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宇
(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 210003)
韓劇《太陽的后裔》中軍人形象的構建及其價值輸出
王丹宇
(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 210003)
韓劇《太陽的后裔》播出后很快成為一部“現象級”作品,其中對于韓國軍人形象的塑造與傳播、軍隊價值觀念的國際輸出被眾多觀眾所認同接受。為深入闡釋該劇宣傳意旨的構建方式,文章通過符號研究和內容分析,解讀劇中軍人形象的表現和傳達韓軍維護和平、人道主義、尊重生命價值的理念,以及凸顯自身國際影響的手法。從而為中國軍隊的文化傳播與形象宣傳提供一些借鑒意義。
《太陽的后裔》;軍人形象;價值輸出
“電視所代表的影像文化,它以符號的‘擬真性’成為最具普遍性的傳播媒體。”[1]影視劇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能承擔的文化傳播功能亦不容小覷。美國好萊塢大片以及美劇對于美國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的輸出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這一點已被廣泛認同。正出于此目的,越來越多的國家將自身文化傳播訴求加諸影視劇作品之中,通過現今發達的傳輸渠道進行國際傳播,增強本國的文化軟實力。
近年來,韓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輸出也十分明顯。但總體上相較于美國而言,韓劇中所攜帶的文化傳播較為溫和,或者說意圖性較低,基本上集中于生活方式的展現、傳統文化的表達等,而《太陽的后裔》是一個轉折。韓國影視劇中的軍人形象很多,但大多數都處在歷史背景之下。《太陽的后裔》雖然依舊是以愛情為主線,但其塑造的以柳時鎮為代表的新時期下韓國軍人形象,這成為該劇最大的看點。而創作人通過軍人形象的構建所希望傳達出的文化甚至是價值的輸出,充分反映了這部電視劇的宣傳“野心”。
卡西爾在《語言與神話》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一切藝術都是語言,但它們又只是特定意義上的語言,它們不是文字符號的語言,而是直覺符號的語言。”[2]《太陽的后裔》中軍人形象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與其大量使用的帶有傳播意圖的直覺符號有很大關聯。這些影像符號的使用構筑成創作者希望觀眾所接受的軍人形象,傳達出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展現出韓國軍人特殊而具有吸引力的形象特征。
(一)傳統的“肌肉”展示
提到軍人,給人最直觀的印象應該是陽剛、勇猛,這也是軍人形象最為吸引觀眾的一點。因此,大多數軍旅題材的影視劇都會或多或少地運用“肌肉”這一最直接的符號來展示軍人的陽剛之美,《太陽的后裔》也不例外。在電視劇中,肌肉符號的出現不算很多,但是十分顯眼甚至有些刻意,但這些略顯刻意的呈現依舊能夠取得很好的傳播效果。無論是健身房中的主角,還是早晨赤裸上身跑步的部隊,都是通過展示健壯的身材傳達出韓國軍人的陽剛之美。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女主角在看到赤裸上身晨跑的部隊后表現出癡迷的神情,結合后來網絡上的反響可以看出,這一片段雖然略顯夸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出了觀眾對于展示肌肉的接受情況。但軍人不是健美運動員,僅僅展示肌肉并不能充分表現出軍人形象獨特的吸引力,因此創作者采用了專屬于軍人群體的特殊“肌肉”符號——實戰,以此來進一步展示韓國軍人的勇猛與強大。劇中男主角柳時鎮屬于韓國最高級別的特種部隊,因此國際實戰行動較多。電視劇大量拍攝作戰場面,同時引入美國特種部隊作為參考系,展示出韓軍與美軍相似甚至超越美軍的作戰能力。這樣有比較的形象設置無疑會大大提升劇中韓軍的戰斗力表現,從而感染觀眾,使其產生積極的情感傾向。
(二)精心設計的時裝符號
