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亞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成舍我大陸時期新聞思想拾珍
王明亞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成舍我先生的新聞思想散見于其論文、發刊詞、演講詞中。本文從四個方面去闡述成舍我大陸時期新聞思想中的部分閃光點:一是新聞生產者(包括記者要準確定位自己、完全的記者應是全能型人才、新聞的編輯報道具有連續性);二是新聞傳播過程(包括報紙的影響范圍和新聞的傳播效果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物質技術發展水平等);三是新聞消費者(即報紙大眾化及實現辦法:內容淺、售價低等);四是認識和處理報紙與政府的關系(包括不同時期辯證地對待新聞檢查制度、批判性地引進英美“言論出版自由”制度、政府制定新聞法規的合理性和適宜性,及政府應該通過國庫財政維持報紙低紙價幫助實現平價化報紙)。
成舍我;大陸時期;新聞思想
成舍我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史上一位杰出的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報人、私營報業企業家和新聞教育工作者,[1]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新聞學者。1924年開始,北平“世界報系”或“三個世界”(《世界晚報》《世界日報》和《世界畫報》)陸續獲得巨大成功是成舍我在中國報業領域地位崛起的重要標志。他一生參與或主持創辦了近20家新聞媒體,其中包括報刊、通訊社和廣播電臺,是我國現代新聞史上參與或主持創辦新聞媒體最多的人;成舍我14歲時(1912年)就開始向報館投稿,直至93歲高齡(1991年)去世,中間有近80年的時間他堅持從事新聞工作,可謂是中國甚至世界新聞史上從業時間最長的新聞工作者;此外,成舍我還是我國新聞史上產量最高的記者之一。他曾如此總結自己的工作成績:“為了工作,雖然每天平均至少要寫一千字,每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十年寫了一千四百多萬,但我從沒有出版過一本‘文集’。”
20世紀30年代初,成舍我從上海出發乘郵船周游西方列國,考察各國新聞事業,進行業務和學術方面的研究和交流。此后,其發表了諸多學術論著,系統地闡發了自己對于世界新聞事業現狀和特點的認識,對中國新聞業發展的桎梏進行了剖析,同時對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方向進行了前瞻性的預想規劃等,并從記者編輯業務、報業經營和開展新聞教育等諸多方面身體力行自己的新聞事業理念,取得了豐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本文之目的,在于努力從成舍我先生的諸多演講、論文中循跡明理,結合成舍我在大陸時期的職業歷程,試圖勾勒出其在大陸時期的新聞思想輪廓。
成舍我非常重視新聞記者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從新聞采訪編輯和新聞記者的素養等不同方面進行了強調和闡述。
第一,成舍我反對“新聞記者是無冕之王”這樣的提法,認為這句話是“來掩飾新聞記者的驕傲、狂妄和自私”。他在其著名的演講《中國報紙之將來》中表示:“在未來的時代,無論有冕無冕,‘王’這一樣東西,是根本不能存在的……未來的新聞事業,新聞記者,只是在‘民眾’、‘讀者’監督指導下的一個忠實服務者,他不能再以自己或他的主人的個人愛憎,來強奸民眾的意思。”[2]
顯然,成舍我對記者的定位具有清醒的認識,認為記者的權力是有限的,必須受到監督。實際上,他很早便意識到報紙是用來服務大多數國民的,并在20世紀30年代就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觀”,他在評價當時英國報業巨頭與政治選舉的關系時說,“新聞事業,本代表多數國民”,那些財閥和資本家,“絕不足當領導平民的無產階級的新聞事業之任。”
可見,成舍我內心對記者的職業任務具有明確定義,即為大多數國民利益服務的,并殷切希望中國未來的新聞記者也應該以此作為職業訴求。
第二,記者應該是全能型。成舍我在創建北平新聞專科學校的時候,就秉持記者應該是全能型人才的理念去實施專業新聞人才教育。他在開學典禮上就直截了當地闡述了自己的新聞人才觀——既可做社長和主筆,又懂得經營之道和排版業務。
第三,連續性報道的業務理念。成舍我曾經對新聞報道缺乏連續性之缺陷發文痛斥,認為這種“觸目皆是”的報道陋習或弊端會令讀者失望,“最終引起讀者對報紙之不滿”。
“‘神龍見首不見尾’,今日之報紙,尤其中國現在之報紙,固朝朝暮暮,到處皆可發現無盡數之‘神龍’也。此種缺乏繼續性之弊害,國外新聞界亦多同抱此感,而亟思有以改正。”[3]
他還引用英國《時事日報》編輯部主任華萊士的話,對新聞報道缺乏連續性提出了整改藥方:一是跟蹤報道昨天某消息“新的發展”;二是對于今天刊出的新聞,記者應該預先替明天的報紙找出一些新的新聞線索。
