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欣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生亦不喜,死亦不悲
——論《永生羊》中的電影元素
李恒欣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永生羊》是一部富含民族草原文化的影片。本文結合電影的主題風格、語言形式以及畫面構圖和場景轉換,描繪了草原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展現了哈薩克民族卓越的文化品質和人文內涵。
《永生羊》;民族文化;電影風格;電影元素
電影《永生羊》以哈薩克族老人哈力的視角,講述他少年成長經歷的故事。哈力少年隨著奶奶、叔叔和一群羔羊,四季游牧轉場,叔叔凱斯泰爾偷偷喜歡上了大戶人家的女兒烏庫芭拉,幾經周折兩人才得以在一起。可惜烏庫芭拉惦記自己之前的兩個孩子,為了孩子離開了凱斯泰爾。年少的哈力從奶奶莎拉和烏庫芭拉的經歷中,懂得了牧人們的堅守和愛,這愛就像哈力在巖石上留下的巖畫一樣,永遠銘記著生命的傳承。影片有句臺詞多次出現,“你死不為罪過,我生不為挨餓,真主保佑”,這是一句貫穿影片主題的臺詞,同時筆者體會到另一句話“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無論是人還是羊,生生死死都是上天恩賜,沒有悲喜之分,只有內心的虔誠。
《永生羊》中開篇的一句話,“牧人家的孩子,有幾個不曾得到過神羊喬盤的眷顧,……雖然已經預示了它短暫一生”,讀到這個敘述,你不能不被吸引。鏡頭是游牧民族世代遷徙,一個名叫薩爾巴斯的可愛小羊,遠山和羊群在畫面中甚是美好,影片的開篇和片名形成呼應。以這句話為代表,《永生羊》中敘事視角的轉變自然沒有痕跡,由以自我為中心向以生態為中心轉變,從個體體驗擴大到了整個民族的生存表達。
一個主題可以是對社會的評論,可以是對某一哲學思想的探討,可以是對某一特殊現實的敘述。[1]任何一部影片首先要考慮其主題,如果觀眾抓不住影片主旨,影片就很難得到觀眾認可,對影片的評價就會不盡如人意。《永生羊》中奶奶讓小哈力去鄰居家取火,無意間聽到長輩們在討論烏庫芭拉婚事,接著小哈力成人禮儀式上,一只黃額白毛羊被當作祭牲,是哈力家供奉神靈的圣物。一句“你死不為罪過,我生不為挨餓”首次出現在熒幕上,讓觀眾覺得新穎和深思。這句祈禱詞充滿著靜穆莊嚴的平等意識,像祭祀羊一般默默遵循生命法則,虔誠地感謝上天的所有恩賜。
在傳統中國社會,無論離家多遠多久,都很難忘記鄉音,這里的“鄉音”說的就是方言,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方言是一種存在于每個人成長記憶中的文化基因,《永生羊》就運用哈薩克語對白來突出哈薩克民族的身份意識。對于采用現實主義題材或紀實風格的影片來說,“人聲”——人物對白、旁白和歌唱等無疑是電影聲音構成的重要部分。[2]電影中的方言能給不少觀眾帶來新鮮感、親切感、歸屬感,同時也能滿足觀眾的好奇心,這些能使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產生愉悅。電影將方言獨特的地域魅力展現了出來,方言也為電影帶來了一縷清新的空氣。將方言有機運用于電影之中,增添了影片的真實感、地域感,對刻畫人物性格也起到重要作用。
電影《永生羊》主要演員都不是專業演員出身,嚴格地說,他們都是非職業演員,但他們的表演非常到位,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整體的情緒基調都把握得很準確,表演具有生活化、真實化的風格。“電影演員必須表演得仿佛他根本沒有表演,只是一個真實生活中的人在其行為過程中被攝影機抓住了而已,他必須跟他的人物渾然一體。”[3]因此,演員塑造的人物行動、說話語氣、聲調要跟現實生活中的言行一樣,過分雕琢、裝飾反而會失去自然感,失去真實性。
一部好的影片除了演員完整的表演,還需要在鏡頭語言中表現出內心的節奏變化曲線。《永生羊》這一方面有點小缺憾,在芭拉得知自己要嫁給不喜歡的人時,其內心語言的深刻描述在鏡頭語言中似乎不多,應該多一些芭拉無奈無助的情緒。影片中哈力叔叔明顯也喜歡芭拉,但是他沒有勇氣追求她,更沒有膽量做出讓家族蒙羞的錯事,放走自己心愛的人成全了別人,雖然5年之后凱斯泰爾依然鐘情,但結局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他們的感情經歷,看后細細品味,覺得影片更應該用鏡頭語言深入刻畫一番,其過程太急迫,收尾太倉促。
畫面構圖講究整體布局,要有一個統一的基調。《永生羊》的畫面構圖和諧、明亮、有對比變化,并追求畫面的完整感,春夏秋冬的轉場就如同一幅幅精美的圖畫,既給觀眾時間的交替變化,又有視覺上、感官上的美感。電影中的構圖,前一個畫面和下一個畫面都是不相同的,影像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是移動的影像也是有構圖格局的,如每當有遠山和風景圖出現時,山坡和遠處樹林形成斜線曲線構圖,再加上色彩的渲染將畫面效果展現得如詩如畫。畫面構圖中,鏡頭內部所有的運動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有個鏡頭是哈力面向鏡頭跑,緊接著唱起了當地民歌,“望著你我深情的眼,向你傾訴……”畫面構圖結合音樂和歌詞,產生一種戲劇化情節,使鏡頭語言更豐富,更具有真情實感。《永生羊》這部影片整體有一種內在節奏感,給人一種生生不息的內在張力和豐富的民族藝術價值。
《永生羊》作為哈薩克族題材的電影,是哈薩克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媒介,在藝術性和民族性上都是一部成功的影片。本文從電影元素的角度挖掘民族性的文化內涵,結合電影的主題風格、語言形式以及畫面構圖和場景轉換,描繪了草原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展現了哈薩克民族對于生命的深刻理解。哈薩克民族敬畏死亡,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哈薩克民族面對死亡是一種平靜從容的態度,在世世代代的更替中,民族文化在永不停息地傳承。
[1] 李·R·波布克.電影的元素[M].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126-128.
[2] 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M].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6-10.
[3] 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M].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188-190.
J905
A
1674-8883(2016)13-0184-01
李恒欣(1990—),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