“韓劇令觀眾為之著迷的還有劇中出現的服飾。劇中演員的服飾都由專業團隊為其選擇甚至制作,大到衣褲小到領帶,都精心搭配以凸顯人物的個性,以期給觀眾留下好印象。”[3]軍人著裝以軍裝為主,但是《太陽的后裔》中軍人在軍營外所著便裝仍然被精心選擇與搭配。兩位男主角柳時鎮與徐大榮在劇中著便裝的次數較多,根據網友整理,其所穿品牌多為TIME homme、istkunst、GGDB、BREITLING、Thom Browne、Converse、Kai-aakmann、Siero等。這些品牌基本都為韓國本土品牌,其市場定位為時尚、感性的職場人士、文藝青年等,屬于定位較高的中間品牌。這些服飾在軍人形象構建上的運用,可以傳達出兩層意義:首先,兩位男主角多變的穿衣選擇搭配,體現出了韓國軍人具有良好的生活品味與社會素養。其次,這些品牌不算奢侈,但定價不低,這樣合理的安排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韓國軍人待遇優越。因此,韓劇所貫穿的時裝符號為《太陽的后裔》中軍人形象的構建增添了吸引點,成為韓軍形象的一個層面。
(三)儀式的建立
一般而言,充滿嚴肅性的儀式活動在韓劇中并不常見,但對于以軍人群體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太陽的后裔》而言,儀式的出現顯然不可避免。劇中有一個細節,男主角與女主角在異國相遇,正在發生爭吵,但當國歌響起,升旗儀式開始時,男主角立刻板起面孔,面向國旗立正敬禮,這樣的反差更加凸顯出其中的儀式感。包括后面出現的地震默哀儀式等,軍人處在這些儀式之中,成為儀式的主要參與者,全都表現出十分嚴肅的狀態。“儀式是某種信仰的依托,在儀式上,神圣物被創造或再造,信仰被喚起,集體意識得以保持和復興。”[4]軍人融入了儀式,而儀式為軍人形象的構建增添了神圣感。升旗儀式體現出的是軍人對于國家和民族的信仰,默哀儀式體現出了軍人對于生命的信仰,這些信仰的體現充分傳達出劇中韓國軍人的崇高形象。
(四)對白構筑形象
在影視劇中,語言往往能夠更加直接地展現出一個人的形象。“軍人活著,就一直穿著壽衣,軍裝就是壽衣。”“我所作出的所有決定,都關乎戰友們的名譽、榮耀和使命感。”這些極具分量的臺詞勒出一個正直、視死如歸、充滿榮譽感與使命感的軍人形象。這樣的臺詞還有很多,《太陽的后裔》在對白中增添了很多對于職責、使命等方面的思考,它是零碎的不是長篇大論的,這樣深度而又充滿藝術感的語言表達無疑能夠為軍人崇高形象的構建添磚加瓦。
影視劇所勾勒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的鏡像反映,因此在影視劇中,必然會包含其所鏡像反映的真實世界的意識形態,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是不可避免的。鏡像論“核心是一種無意識自欺關系……是一個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強占了我的位置,使我無意識地認同于他。”[5]創作者往往會在用鏡像組建的作品中貫穿自身的意識形態,使其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影響受眾,最終使其接受認同,這一點在美國的影視劇中表現得尤為顯著。近年來,韓國的政治生態受美國影響很大,《太陽的后裔》也表現出類似于美國影視劇的勃勃野心,軍人形象的塑造是為了強有力地輸出韓國軍隊的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建立受眾對于韓軍的良好印象,為自身軍隊建設發展增添軟實力。
(一)“維和”背景展示和平理念
海外派兵一直是西方很多國家獲取國際利益的一種手段,韓國于2014年12月1日通過了《有關國軍參與海外派遣活動的法律案》,放寬了海外派兵條件。《太陽的后裔》中派兵地烏魯克是位于幼發拉底河下游的一座古城,在今伊拉克境內,韓國綜藝節目《演藝家中介》在3月19日最新一期節目中也說明了因政治原因將伊拉克換成了烏魯克。聯合國現在并未向伊拉克派遣維和部隊,而劇中韓軍也未頭戴藍色貝雷帽或頭盔等,因此《太陽的后裔》中的派兵并不是基于聯合國體系下的維和派兵,而是基于本國利益或者追隨美國而進行的海外派兵。但是在劇中,創作者明顯在意圖弱化海外派兵的背景,通過拍攝韓國軍人與本地居民和睦相處、關系融洽,韓軍官兵對于當地孩子的無私關心和幫助等情節來表現韓國軍隊在海外的重要程度,努力將派兵活動描繪成一次“維和”行動,但這里的“維和”只能打上引號。創作者的這種升華無疑想要凸顯出韓軍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美化海外派兵行動,展示出韓軍的良好國際形象。從網絡上觀眾的反饋來看,的確大部分的受眾都將其看作是韓軍的國際維和行動,很多人都對其持贊許態度,這也說明了創作者在價值輸出方面的成功。