物質技術手段的發展水平(本質上是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程度和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影響力。成舍我很早就意識到了報館組織其實是一般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經濟組織,因而他集資創辦的世界報系在經營層面上很注重商業化的經營模式和理念,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他還特別強調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新聞傳播過程的重要作用,認為只有隨著科技的發展,優良印刷設備和電報、空運等現代信息傳輸和交通工具得以降低成本和普及,新聞消息或報紙才能夠提時效和升銷量,擴大影響,實現報紙新聞和論說的價值。
成舍我很早就憑借敏銳的眼光系統總結出了“報紙發達與否以整個社會環境為轉移”,而并非報紙自身所能左右這樣一條客觀現實或規律。他在《我們的宣言》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為什么百年前的報紙,那樣衰敗?現今的報紙,卻如此發達?這個答案極簡單,就是由于科學進步的結果……從前沒有火車、輪船,更沒有飛機,報紙發行異常困難,現在這種困難自然也一律消滅了。這就是科學發達影響報紙的實例。”
成舍我從事新聞工作,始終抱持寬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希望以“萬鈞之筆力,已達報效國家之目的”。[4]成舍我認為新聞記者尤其是中國的新聞記者,應該站在國防前線,為國家民族的利益奮斗;報紙都應該為大眾服務,是建筑在“大眾利益”基礎上的。他相信只有全國報紙與民眾打成一片,通力合作,才能對增進社會福祉甚至推動完成民主復興有所益處。厘清了報紙與國家民族,報紙與廣大民眾的關系之后,成舍我對20世紀30年代中國大陸報紙的現狀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與抨擊:“只有我們孤立自詡的貴國,到現今……占大多數的勞苦大眾不但不能了解報紙的使命,甚至見著新聞記者,還要莫名其妙地問:‘恭喜貴行,究竟做的是什么買賣。’”
當然,成舍我也為這種令記者和報業“慚愧”的尷尬現狀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第一,報紙售價要最大限度的低;第二,文字淺顯但意識正確;第三,少登名人政要的花邊新聞,多刊載有關大眾生活的事實和動向;第四,報紙篇幅要短小,最好是小本,這個理念被后人稱為“大報小型”。
有學者認為,成舍我的大眾化辦報思想是在1930年以后逐漸形成。[5]其實,1927年他在南京創辦的《民生報》就已遵循了大眾化原則。他效仿英國《每日郵報》和《每日譯報》日銷200萬份的成功先例,按照定價低、內容淺的原則去經營《民生報》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年后就達到了1.5萬份,有時日發行高達3萬份,超過了《中央日報》的銷量。
(一)辯證地看待新聞檢查制度
新聞自由與新聞檢查制度向來是一個社會的新聞事業在發展過程中難以規避的話題,這也是新聞事業與政府關系的一個重要考察因素。成舍我先生提倡新聞自由,他說:“惟余所樂為稱道英國新聞事業者,報紙對任何政治問題,均有迅速明確之批評……在詞典上無‘言論自由’之吾輩中國記者視之,自不能不悠然神往耳。”成舍我對新聞自由雖然“悠然神往”,但他對政府當局的新聞檢查制度并沒有一刀切式地完全反對,而是有條件地接受或批評。
第一,支持戰時新聞檢查制度。成舍我認為,在戰爭時期,為了爭取整個國家民族的自由,新聞記者應該犧牲個人的言論自由,“極力忍耐政府的檢查”。他說:“我們為什么對政府檢查要如此恭順、服從?我們不是黨報,更沒有受過任何黨部或政府機關物質上分文的補助。我們‘恭順’、‘服從’,完全是自動地受著國家思想的驅使。”
成舍我倡導在戰爭時期報紙與政府的密切合作,并曾援戰時英國全國上下一致應敵,宣傳口徑統一的實例,認為戰爭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報紙與政府合作是主要原因。
第二,反對和平時期的新聞檢查制度。對于和平時期的新聞審查制度,成先生根據對具體社會歷史條件的判斷,進行嚴肅的駁斥和批評。他認為,和平時期出現報人不閱報的怪現象,根本原因是新聞事業被束縛得太厲害,“在報人的經驗上,知道新聞經過檢查之后,檢扣的標準和真偽絕無關系……愈檢查,報人就愈難判斷,而謠言也愈多。”
成舍我認為,平時的新聞檢查制度會阻礙報紙正常發揮其揭發、震懾政府機構和人員貪腐現象的作用,使報紙不能履行其監督政府的職責。
(二)不照搬英美“言論自由制度”
成舍我雖然對英美“言論自由制度”表達過欣羨之意,但他仍然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意識到了中國國情的特殊性,提倡有節制的言論自由(即新聞自由)。他曾撰《報紙必如何始“真”能代表“民意”》一文批評英美言論自由制度:
“但一方面,報紙雖然從國家立法得到了言論出版自由,然另一方面,這種自由卻完全被報紙所有者,換言之,即少數資本家劫持操縱,宰割無遺。……英美式的‘言論出版自由’制,雖確已達到相當高度,但這種自由,人民得之于國家平等的法律,失之于社會不平等的經濟,試問這種制度下的報紙,安能代表真正的言論出版自由?”
