幕網站是一種新型的視頻分享網站,它與傳統的視頻網站不同,觀看者可以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實時對視頻進行評論,并且,這些評論會像子彈一樣,在視頻的屏幕上滑動出來,這使信息的交流更有針對性。彈幕網站作為一個虛擬社區,因成員間共同的愛好與關注點所產生的心理上的接近與感情上的投入而存在。
1.1彈幕網站的參與方式具有自主性
國內第一家彈幕網站“AcFun”(簡稱A站),所有的視頻及文章都是用戶自行上傳的,這被稱為“投稿”,管理層只負責審核視頻。這些上傳視頻的用戶被成為“UP主”,每個網站會員都可以成為UP主,而“游客”則只能觀看視頻。UP主可以使用直傳或者通過其他視頻網站的鏈接發布視頻,會員在觀看后,可以依照個人的喜好給予UP主“香蕉”。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用戶可以任意選擇開啟彈幕或是關閉彈幕,也可以屏蔽彈幕中的關鍵詞,在看到惡性彈幕的時候,還可以對其進行舉報。
1.2彈幕網站的評論具有共時性和針對性
彈幕網站可以在視頻時間軸上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進行評論,其他用戶看到這個時間點的時候,就會看到以前用戶的評論,評論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發生位置上的改變,這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給用戶一種大家正在同時觀看的錯覺,營造一種虛擬式電影院的效果,帶來“圍觀式”的感官體驗。盡管用戶在物理空間上仍舊是獨自觀看,但在心理空間上卻是有許多人在陪同我們。
1.3彈幕網站是一個帶有社交性質的視頻網站
與普通的視頻網站不同,彈幕網站的互動性極強,而用戶本身也并不是單純為了觀看視頻,而是希望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滿足社交的要求。當有復數以上的人同時觀看同一個視頻的時候,就很有可能進行“版聊”。所謂版聊,即同時觀看同一視頻的用戶,利用彈幕進行聊天,聊天的內容同樣會顯示在視頻上。
2.1以“彈幕”為中心的亞文化
英國伯明翰學派的學者認為,青年亞文化是對主流文化的一種反抗,而出現青年亞文化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等級的差距使一部分青年無法融入主流文化,因此,在抵抗的過程中,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1]。我國網絡時代的亞文化,雖然同樣是對主流文化的抵抗,但形成亞文化的原因并不是階級的價值觀,而是基于共同的興趣與愛好。亞文化群體的聚集是以抵抗儀式為中心的,彈幕亞文化群體的聚集則是以彈幕為中心。彈幕網站用戶群中流傳著一句話:“評論才是主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視頻本身的內容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依靠彈幕發出評論。
2.2亞文化的反叛與抵抗
A站的常駐會員自稱自己為“ACer”(即使用AcFun的人),這個群體逐漸建構了彈幕亞文化。Acers通過彈幕在視頻上進行涂鴉,在“吐槽”和“惡搞”中建立屬于自己的一套交流方式,以此賦予視頻與以往所不同的意義,這種意義是只在群體內部流傳并且為圈外人所不能理解的,這使得年輕人可以獲得反叛的滿足感。比如“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前方高能,非戰斗人員迅速撤退”等,彈幕族用調侃揶揄的態度,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表達對主流文化的抵抗。
2.3群體建構與社交滿足
在彈幕網站中,用戶可以更加容易地找到與自己有共同興趣的人,并且,可以在視頻上進行即時交談,因共同的愛好與關注點所產生的心理上的接近與感情上的投入,使Acers很容易得出“我們是同類”的結論,從而帶來社交上的滿足感。事實上,在彈幕網站觀看視頻,可以獲得一種虛擬的電影院式的效果。羅伯特·考克爾曾經說過“去看電影意味著要走出家門,看電影是一種團體性的城市活動”[2],而彈幕網站給用戶提供了一個線上的公共觀影空間,同時,使其獲得一種情感上的共鳴與滿足。
3.1風格的形成——自我認同
青年亞文化制造出了各種各樣、盛行一時的獨特的風格及符號系統,如音樂、文學、服飾、行動和暗語等,通過風格彰顯自己所在的階級。這些符號使亞文化群體之間的情感交流與價值認同得以強化[3]。雖然彈幕網站建構的亞文化群體,其主要的存在方式是基于興趣而非階級,但他們同樣是通過風格,彰顯自我的存在,并且以此建構自我認同。彈幕網站中存在著許多暗語,例如,“領便當”意味著這個人在視頻中去世了;“阿姨洗鐵路”則是日語的音譯,意思是我喜歡你。而彈幕網站的亞文化群體在使用這些暗語的過程中,則是在展示自己與主流文化所不同的風格,同時,也在不斷暗示自己是屬于這個群體的。
3.2社區文化的構建——社群認同
社群認同,指社群中的成員在評價和認知上產生了一致的看法和感情,即社群中的成員,因為有著共同的需要、信仰、愛好而對于某一個事物產生的相同的認知和觀點,并自覺地保持一致[4]。彈幕網站的文化是由用戶建構起來的,彈幕亞文化的社群認同也是在以彈幕網站為橋梁的用戶之間的互動中逐步建構起來的。用戶不斷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上傳到彈幕網站,同時,再吸引到與自己興趣相同的人,建構和更新著社群文化。
3.3“彈幕”亞文化群體身份認同特征
彈幕亞文化群體的身份認同,具有風格化的特征,他們通過打上鮮明風格烙印的符號表達自我,并實現自我在虛擬社區中的認同。發送彈幕更像是一種抵抗儀式,是彈幕亞文化群體在這一過程中尋找歸屬感和片刻脫離規訓的行為,他們通過構建一個具有鮮明風格的文化,實現自我在虛擬社區中的認同。彈幕網站建構的亞文化群體的身份認同,還具有半封閉性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彈幕網站的社群,極少在工作單位,與長輩、老師、同事暢談自己的亞文化身份。這種半封閉性的特征,使得彈幕亞文化群體對于主流文化的反叛更像是協商,而非激烈的抵抗。
作為一個小眾的亞文化,彈幕亞文化滿足了現今青年的精神訴求,使他們可以在“吐槽”與“惡搞”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彈幕亞文化群體占據了傳播的主動權,他們既是視頻的用戶,也是視頻的上傳者,并且,通過發送彈幕對視頻進行二次信息傳播,視頻本身反而處于被改寫、被調侃的地位。彈幕網站創建了自己的社區文化,使用戶對自己的身份和作為產生了認同感,并且,對彈幕亞文化產生了社群認同感,而這種認同本身,就是年輕人要求話語權及對主流文化反叛的一種形式,而彈幕則是擔負了抵抗“儀式”的作用。
[1]胡疆鋒.亞文化的風格:抵抗與收編[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2]羅伯特·考克爾.電影的形式與文化[M].郭青春,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美]迪克·赫伯迪格著.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陸道夫,胡疆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聶文娟.群體情感與集體身份認同的建構[J].外交評論,2011(4).
[5]王芳.日源ACG網絡流行語構詞類型分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6]周敏.新媒介環境中網絡亞文化族群的表現及分析[J].南京師范大學報,2012(5).
[7]江含雪.傳播學視域中的彈幕視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8]陳一,曹圣琪,王彤.透視彈幕網站與彈幕族:一個青年亞文化的視角[J].青年探索,2013(6).
本文系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015年立項“Speaker”工作室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