(二)救災活動宣傳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是西方進行價值輸出及自我標榜時最為常見的方面,《太陽的后裔》中努力將其軍隊塑造成一支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文明之師,這一點在地震之后的救援行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劇中烏魯克發生地震后,韓軍立刻投入到施工工地的救援之中,不遺余力搜救工人,同時對于非韓國工人也進行平等待遇的救助,哪怕將自己置于危險之中也不放棄一個被困人員,充分展示出創作者所希望呈現的人道主義精神,使得觀眾認同于韓軍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劇中還有一個細節,男主角柳時鎮在嚴厲制止想要進入救援現場尋找鉆石的工地負責人后,立刻撲到他的身上保護其免受落石砸傷,這一點無疑充分展現出韓國軍人果斷、勇敢的動形象,同時也為人道主義的價值輸出提供了證據。
(三)引入醫生,彰顯對生命的尊重
在劇中除了軍人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群體,就是醫生。女主角作為一名醫生在與男主角因為價值觀念不同而分手時,對醫生和軍人這兩個職業做過分析,醫生通過醫術救治生命,而軍人是通過殺人守護生命,但沒有任何價值或者理念可以凌駕于生命之上。男主角并沒有做過多解釋,之后當女主角在布魯克與男主角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后,才開始理解軍人對于生命的尊重。這樣欲揚先抑的變現手法,更容易讓觀眾認同韓國軍隊是一支守護生命、保護民眾的軍隊。劇中一直在探討生命這一終極母題,不遺余力地描寫韓國軍隊犧牲自己保護他人的壯舉,以此來彰顯敬重生命、保家衛國的崇高理念。劇中雖然看似軍人和醫生這兩個群體出現頻率相似,但隨著女主角對于男主角價值觀念上的認同,軍人群體的比重也就隨之提升了,因此軍人群體對于生命的態度也就成為了創作者想要宣揚的主要方面。
綜上所述,和平、人道、生命,這三個是《太陽的后裔》所構建的軍人形象所要傳達出來的價值理念。該劇一經播出便呈現出火熱的關注度,已經成為一部“現象級”的韓劇。受眾對于此劇的熱烈追捧,對于韓國軍隊的積極態度都在說明著《太陽的后裔》對于本國軍隊宣傳的成功。韓軍的形象已經被打上了《太陽的后裔》這一強有力的烙印,而創作者所希望凸顯出的價值理念也隨著該劇的大熱在國際上廣泛傳播,成為韓國軍隊最顯著的名片之一。對于我國軍隊而言,軍隊形象建立與外宣一直是軍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的軍事外宣可以引導有利的國際輿論形勢,塑造良好的軍隊國際形象。毫無疑問,《太陽的后裔》在這方面是成功的,值得我們去分析思考。但我們仍要充分挖掘我軍自身的形象特點,認真分析傳播規律,采用真正能夠吸引受眾的方式方法來塑造中國軍隊形象,展示中國軍隊價值觀念,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
[1] 陳力丹.傳播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04.
[2] 恩斯特·卡西爾(德).語言與神話[M] .于曉,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167.
[3] 王劍峰.韓劇在中國熱播現象的傳播學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4:42.
[4] 李育紅,楊永燕.文化獨特的外觀形式——儀式[J].廣西社會科學,2008(5):204.
[5] 張一兵.拉康鏡像理論的哲學本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0):36.
J905
A
1674-8883(2016)13-0166-02
王丹宇,男,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