因此,成舍我提出中國應當建立自己的報紙制度,既吸取英美言論出版自由制度的原則和優點,又要淘汰其不合理的部分,嚴防囫圇吞棗式的照搬照抄。
成舍我一方面反對在新聞言論制度方面的全盤西化,另一方面又對國民黨當局的新聞嚴苛政策表達強烈的不滿,并大聲疾呼政府應該盡早出臺一部合理的新聞記者法。他并不反對政府基于爭取整個國家民族福祉而頒布一些管制新聞事業的法令,但他認為這種法令應當是“縝密合理”“適宜”的。當然,“縝密合理”和“適宜”是有評判標準的,即:
第一,確為國家民族福利所必須;第二,培養中國新聞事業增進國家民族福祉的能力,積極的扶助應重于消極的約束;第三,同性質的法令應該具有統一性,不能有疏漏、重復和相互矛盾。
總之,成舍我特別強調政府管制新聞事業一定要“依法”,認為與新聞管制的法律條文最好能夠包含在一般性法律框架內,并且律條限制越少越好。他又提出了“人民控制報館”的論點,即每個報館的言論,都是純粹人民公意的表達,報館編輯權操控于人民代表之中,而不是少數資本家手中。為此,成舍我提出了民主國家對報館的幾個基本原則,包括:一是辦報紙不需要登記;二是政府不事先檢查;三是政府不能以命令禁止刊登某消息;四是批評官吏失職不構成誹謗;五是除國家機密文件外,報紙有權發表任何消息。
(三)政府幫助報紙平價化
政府除了有義務制定合理、適宜的法律,為新聞事業尤其是新聞報道內容的生存營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環境外,還有義務為報紙發行和大眾化提供必要的便利。按照成舍我的理念,一份報紙想要追求其國家民族福利,就必須脫離所謂高級讀者的那個小圈子,與廣大民眾接觸。而要實現這種報紙的大眾化,一個重要前提是報紙售價低廉,與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相匹配。當時報紙售價相對普通民眾的收入水平是畸高的,而主要原因是報紙紙張都是從國外進口,成本高,“報價增減,純依紙價為轉移”。所以,他呼吁政府限定紙張價格,幫助報紙平價化。
“政府于嚴格核定每報實發行數目以后,即可以每一百元以下之價值供給報館用紙。其市價高過一百元之損失,概由國庫負責。倘政府能再將報價減低,仍可依此比例,減低紙價……故政府只須以一定價值,供給報館用紙,報館即自無提高報價之理由及必要。”[6]
這種報紙評價方案的提法,與其“報紙國營”和“報館公營”的思想一脈相承,[7]即他反對將報紙這種涉及公共利益的“偉大的輿論機關”完全托付給自私自利的報業資本家。
成舍我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滿懷民族利益、人民福祉的愛國主義新聞工作者。他的職業生涯在新聞教育、業務、經營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專業務實的精神、利民救國的情操和錚錚挺拔的個人魅力,都足以讓其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不能磨滅的深深足跡。本文掛一漏萬,僅選擇成舍我在大陸時期新聞思想中的數點星輝加以簡析,試圖描摹其職業特色。最后,用成舍我自評的八個字“鞠躬盡瘁,盡其在我”聊以致敬。
[1] 徐少紅.成舍我的報人生涯[J].民國春秋,1998(5):44.
[2] 劉家林.中國報紙之將來[A].成舍我學
術論文集[C].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35.
[3] 劉家林.報紙其“神龍”乎[A].成舍我學術論文集[C].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53.
[4] 陳龍.從破到立:成舍我評論風格的嬗變[J].新聞春秋,2013(1):82.
[5] 林溪聲.成舍我的大眾化辦報理念與實踐[J].新聞傳播,2006(10):27.
[6] 劉家林.我們需要“平價報”[A].成舍我學術論文集[C].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134.
[7] 李磊.一篇反映成舍我辦報思想的重要文獻[J].國際新聞界,2009(10):116.
[8] 劉家林.我們的宣言[A].成舍我學術論文集[C].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100
G219.29
A
1674-8883(2016)13-0044-02
王明亞,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