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悅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新聞采訪的程序正義論
蘭悅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法律的正義是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統一。引用法學中的這兩個概念,新聞報道中也具有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在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關系上,有人認為實體正義決定程序正義,從而重實體正義、輕程序正義。實際上,程序正義具有區別于實體正義的獨立價值,人們應該對此足夠重視,但又不能把新聞的程序正義絕對化。
采訪;程序正義;新聞倫理
(一)概念
美國聯邦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指出:“正是程序決定了法治與恣意的人治之間的基本區別。”[1]由此可見,要想防止權力被恣意濫用的法寶便是遵從程序。也就是說,要實現實體正義,就必須考慮程序正義。而“程序正義是指……全社會人人都普遍遵守的某些程序,不必過多地考慮人們行為的結果”,即程序正義是注重活動過程的正義性而非活動結果的正義性。“正義的真正作用……不是表現在決定人們各自的活動結果上面。”[2]因此,在新聞報道中,實體正義是相對于程序正義而言的,它強調事件處理結果的正義而并不注重過程正義。
(二)構成要素
陳瑞華教授提出了法律意義上的程序構成要素的6元素,它們是程序的參與性、裁判者的中立性、程序的對等性、程序的合理性、程序的及時性、程序的終結性[3]幾則要素同樣可以為新聞專業所采用。程序的參與性是記者親身參與采訪,從而獲取第一手資料。可以說,程序的“可參與性”應是程序正義的第一法則,只有記者真正親身參與到采訪過程中去,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實體正義。裁判者的中立性以及對等性可以理解為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做到不親近任何一方,要有遇到權貴既不仰視也不俯視的姿態。這樣,被采訪者才會認為媒體是公正的,是值得信賴的。同時,這樣也能消除相對較弱的那一方的被采訪者對媒體的負擔,給他們一種安全感。
類似于法庭審判過程,新聞采訪的過程也是個查明事實真相的過程。而記者調查事件真相的過程同樣也是記者參與事件調查采訪的過程,這可以理解為程序正義。事件經調查后被報道出來,最終呈現在報紙或電視等媒體平臺上,即實體正義。
傳統上對于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關系問題,人們更傾向于重實體正義、輕程序正義。所以,很多記者在對一個事件進行調查采訪之前,就已經根據刻板印象在采訪時偏離了新聞報道中最重要的中立客觀的原則。為了追求“實體”正義,使“弱勢”不受欺,得到原汁原味的“真相”,記者就在自己下過判斷之后,直接帶著投訴對象去找第三方進行采訪或暗訪,這么做的結果往往不能讓事件朝著更有利的方向去發展,反而會直接導致雙方矛盾激化,甚至讓記者也備受牽連。
2016年4月發生了一起記者被打事件,哈爾濱某電視臺一欄目組記者陪同新聞當事人一同來到涉事派出所,就當事人反映的貨運物流款一事進行采訪,遭到所長拒絕。在溝通下,所長同意一名女記者在不帶攝像機的前提下陪同三名當事人進入。派出所方面則是所長和兩名民警陪同在屋內進行協商。在此過程中該名女記者仍然拿出手機拍攝現場畫面,隨后就被派出所工作人員打倒在地。
在各類媒體激烈競爭,傳統媒體日漸衰落的今天,電視媒體為了吸引受眾,更加在意電視畫面所呈現出的畫面緊張感。所以,在受眾投訴事件中,很多記者采訪時會直接帶著投訴方找到被投訴對象進行采訪,這一現象值得我們反思。此事件記者就直接帶著當事人找到涉事派出所進行采訪。派出所一方看到原本應秉持公正客觀的媒體在沒了解事實真相之前就對派出所“問責”,好似直接站在了投訴方,不免會心生不快,派出所一方雖然同意記者進門傾聽雙方談話,但是拒絕記者的拍攝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進門后的記者依然想拍攝雙方具有激烈沖突的、有價值的電視畫面,于是便拿出手機進行拍攝。這時派出所方惱羞成怒,搶奪其拍攝手機,并將記者打倒在地。為了讓該事件在電視視覺方面呈現效果良好的實體正義,該女記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隱性采訪方式的應用多是實體正義運用重效率而輕公平的體現。很多記者只追求新聞作品最后呈現的新聞價值即實體體現,而忽略了采訪過程的程序正義,最終引來了關于新聞職業道德的倫理紛爭。2005年5月,北京大學一位大四女生在五一游玩中不幸遇難,某報的一名年輕女記者假稱自己是遇難者的親友,進入遇難者宿舍進行隱性采訪,直至采訪結束后也沒有坦白真相。第二天,出現在報紙上來自該記者的報道令幾位室友同學感到被“欺騙”了,就將此事公布在了北大論壇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這名女記者也是忽視了過程正義,而直接選擇實體正義:新聞價值更高,從而引發了業界對于她的行為是否觸動新聞倫理的探討。
媒體在矛盾雙方之間應處于一種平衡的位置,要以平等的視角看待雙方,即記者在采訪報道過程中要公平公正,不偏向于任何一方。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堅持程序正義,采取三方見面,居中采訪的原則,其本身是公正、公平、客觀的,追求程序正義體現的是媒體和采訪者給予被報道各方的是平等發言的機會,意味著矛盾雙方都擁有使用媒體陳述觀點的權利。[4]在女記者被打事件中,正是由于記者過分追求實體正義,出于刻板印象,沒有給雙方以平等發言的機會,在追求電視畫面呈現效果的同時,也直接導致發生了記者被打事件。如果記者搜集好投訴方的證據,堅持程序正義,以居中的姿態采訪派出所,這樣的暴力事件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新聞同法律一樣,同屬社會規范體系。雖然新聞沒有法律一樣的成條法文,但是我們可以借鑒法律程序正義的深刻內涵,將新聞程序正義的意識內化到每個新聞從業人員的行為操作中,使從業人員自覺地采用令人信服的采訪方法,從而減少新聞報道程序中的倫理紛爭。
[1] 季衛東.法治秩序的構建[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2.
[2] 顧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493.
[3] 密爾頓·弗里德曼(美).弗里德曼文萃[M].高榕,范恒山,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184-185.
[4] 姜德峰.新聞報道也應強調“程序正義”[A].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C]. 2006:161.
G212.1
A
1674-8883(2016)13-0072-01
蘭悅(199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