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偉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
淺析我國大數據新聞生產的局限性
尹宏偉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
信息社會和互聯網時代,人類社會組織結構逐漸扁平化。未來,處理和運用大數據信息將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近年來,新聞媒體借助數據挖掘和數據軟件分析工具,將人們看不到的數據信息和數據流,通過可視化的手段呈現出來,由此產生的大數據新聞令人耳目一新。這種全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受到數據隱私保護、新聞人員綜合能力、選題題材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國內大數據新聞生產的局限性也由此日漸呈現,要實現大數據新聞規模化生產尚待時日。
大數據新聞;生產;局限性
2014年1月25日~29日,央視播出大數據電視新聞開篇之作《據說春運》,采用百度地圖LBS對春運期間人口流動遷移的實際路線進行抓取和分析,采用可視化軟件生成直觀動態的視頻,以老百姓能看懂的可視化方式展現在電視屏幕上。這種創新的報道方式,不僅改變了人們對春運報道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也提升了報道的感知度和人性化,給觀眾以新的體驗和更豐富的解讀空間,為春運這種常規陳舊的新聞題材賦予了新的生機。“2014年3月3日至3月12日,央視播出的兩會特別節目《兩會解碼》。大量數據新聞的運用,成為這一特別節目中的一大亮點,以新媒體和戰略合作大數據機構為平臺,從海量的數據中‘提純’出有用的信息,更增加了節目的可讀性和前瞻性。”[1]
與西方大數據新聞相比較,我國大數據新聞探索實踐剛剛起步。尤其在選擇哪些題材適合以大數據新聞方式呈現的時候,較之西方媒體,中國的題材范圍以及對大數據新聞的靈活使用能力尚顯不足。西方媒體對大數據新聞的使用和開發,不僅比我們國內媒體在時間上早很多,而且將大數據新聞的題材范圍輻射到了更廣闊的領域。“在數據新聞的探索方面,英國《衛報》實行了‘數字優先’的策略。2009年,《衛報》開創了‘數據博客’,這個設于《衛報》網站上的獨特欄目,從上線至2013年5月,共制作各類數據新聞2500多則,涵蓋政治、經濟、體育、科技、健康等不同領域,采取的形式有圖表、地圖以及各種互動效果圖,數據類型既有量化數據也有質性數據,還有兩者兼顧的混合數據。”[2]英國《衛報》運用數據新聞分析2011年倫敦騷亂,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騷亂事態進展和背后成因。美國《紐約時報》2007年建立了記者與程序員搭配的報道模式,并在倫敦奧運會期間做了精彩報道。美國《拉斯維加斯太陽報》2010年分析了數十萬條醫院賬單紀錄,揭示了3600件以上可避免的損傷、傳染和手術醫療事故。[3]“美國《洛杉磯時報》在其網站datadesk上公布了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地圖,地圖按照州或縣進行劃分,讀者將鼠標放在某州或某縣上,即可顯示其詳細的投票信息。”[2]而中國在對大數據新聞題材的開發以及靈活運用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拓展。
大數據不是單一獨活的一種數據資源,它需要和其他技術共存共生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它主要依賴于其他技術的支持,如云計算技術、可視化分析軟件、智能分析系統等。作為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它必然要受到一些生產條件的制約,要同時滿足海量數據、數據可用、生產出來的新聞能引起受眾關注并積極參與等前提條件。其局限性不僅有體驗效果消退快速、人才缺乏這些方面,更主要的還有數據信息來源隱私權問題的法律界定。
(一)嘗鮮式的體驗效應消退快速
《大數據時代》作者維克托認為,大數據時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以因果關系為核心,轉而關注相關性,不用知道“為什么”,只要知道“是什么”就夠了。適合大數據報道的題材在內容深刻性以及邏輯性上是淺層的,它既不關注因果邏輯也缺乏思辨意識,只是通過數據分析技術得出一個動態的圖景式新聞效果。大數據新聞實質是探尋數據與某種活動的關聯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直接切入主題,以扁平化的敘述方式開門見山,引導受眾跟隨數據分析的結果探尋某種聯系,感受大數據新聞的動態性新聞圖景。然而,這種嘗鮮式的體驗效應消退得很快,如何克服這個局限性,將是大數據新聞生產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二)懂得數據挖掘技術的新聞人才匱乏
缺乏新聞+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是目前大數據新聞生產過程中邁不過去的一道坎。新聞工作者需要對數據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數據規律中抽象總結出新聞事實。這對媒體機構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也是對傳統新聞生產思路的一種挑戰。媒體機構需要在內部對流程和分工進行重新定位和整合,而國內媒體目前在數據采集方面尚不具備專業信息技術數據公司的優勢。
(三)隱私保護成為制約大數據新聞的主因
網絡時代,個人隱私保護是個敏感的話題。而大數據時代,網絡數據隱私保護更是人們倍加關注的話題。目前,大數據新聞的數據主要靠網絡供應商提供,谷歌、雅虎、亞馬遜、甲骨文、IBM等掌握著大數據資源的大公司處于數據生態鏈的頂層。這些網絡數據供應商的數據來源則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上網記錄,我們的個人數據處于被跟蹤、被定位、被記錄的狀態。數據來源的合法化以及隱私權和道德是限制大數據新聞發展的主要因素,未來,對大數據新聞的數據隱私保護和道德審視至關重要。
大數據和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是媒介融合過程中對新聞生產方式的一次創新,但我們不能忽視數據新聞生產過程中的局限性,應該努力克服現實中的這些制約因素,進一步拓展和豐富大數據新聞這種生產方式,使其發揮出更大的功能和更廣泛的社會效應。
[1] 黃曉婷.試析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以《兩會解碼》為例[J].視聽,2014(5):60.
[2] 蘇林森,馬慧娟,張東岳.大數據對新聞生產的影響[J].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2014,3(5):15.
[3] 李曉鵬,施曉義,王曦,等.“云計算”條件下的數據新聞研究——以報業生產流程再造為例[J].傳媒評論,2014(5):86.
G210.7
A
1674-8883(2016)13-0089-01
尹宏偉,女,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